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杨宁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1********102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心血管内科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1932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杨宁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9000
/90天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杨宁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高血压相关疾病,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诊治。致力于普及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相关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为公众健康服务。
个人简介
心血管内科博士,主任医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科主任
患者评价
100%好评率
回复质量
100%好评
服务态度
100%好评
回复速度
100%好评
j***b
评价详情:感谢医生的知识解答,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9-17
j***9
评价详情:医生很贴心,耐心的解答。患者梁蔚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9-16
j***4
评价详情:好好过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烦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9-11
j***o
评价详情:感谢医生,确实有所好转!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9-11
j***7
评价详情:谢谢医生,对我的帮助很大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09-07
科普文章

文章 家里测血压:应该测哪一个胳膊?

较高的一侧。 平时,大家经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 在家中测血压,应该测左胳膊,还是右胳膊?为啥我的两边胳膊血压差别这么大?是不是应该每次都测两侧血压? 其实,规范的血压测量,应该测量较高的那一侧。但是,有的人又会问了:“我测血压的时候,有时左边高,有时右边高,到底哪一侧是高的一侧呢?” 一、双上臂血压差别多大有临床意义呢? 正常情况下,多数人右臂收缩压比左臂高2~3mmHg,舒张压的差异更小,因此,两侧上臂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不大。 目前认为,双臂收缩压差值10mmHg是正常的上限,超过10mmHg即为异常。在高血压患者首诊时,如果有条件,应该同时测量双上肢血压或者四肢血压。如果两侧上臂血压有差别,以后在家中就固定测量较高的一侧血压。 如果没有同时测量双上臂血压的仪器。我们也可以利用两个血压计,同时测量。看一下哪一测比较高。 二、为什么要同时测量呢? 由于受休息时间、情绪和白大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序贯测量时,第一次的血压测量值常常会高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如果先测量一个胳膊,再测量另一侧,往往会导致先测量的一侧血压值偏高。这不能真实的反映双上肢血压的差异。同时测量双上臂血压,才能确定血压较高的一侧,将其作为参照臂。以后使用参照臂进行血压测量,以减少高血压的漏诊。 三、测量双上臂血压的意义是什么? (1)同时测量双上肢血压,除了确定日常血压测量的参照臂之外,还可以筛查出周围动脉血管疾病,比如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的不对称性狭窄。尤其是在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和长期吸烟的患者,外周血管疾病并不少见。如有条件,可同时进行四肢血压测量,有助于筛查主动脉和下肢动脉疾病。 (2)如果仅测定单臂血压,恰好该侧动脉存在狭窄(因为该侧上臂的血压低于真实的大动脉压),会导致高血压的漏诊。临床已有研究表明:如果仅靠左侧或右侧上臂血压数据,高血压的漏诊率可以分别高达23.9% 和31.0%。 (3)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臂间血压差异增加可预测冠心病、脑卒中、3期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多项荟萃分析提示,双臂收缩压差异≥15 mmHg,预示着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高。国外学者对421例患者进行7年随访,在校正了收缩压和慢性肾脏病等因素后,结果发现,收缩压臂间血压差异每增加10 mmHg,死亡风险比增加24%。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细思极恐:“呼呼大睡”真的香吗?

