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嘧啶混悬液:了解其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跨界医疗探索者·探索医疗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展示医疗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跨界医疗探索者
探索医疗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展示医疗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磺胺嘧啶混悬液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在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磺胺嘧啶混悬液时,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首先,磺胺嘧啶混悬液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药疹,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懈萎缩性皮炎等。此外,还可能出现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

其次,磺胺嘧啶混悬液可能会引起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因此,在全身应用磺胺药时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此外,磺胺嘧啶混悬液还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尤其是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中。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此外,磺胺药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能致游离胆红素增高,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

磺胺嘧啶混悬液还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和肾脏损害。在长期应用大剂量时,可能会出现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因此,在应用磺胺嘧啶混悬液期间,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并定期检查尿液。

除了以上提到的反应外,磺胺嘧啶混悬液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艰难梭菌肠炎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等。

对于磺胺嘧啶混悬液的禁忌症,包括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新生儿及二月以下婴儿、肝肾功能不良者等。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除非有明确指征且经过权衡利弊。

在使用磺胺嘧啶混悬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
  • 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剂呈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也可能过敏。
  • 磺胺药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孕妇应谨慎使用。
  • 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
  • 小儿、老年人、肝功能损害、血卟啉症、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

总之,磺胺嘧啶混悬液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推荐医生列表
徐成业·undefined
徐成业三甲可处方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2035|响应时长3分钟
擅长:普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各种急性腹痛,包括腹膜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嵌顿疝等。乳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外周静脉曲张。
¥9.0
问医生
刘义晗·undefined
刘义晗三甲可处方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擅长:头疼 头晕 脑膜炎
¥35.0
问医生
王成·undefined
王成可处方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普通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2826
擅长:毕业于黄河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常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熟悉掌握。肛肠,腹部疾病,男科,不孕不育。
¥1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急性发作的发热、头痛、呕吐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尽早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改善预后简介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蛛网膜下腔脓性分泌物增多,侵害软脑膜导致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渗出,甚至侵入脑实质,导致局灶性脓肿而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高热、寒战)及神经系统症状(惊厥)。本病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该菌后60%~70%为症状带菌者,30%为仅有上呼吸道症状的轻型,仅约1%出现典型流脑表现。本病的治疗需要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改善预后,病死率、致残率较高[1]。症状表现[1]: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惊厥,还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意识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各种类型的失语。诊断依据[1]: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史,依据急性病程及入院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即被动屈颈时有阻抗感、Kerning征即屈髋屈膝为直角,再上抬小腿,若角度小于135度疼痛为阳性、Brudzinski征即平卧位时屈颈双髋及双膝同时弯曲为阳性,结合腰椎穿刺脑脊液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该病。疾病类型[2]:按照病情进展可分为四型:普通型、爆发型、轻型、慢型。1.普通型:该型最常见。2.暴发型:该型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常常表现为休克,及时治疗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3.轻型:此型患者表现较普通型轻。4.慢性型:病情较轻。是否具有传染性[2]?有传染性:国家乙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2]?传染源:带菌者、流脑病人;传播方式: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说话密切接触如怀抱、喂奶、接吻、同睡。怎么预防[2]?管理传染源:就地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切断传播途径:自身注意外出戴口罩,保持所处环境通风;保护易感人群:15岁以下儿童、新兵入伍、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接种疫苗。是否常见[2]?常见,5岁以下儿童好发,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6个月-2岁婴幼儿。在温带地区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可有散发,于冬春季出现发病高峰。是否可以治愈[1]?可以治愈,疾病早期未明确病原菌时选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若确定病原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是否遗传[2]?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