脸上撞伤后过了很久还疼痛怎么办?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未来医疗领航员
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那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辆电动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我本能地躲闪,却没料到头部重重地撞在了路边的石墙上。当时,我疼得眼泪都出来了,但以为只是皮外伤,没太在意。

然而,伤后的一两个月里,我发现脸上的疼痛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每次轻轻按压,都能感觉到钻心的痛。我开始担心,这会不会是严重的内伤?

于是,我决定上网咨询医生。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因为听说那里方便快捷,不用排队等候。我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问我:“伤后有多长时间了?”我回答:“有一两个月了。”医生又问:“淤青已经没了?”我点点头。

医生告诉我:“说明当时挫伤等比较严重。疼痛会逐渐缓解的,有的恢复慢,时间会长一些。”我听了这话,心里多少有些安慰,但仍然有些不安。

我又问:“那会不会造成永久性疼痛?”医生回答:“不会永久性疼痛,慢慢的会缓解,最后消失的。”听到这里,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每天,我都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脸部肌肉的拉伸和放松。虽然过程有些痛苦,但我没有放弃。

渐渐地,我发现疼痛真的有所缓解,虽然恢复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慢,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够康复。

现在,我的脸上已经不再疼痛,虽然还有一点痕迹,但我相信,时间会让我完全康复。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有的话,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另外,我也想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是它让我及时得到了治疗,避免了病情的加重。

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面部撞伤后遗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面部撞伤后遗症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疼痛、肿胀、淤血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撞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易感人群主要是那些经历过面部撞击的人群。 推荐科室 建议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或整形外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 2. 使用冰敷或热敷缓解疼痛和肿胀,具体方法请咨询医生。 3.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定期复查,确保伤口愈合良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医生列表
张小强·undefined
张小强三甲可处方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10|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腹腔镜下手术及肝胆胰脾疾病、门脉高压症、疝疾病的诊断治疗。
¥20.0
问医生
陈志诚·undefined
陈志诚三甲可处方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接诊量1
擅长:擅长肝胆胰脾相关疾病诊治
¥25.0
问医生
柳艳松·undefined
柳艳松三甲可处方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42|响应时长656分钟
擅长: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双相障碍 失眠症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99.0
问医生
苏然宇·undefined
苏然宇不可处方
辛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擅长:待补充
¥9.75
问医生
罗思文·undefined
罗思文三甲可处方
来宾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15041
擅长:肝胆胰相关疾病
¥2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