前几天,我的诊室里来了一位49岁的男病人,看上去斯文有礼,不吸烟,也不胖,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高血压病程7、8年,没有重视,检查发现全身已经有比较严重的血管僵硬度增高。 不解之余,询问他的情况,发现了症结所在:他夜晚打鼾,而且比较重。于是,给他带了一个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回家。 结果不出所料: 打鼾,俗称“打呼噜”。很多人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大错特错了!现代医学证实,鼾症对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共同根源。 “打呼噜”有什么危害呢? “打呼噜”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常见的特征性表现。 OSAHS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反复呼吸中断和(或)低通气,引起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进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简单的说,严重鼾症的人,就好比一到夜晚就爬上了青藏高原。整个夜晚,身体都在和低氧作斗争。第二天早上,战斗了一整夜的你,疲惫不堪。会表现为头脑不清醒,精力不易集中,白天特别容易犯困。有时候,在开车等红灯的时候,就能够睡过去。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打呼噜”会激活体内的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和广泛内皮功能不良,造成血管弹性下降这些人的血压波动大,应用单纯的降压药物疗效差,很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打呼噜”引起全身组织细胞缺氧,会导致血液中“氧气搬运工”(红细胞)的数量增加,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会造成血管阻塞概率增加。此外,频繁的缺氧造成血管壁的损伤, 增加血管中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一旦脱落就容易堵塞心脏和脑部的血管,从而导致致命性心梗、脑梗等。 严重“打呼噜”还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衰、性功能障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糖、脂代谢紊乱等诸多问题。 如果您以下情况,应该去医院就诊:①睡眠“打呼噜”,张口呼吸,频繁呼吸停止;②夜间睡眠反复憋醒,夜眠不宁;③白天困倦,疲乏无力;④醒后头痛、头昏,晨起血压高,药物控制不佳;⑤经常原因不明的夜间心绞痛或心律失常发作;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⑦开会时控制不住的入睡;⑧开车等红灯时控制不住入睡。 Tips: 轻中度的OSAHS可以通过减重、佩戴牙托、调整睡姿等方法来改善。重度的则需要夜间佩戴家庭用呼吸机。 家庭呼吸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贪吃基因”和糖尿病有关系吗?

2020年4月28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已达1.56亿!其中,5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男性中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在参与调查的31个省中,内蒙古患病率高达19.9%! 其实,这篇文章里真正让人揪心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急剧增加。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糖耐量异常即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比率为35.2%。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加起来,已高达6.46亿。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久坐和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人群激增。随着而来的是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大流行。 糖尿病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就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管住嘴,迈开腿”。 都知道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为啥老是戒不掉? 让我们回到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看一看。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了。 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靠采集为生。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他们想吃甜食只有一种可能来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长满甜美无花果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 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就算我们今天可能住在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满食物,我们的DNA还记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知不觉就吃完一整桶哈根达斯,可能还配了一大杯可口可乐。 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自然选择之下,有“贪吃基因”的人更好的生存下来了。并在自然选择之下使这种“贪吃”不断强化。而在食物丰富的现代社会,这种贪吃基因却导致了肥胖、糖尿病的大流行。 因此,与美食作斗争、与肥胖作斗争,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超重/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对于健康的巨大危害,才能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做到这种“逆天性”的克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2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警惕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病例分享: 诊室里来一位80岁的老大爷。高血压已经三十多年了。平时规律服用药物,血压控制的还算平稳。最近几个月,却经常在吃饱饭之后,就出现头晕、眼前发花。老人没有太在意。直到几天前,饭后因为头晕而摔倒在地上,头磕青了一块,万幸没有造成骨折。家人给他一测血压,发现高压才83mmHg。经检查,这位老大爷是发生了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容易出现饭后晕厥、跌倒,是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且餐后低血压临床表现不典型,隐匿性高,漏诊率高。我们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什么叫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100 mmHg合并餐后收缩压<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阈值而引起相应症状。 如何诊断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测定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压,前者需要调整餐后血压测量时间间隔,后者需要在2小时内测量8次血压。 为什么会发生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饮食可刺激肠肽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肠道血管的扩张,由于胃肠道中的血液淤滞导致循环血量减少。在健康的成年人中,循环血量的减少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外周血管收缩以及增加心率和心排血量来补偿。然而,在老年人中,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低,导致餐后血压降低。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常见的诱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非饮食相关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利尿剂过量、降压药过量、体位性改变等。另一方面是饮食相关因素,包括高糖饮食、进餐过多、进餐过热、久卧位坐起进食。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如何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应在积极的纠正诱因和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综合防治。非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每天进食前增加饮水量或少食多餐。 (2)对接受造口管饲的老年患者,减少肠道营养物输注速度,在输注前避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3)避免在餐前服用降压药,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4)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5)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无辣不欢:高血压患者,能不能吃辣椒?

