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感染性休克的3个原则揭晓

癌症防治先锋·专注于癌症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最新资讯和患者支持
癌症防治先锋
专注于癌症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最新资讯和患者支持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并发症,常见于重症患者,如重症肺炎、尿路感染等。这种休克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至关重要。

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因此,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

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广谱抗生素。

3.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恢复血容量的治疗

感染性休克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器官灌注。因此,恢复血容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包括:

1. 补充血容量,如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人血白蛋白等。

2.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胶体溶液,如羟乙基淀粉、明胶等。

3. 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如补充碳酸氢钠等。

三、抗凝治疗

感染性休克患者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加重病情。因此,进行抗凝治疗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

1. 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钠、普通肝素等。

2. 根据病情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

四、其他治疗

1. 休克患者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需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2. 休克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3. 休克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氧疗。

总之,感染性休克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治疗、恢复血容量、抗凝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病原体侵入引发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持续性低血压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嗜睡等需及时救治,否则可危及患者生命简介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造成各器官(脑、肾、肺、心、肝等)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正常范围: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嗜睡、少尿或尿等[1]。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较高的致死率,需要及时救治,通常预后良好,但如果未能及时救治,则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最终导致死亡。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嗜睡、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等。诊断依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嗜睡、少尿或尿等),并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气分析、病原学检查等)做出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发病率逐年增高[5]。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通常情况下,及时救治可痊愈。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癌症防治先锋·专注于癌症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最新资讯和患者支持
李侗曾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