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注射液的合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未来医疗领航员
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

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常见的药物之一,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用于补充能量和体液,适用于多种医疗场景,如进食不足、体液丢失、全静脉内营养、饥饿性酮症、低血糖症高钾血症、组织脱水等。然而,在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其潜在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首先,我们要关注葡萄糖注射液可能引起的静脉炎问题。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时,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建议采用大静脉滴注。此外,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外渗也可能导致局部肿痛,因此在注射时应确保针头位置准确,避免药液外渗。

反应性低血糖是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合并使用胰岛素过量、原有低血糖倾向以及全静脉营养疗法突然停止时,都可能导致反应性低血糖。因此,在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高血糖非酮症昏迷是糖尿病患者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用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内给予高渗葡萄糖溶液及全营养疗法时,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因此,在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单纯补给葡萄糖时,也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及低磷血症。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应尤为谨慎,因为补液过快、过多可能导致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左心衰竭

在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用前检查药液,如有药液混浊、变色、铝盖松动切勿使用。
  • 分娩时注射过多葡萄糖可能刺激胎儿胰岛素分泌,发生产后婴儿低血糖。
  • 慎用于周期性麻痹低钾血症患者、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作口服糖耐量试验时、应激状态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时、水肿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者。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患者使用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速。

总之,葡萄糖注射液在补充能量和体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推荐医生列表
王鹏·undefined
王鹏可处方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肾病内科
|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待补充
¥15.0
问医生
叶谋纯·undefined
叶谋纯可处方
南安武荣医院肾病内科
|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慢性肾脏病5期(尿毒症)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诊治。 1、高磷血症 2、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肾性高血压 4、高血压 5、糖尿病 4、肾性贫血 5、肾性骨病 6、少尿 7、尿道炎 8、急性肾盂肾炎 9、慢性肾盂肾炎 10、高钾血症 12、高钙血症 13、低钙血症
¥19.0
问医生
王凯·undefined
王凯三甲不可处方
泰安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
擅长:待补充
¥15.0
问医生
邓兵兵·undefined
邓兵兵不可处方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星耀医院肾病内科
擅长:待补充
¥1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过分节食、暴饮暴食、食异物是主要症状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健康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心理是预防关键简介进食障碍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性疾病。此病比较常见,女性居多,主要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和异食癖。临床上可能出现: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症状,临床因分类同而症状一。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如氟伏沙明)、营养治疗(均衡膳食)、健康教育等。此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经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难以治愈。症状表现:典型症状:进食行为异常(如饮食过少、暴饮暴食、食用非食用性物质等)、营养良、月经紊乱、焦虑、抑郁等。诊断依据: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进食障碍症状、体征,并通过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出现对食物有可抗拒的欲望以及通过过度减肥的方式来抵消食物等)、心理测试(如用耶鲁布朗进食障碍量表,来评估神经性贪食症的严重程度)等方式进行确诊。进食障碍有哪些类型?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异食癖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常见于青少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为1:(6~10)。13~14岁和17~18岁是两个高发年龄段,30岁以后少见;美国12~18岁的女性患病率约0.5%~1%,国内目前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神经性贪食多发生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1%~3%,男性患者仅为女性患者的1/10[2][3]。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暴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为1.9%~3.5%。多见于女性肥胖者,男女比例约为1:1.75。发病时间在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1]。异食癖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1]。是否可以治愈?难以治愈。患者可通过心理、药物、营养治疗缓解症状。是否遗传?是,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本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是否医保范围?是
未来医疗领航员·展望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信息刘登华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