在我的诊室里,我每天都会无数次的嘱咐高血压患者,“少吃盐,少吃盐,少吃盐”。 今天,有一位大爷问我,“不能吃盐,那做菜的时候能不能多放些辣椒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 而且,高血压患者适度吃辣椒是有好处的。 适度吃辣椒有什么好处? 辣椒或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辣椒素。研究发现,辣椒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广泛,如神经系统、血管、肌肉、肝脏、肠道等等。辣椒素与受体结合之后可以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1)辣椒素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引起血管舒张。吃辣椒具有轻度的降压作用。 (2)辣椒素可使脑血管管径增大,预防脑卒中。 (3)辣椒素对心脏和血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并有助于抗动脉硬化。 (4)辣椒素可以改善代谢,减轻脂肪肝、降低血糖。 (5)吃辣椒可以减肥。辣椒素可以抑制脂肪合成。 (6)辣椒素受体也分布在肌肉,吃辣椒可增强运动耐力。 (7)辣椒作为盐的替代调味品,同样可以刺激味蕾,减少盐的摄入,这同样有助于降低血压。 吃辣椒过多有什么危害? (1)味觉减退:辣椒对口腔黏膜及味蕾的刺激尤为突出,适量吃辣椒有增加食欲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吃辣椒可引起味觉减退。 (2)慢性胃炎、胃溃疡:辣椒中的碱成分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内局部血管充血扩张。长期大量食用辣椒,可引起慢性胃炎,影响肠道对营养素的正常吸收 (3)腹痛腹泻:辣椒含有的刺激性成分。过多的食用辣椒,可导致胃肠粘膜过度充血,胃肠蠕动加速而产生腹痛、腹泻。 (4)上火:辣椒属于辛热之物,吃的太多会出现皮肤痤疮、口舌溃疡、牙痛出血等。 (5)加重痔疮、肛裂:大量进食辣椒会导致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复发。 因此,我们鼓励高血压患者适度吃辣椒,但不要吃得过多、过辣。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清晨运动前,该不该吃早餐?

大家好,我是杨宁医生,今天来和大家聊聊“清晨运动前,该不该吃早餐”的话题。 今天,在我的诊室里,有一位胖胖的大爷问我:“我爱运动,尤其喜欢早上锻炼,每天都坚持运动一个小时,我早上去运动之前,到底该不该吃早饭?” 那么, 早上锻炼,是空腹运动好,还是餐后运动好? 其实,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专家主张运动前进餐,认为进餐可以增加血糖浓度,保证身体进行更大强度和更长时间的锻炼,防止疲劳和头晕的发生。有的专家主张先运动后吃饭,他们认为空腹运动会燃烧更多的脂肪。 近期,英国进行了一项针对超重/肥胖男性运动方式的研究。一组人是先吃早餐,休息一段时间后运动;另外一组则是先运动再吃早餐。他们的运动都是骑车60分钟(运动强度要达到65%最大耗氧量);早餐也是吃一样的。这项研究总共持续了6周。 结果发现,相对于先吃早餐后运动的人,先运动后吃早餐的人在减轻体重方面没有差别。但先运动后吃早餐,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健康。 (1) 从化验的代谢数据看,先运动后进餐的人,运动中燃烧的脂肪是先吃早餐后运动的人的两倍! (2) 从血液学指标看,先运动后吃早餐组,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锻炼后,他们的胰岛素反应能力得到了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降低了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先运动后吃早餐的这一组人,体内与葡萄糖转运有关的蛋白表达水平更高。 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研究者认为,人们在早起空腹的状态下,体内的血糖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血糖水平低,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倾向于在运动的时候选择燃烧脂肪提供能量。 因此,空腹锻炼对于保持体重、减少脂肪、改善糖代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代谢性疾病或者其他不适于空腹运动的疾病(如糖尿病或者习惯性低血糖),需要咨询医生,根据自己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2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神奇的降糖药:获益不单单是减重

