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证:暂无资料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从清晨到深夜,不同降糖方案竟能带来如此不同人生!<p><strong>“稳稳”的幸福,每天都能拥有</strong></p> <p><strong>为什么患者王某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出现了晨起高血糖呢?</strong></p> <p><strong>请阅读全文,找出答案</strong></p> <p><strong>选择适合的方案,让控糖平稳而轻松!</strong></p> <p><strong>对糖尿病患者而言,</strong></p> <p><strong>是否选择了适合的降糖方案,</strong></p> <p><strong>将会得到不一样的生活,</strong></p> <p><strong>一天,</strong></p> <p><strong>甚至一生都将不同……</strong></p> <h3>场景 1 清晨</h3> <p>图片</p> <p>一日之计在于晨,管理空腹血糖(FPG)是管理糖尿病重要的一环。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FPG 逐渐成为其主要的贡献因素[1]。中国人群中,HbA1c>9.0%时,基础高血糖对 HbA1c 的相对贡献度将近 80%[2]。</p> <p>经皮下注射的外源性基础胰岛素可以很好地模拟正常人体的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帮助控制基础血糖[3]。此外,预混胰岛素也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降糖药物,由于含有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或精蛋白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基础血糖[4]。</p> <p>《成人 2 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 版)》指出,合理的 FPG 应控制在 4.4~6.1mmol/L[3]。BEYOND III 研究提示,基础胰岛素中的甘精胰岛素治疗 24 周后,有 67.6%的患者实现了 FPG≤6.1mmol/L[5]。</p> <p>另有研究显示,与预混胰岛素 BID 方案相比,基础胰岛素 QD 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方案,临床治疗效果更好,FPG、HbA1c 降幅显著更低,且依从性更高(P&lt;0.05)[6]。</p> <p>那么清晨过后,</p> <p>两种不同的胰岛素方案还会给患者的一天带来哪些不同呢?</p> <p>继续来看看吧。</p> <h3>场景 2 午后</h3> <p>图片</p> <p>在餐后血糖控制方面,有研究表明,与预混胰岛素 BID 方案相比,使用基础胰岛素 QD 联合口服降糖药方案的患者餐后 2h 血糖控制更优(P&lt;0.05)[7]。</p> <p>从药物作用时间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基础胰岛素已经可以满足覆盖全天 24 小时的需求,尤其是新一代超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 U300,作用时间可达 36 小时,能为患者全天血糖控制“保驾护航”[3]。联合口服降糖药,也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每餐餐后血糖。</p> <p>相比之下,预混胰岛素作用时间相对更短,如门冬胰岛素 30,作用时间 14~24 小时,峰值时间 1~4 小时[4],主要帮助患者控制注射后当餐的餐后血糖。对于随早、晚餐注射的患者来说,如果 HbA1c 或午餐后血糖不达标,则午餐前建议增加注射一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4]。</p> <h3>场景 3 晚餐</h3> <p>图片</p> <p>新一代基础胰岛素注射时间更加灵活,甘精胰岛素 U300 拥有前后 3 小时注射时间窗,且采取灵活时间注射方式与固定时间注射相比,降糖疗效稳定,低血糖事件率相当[8]。</p> <p>而《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议,预混人胰岛素应在早、晚餐前 30 分钟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餐前即刻或餐后立即注射[4]。</p> <p>另外,使用基础胰岛素需主要关注 FPG,而使用预混胰岛素 BID 治疗的患者,血糖达标前需监测空腹、晚餐前血糖,用于剂量调整[4]。</p> <h3>场景 4 晚餐后</h3> <p>图片</p> <p>由于含有速效胰岛素成分,且基础-餐时比例无法随意调节,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注射时一餐食物摄入量较少而胰岛素剂量维持不变,可适当进行加餐,以防止低血糖。</p> <h3>场景 5 深夜</h3> <p>图片</p> <p>基础胰岛素中已出现新一代超长效胰岛素。其中,甘精胰岛素 U300,作用持久,平稳无峰[3]。其 PK/PD 曲线较德谷胰岛素还要平稳,日内变异度低 23%[9]。可帮助患者减小低血糖风险,包括夜间低血糖。</p> <p>有荟萃分析显示,相比于预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 U300 与夜间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相关(低 64%,RR: 0.36,95%CI 0.14~0.94)[10]。</p> <p>另外 BEYOND V 研究表明,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方案治疗患者的任意低血糖(P&lt;0.001)、症状性低血糖(P=0.01)、确证低血糖(血糖&lt;3.9mmol/L)(P&lt;0.001)的事件率均显著低于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方案[11]。</p> <p>图片</p> <p>选对降糖方案,</p> <p>糖尿病患者的一天,也可以这样“稳”。</p> <p><strong>更持久更平稳的 PK/PD√</strong></p> <p><strong>卓越血糖控制,更少低血糖√</strong></p> <p><strong>剂量调整更灵活√</strong></p> <p>B</p> <p>图片</p> <p>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p> <p>参考文献:</p> <p>[1]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1;13(Suppl 1 ): S25-S32.</p> <p>[2]Kang X,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17(7 ): 445-8.