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吡罗昔康片:常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全球医疗视野·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
全球医疗视野
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

吡罗昔康片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炎及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疼痛和肿胀。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下是对吡罗昔康片的一些科普信息。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吡罗昔康片在服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胃肠不良反应,如恶心、胃痛、纳减及消化不良等。其中,约有3.5%的患者因这些反应而需要停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服药量超过一日20mg时,胃溃疡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甚至可能伴有出血或穿孔的风险。

除了胃肠不良反应外,吡罗昔康片还可能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尿素氮增高、头晕、眩晕耳鸣头痛、全身无力、水肿,皮疹或瘙痒等。此外,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多汗、皮肤瘀斑、脱皮、多形性红斑、中毒性上皮坏死、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皮肤对光过敏反应、视力模糊、眼部红肿、高血压、血尿、低血糖、精神抑郁、失眠及精神紧张等症状。

对于吡罗昔康片的使用,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交叉过敏: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的患者,对该品也可能过敏。
  • 饭后给药或与食物或抗酸药同服,以减少胃肠刺激。
  • 一日量超过20mg时,发生胃肠溃疡的危险明显增加。
  • 一般在用药开始后7~12天,还难以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因此,疗效的评定常须在用药2周后。
  • 用药期间如出现过敏反应、血象异常、视力模糊、精神症状、水潴留及严重胃肠反应时,应即停药。
  • 过量中毒时应即行催吐或洗胃,并进行支持和对症治疗。

此外,以下情况应慎用吡罗昔康片:

  • 有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时。
  • 哮喘。
  • 心功能不全。
  • 肝肾功能不全。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总之,在使用吡罗昔康片时,患者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推荐医生列表
张琳·undefined
张琳可处方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好评100%|接诊量2418|响应时长721分钟
擅长:擅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骨关节病等方面疾病,同时也擅长内分泌血糖调节,甲状腺疾病等方面治疗。
¥19.0
问医生
姚小燕·undefined
姚小燕可处方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风湿免疫科
好评100%|接诊量16581|响应时长536分钟
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
¥9.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表现为腰背痛、晨僵男性青壮年好发,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法治愈,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简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男性青壮年好发,主要侵犯脊柱小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髋关节、膝关节等外周关节,表现为腰背部钝性疼痛、晨僵,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减轻。少数重症患者还会出现低烧、劳累、消瘦等全身症状。随着病程进展,患者脊柱会逐渐畸形、强直,甚至残疾,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进行早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控制脊柱炎症进展,延缓疾病进程,降低致残率。症状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最典型的症状是下腰背部钝性疼痛、晨僵(早上起床后,病变关节在静止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僵硬,适当活动后逐渐减轻的现象),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减轻。晚期出现整个脊柱各方向活动受限,最终脊柱自下而上逐渐发生强直,法活动。诊断依据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腰背部钝性疼痛、晨僵)及其他症状表现,再结合X线、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和分析HLA-B27(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B27,一种白细胞表面抗原,该抗原若为阳性,高度提示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但是少数正常人也表现为阳性,故单通过此方法能直接诊断)等做出诊断。目前国际上一般均沿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临床指标:①下腰痛、晨僵至少持续3个月,活动后减轻,休息后缓解;②腰椎前屈、侧屈和后伸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较健康同龄人和同性别者减少[1]。(2)放射学标准: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或双侧骶髂关节炎2~4级。诊断标准:(1)肯定:满足放射学标准和临床标准1~3条中的任意1条。(2)可能:符合临床标准3条;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具备任何临床标准,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在0.25%左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2][3]。是否可以治愈?可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目前法根治,进行早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控制脊柱炎症发展,延缓疾病进程,降低致残率。是否遗传?可遗传,但绝对,一般是在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导致发病。是否医保范围?是
全球医疗视野·关注全球医疗动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制度、技术和经验杨铁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