两个月之前,诊室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男病人,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个头不高,体重100kg。挺着一个大大的啤酒肚。他降糖药物吃的是二甲双胍。我让他增加了一种新的降糖药物——利拉鲁肽。并告知,这个药物对食欲会有抑制作用。有助于他的减重。 没想到,他对利拉鲁肽十分敏感,起始剂量(0.6mg/天)就已经食欲明显下降,茶饭不思了。他依从性很好,虽然食欲明显减退,但他仍然坚持的很好,并配合适量的运动。二个多月之后,他已经瘦了二十五六斤,啤酒肚小了很多,活脱脱变了一个人似的,看上去清爽了许多。现在,因为能够成功减重,他信心倍增,每天在记录血压日记的同时,也记录自己的体重。并且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运动计划和饮食控制计划。 利拉鲁肽到底是一种什么药,为什么可以减肥呢? 利拉鲁肽,其实是一种新型注射用的降糖药物,是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同类的还有索马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等。 人体进食后,刺激远端回结肠释放GLP-1。GLP-1 与胰岛β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体内天然GLP-1的半衰期仅数分钟。利拉鲁肽是人工合成的GLP-1受体激动剂,保留了GLP-1的生物学效应,半衰期长,不会被快速降解。利拉鲁肽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参与机体血糖稳态调节。简单说,就是血糖高的时候发挥作用,血糖低的时候,就不再发挥作用了。所以称为“葡萄糖依赖”。因此,单用利拉鲁肽不会导致低血糖。 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利尿、排钠、减轻体重、增加葡糖糖摄取利用和减轻血管炎症的作用。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能抑制食物摄入量和胃排空。 在韩国,利拉鲁肽获批了减肥的适应症。韩国流行的Saxenda新型减肥笔,其实就是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的减肥剂型(维持剂量3.0mg/天)。 在我国,GLP-1受体激动剂的适应症仍然是作为降糖药物使用。目前尚不推荐用于非糖尿病患者的减重。但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是莫大福音。 GLP-1受体激动剂的“神奇”仅仅在减重么?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GLP-1受体激动剂的神奇之处,是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 因此,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BMI指数≥25 kg/m2),或者有心血管不良事件高风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推荐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列净类降糖药。 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类似物有什么区别? 因为都是注射制剂。有的患者误认为利拉鲁肽是胰岛素类似物的一种。其实,GLP-1受体激动剂在机制上和胰岛素类似物完全不同。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有效的降糖,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风险,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其可以降低大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风险。 另外,胰岛素类似物具有增重作用。这一点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不利的。 GLP-1激动剂使用中应注意什么? 1. 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不得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MTC)既往史或家族史患者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MEN2) 3.不推荐用于重度心衰(NYHA IV级)患者。 4.不推荐用于炎症性肠病和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 5.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3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和高血糖,哪个更可怕?

高血压和高血糖,是一对狼狈为奸的好兄弟。他们齐心协力,让我们远离健康。比较一下,这二位,哪一个更可怕? 1.高血压的危害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120~139/80~89 mmHg属于血压偏高的状态。理想血压是在120/80mmHg以下。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对自己的血压不以为然,直至发生了心梗、脑梗塞甚或猝死。 患了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损害。高血压是“杀人于无形”的,如果血压长期不控制,会带来心、脑、肾等器官的不可逆损害。 高血压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导致冠心病和心衰发生、也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小动脉的硬化,最终形成高血压肾病,影响肾脏功能。高血压还会引起眼底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使眼底出血风险大大增加。 2.高血糖的危害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对身体的危害也是潜移默化的。糖尿病的长期危害来源于其并发症,主要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两大类。 大血管并发症是指心脑血管疾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增加; 微血管并发症是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等。 3.哪一个更可怕? 答案是:都可怕!合在一起更可怕!高血压与高血糖是同一片肥沃土地(代谢综合征)里孕育出来的。都与代谢异常相关。当血糖升高时,血管内容量增多,就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也可以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压的状态,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内皮损伤,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并存高血压。 4.两兄弟的共同克星 改善机体代谢的最好武器,就是运动、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内皮功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心血管健康。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29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鸡蛋,每天应该吃几个?