</p> <p>[3]冉兴无,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28(10 ): 721-728.</p> <p>[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药品评价. 2016;13(9 ): 5-11.</p> <p>[5]Yang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21(8 ): 1973-1977.</p> <p>[6]顾娟娟, 武楠.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31(01 ): 33-35.</p> <p>[7]孙贺楠.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31(12 ): 1480-1481.</p> <p>[8]Riddle, MC,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9 ): 835-42.</p> <p>[9]Lucidi P, et al. Diabetes Care. 2021 Jan;44(1 ): 125-132.</p> <p>[10]Freemantle N, et al. BMJ Open. 2016 Feb 15;6(2 ): e009421.</p> <p>[11]Yiming M, et al. 2021 ADA poster, 730-P.</p>
骨质疏松为何偏爱女性?如何预防和治疗?<div> <span>据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敌,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不仅如此,中老年女性更是面临骨质疏松的严峻威胁,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远高于同龄男性的6%,而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面对骨质疏松,我们应该怎么办?</span></div> <div> </div> <div>骨质疏松偏爱女性</div> <div> </div> <div>一般情况下,女性一生的骨量最高值低于男性,而且还要经历妊娠、分娩、哺乳、绝经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会导致女性骨量的丢失。当雌激素降低,尤其是长期处于极低状态,它对骨的保护作用就消失,骨的破坏增加,慢慢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另外,骨质疏松的发生和一些女性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常年待在家中、膳食不平衡、久坐不动、日照时间不充足等。</div> <div> </div> <div>如何预防骨质疏松?</div> <div> </div> <div>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要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做起,保持膳食结构合理,选择含钙量高的食品,包括芝麻酱、虾皮、海米、海带等,保证维生素D摄入的摄入,参加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嗜烟酒;少饮咖啡、浓茶、碳酸饮料;少盐、低糖。</div> <div> </div> <div>人到中年,主要的预防方式除了食补、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还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和适量钙剂。</div> <div> </div> <div>针对老年人群,需要做到包括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防止意外受伤和骨折等。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方式来治疗骨质疏松。</div> <div> </div> <div>如何治疗骨质疏松?</div> <div> </div> <div>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第一位的,包括加强营养、规律运动、防止跌倒戒烟、限酒等。其次,补充钙和维生素D为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措施。当然,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也是需要的,比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其他机制类药物等。</div> <div> </div> <div>转载自: 河北医大一院健康学院</div> <div> </div>
男性骨质疏松症该如何发现与诊断?<h2 class="editor-title" id="editor-title">建议中老年男性注意自己是否有骨骼疼痛、轻微外力下骨折、身高变矮等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内分泌科、骨质疏松科、骨科或老年科等科室就诊,进一步行男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检查。</h2> <h2 class="editor-title" id="editor-title">目前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脆性骨折史判定;二是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判定。一旦发生轻微外力下骨折,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基于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为: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均值比较,计算的骨密度T值≥-1.0为正常;T值介于-1.0至-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症;T值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史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对于50岁以下男性,推荐使用与同龄人骨密度均值比较计算的Z值,将骨密度Z值≤-2.0诊断为低骨量。骨密度目前建议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量的脊柱、股骨近端或桡骨远端部位的测量值为诊断依据。</h2>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