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片,作为一种常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根据成人临床研究汇总的数据,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分别为46.4%和42.2%。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4%和2.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乏力和头晕,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会逐渐降低,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
在儿童临床研究中(4-16岁),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似,分别为55.4%和40.2%。药物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儿童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敌意、神经质、情绪不稳、易激动、食欲减退、乏力和头痛。除了行为和精神方面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成人高之外,儿童的总安全性也与成人相仿。
总结成人和儿童的临床研究结果和上市后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按照以下分类:很常见(>10%)、常见(1-10%)、少见(0.1%-1%)、罕见(0.01%-0.1%)、非常罕见(<0.01%)。上市后临床应用的数据,尽管尚不足以估计治疗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我们可以看到不良反应的分类发生情况,如全身反应和给药部位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精神异常、消化道异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左乙拉西坦片对左乙拉西坦过敏或对吡咯烷酮衍生物或其他任何成分过敏的病人是禁用的。此外,根据药理学作用,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吡咯烷酮衍生物,其抗癫痫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在多种癫痫动物模型中,左乙拉西坦对电流或多种致惊剂最大刺激诱导的单纯癫痫发作无抑制作用,但在亚最大刺激和阈值试验中仅显示微弱活性。而对于毛果芸香碱和红藻氨酸诱导的局灶性发作继发的全身性发作,左乙拉西坦则观察到保护作用。
在使用左乙拉西坦片时,需要特别注意停药、肾功能不全、自杀风险、儿科人群、对驾驶和应用机器的影响以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等方面。例如,需要逐渐停药,对于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对于自杀风险需要密切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