鸡蛋,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鸡蛋中富含的优质蛋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每55克鸡蛋,含有蛋白质7.15克,脂肪5~7.15克,碳水化合物0.8克,矿物质0.55~0.8克。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磷、铁、钙、锌、硒等。 然而,过多食用鸡蛋,蛋黄中的胆固醇会促使动脉斑块形成和血管钙化,对心血管健康会产生潜在的风险。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几个鸡蛋呢?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健康成人每天食用1个鸡蛋。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对3万名美国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17年的跟踪。201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鸡蛋数量应为1个。如果多吃,患心脏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是一个线性增长,每多吃半个鸡蛋,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8%。 在中国人群中,鸡蛋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如何? 近期,一项纳入了10万中国人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这项前瞻性研究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排除了基线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或终末期肾病的人,共计纳入了102136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1.46岁,男性占比40.28%。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者的饮食情况,包括鸡蛋和其他食物的食用量。根据基线时食用鸡蛋的数量和频次将受试者分为五组:<1个/周、1-<3个/周、3-<6个/周(n=25647)、6-<10个/周和≥10个/周。 在校正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吸烟、饮酒及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受试者食用鸡蛋数量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其与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最终发现,鸡蛋的摄入数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当每周鸡蛋的食用量在3~6个时,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最低。当鸡蛋的食用量低于3个/周或高于6个/周时,风险均会增加。 具体来说,鸡蛋吃得太少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而吃得过多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研究显示,与每周食用3-6个鸡蛋相比,每周食用鸡蛋数量少于1个会额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2%、全因死亡风险29%、卒中风险27%、缺血性卒中风险20%、 出血性卒中风险34%。 而每周食用鸡蛋数量超过10个则会额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39%、总死亡风险13%、冠心病风险86%、卒中风险18%、缺血性卒中风险33%。 鸡蛋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伟大馈赠。合理地吃鸡蛋,才能促进健康哦。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29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柔软的胖纸:腹型肥胖的危害

在我的诊室里,每天都会接待很多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未见其人,先见其肚”,人还没有进屋,将军肚已经堵在了门口。这些小伙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耐量异常,有的还伴有严重的鼾症。 根据我们国家的标准,体重指数(BMI)≥24 kg/m2属于超重,BMI≥28 kg/m2属于肥胖。举例来说,一个身高170cm的人,体重如果达到70kg,就算超重;如果达到80kg,就算肥胖啦。 但胖和胖还不完全一样,有的人是大粗腿;有的人是将军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机体代谢紊乱的标志。更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腹型肥胖意味着有更多的内脏脂肪。内脏脂肪对于健康的威胁巨大。 一、如何界定腹型肥胖? 这依据腰围来确定。腰围可以很好的反映内脏脂肪的含量。在我国,男性腰围≥90cm(2.7尺),女性腰围≥85cm(2.55尺),即为腹型肥胖。 二、腹型肥胖的原因? (1)不吃早餐 早餐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平衡血糖浓度,并且为早餐到午餐这段时间提供身体必须的能量。应确保早餐是含有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 (2)爱吃零食 零食、甜品脂肪含量高,多食会导致肥胖。薯片等膨化食品含淀粉多,糖果、甜饮料含糖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3)久坐不动 不运动就会导致肥胖,建议每天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以及免疫力; (4)内脏肥胖 腹部肥胖不仅仅是“皮下脂肪”的问题,很多都是 “内脏脂肪”。内脏脂肪隐藏得深,有的体型偏瘦的人也会内脏脂肪多,易被忽视。 三、腹型肥胖有哪些危害? (1)脂肪肝: 肥胖是导致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转氨酶增高与肥胖有关。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比饮酒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肥胖者即使没有伴发其他疾病,脂肪肝的发生率也很高,在超重/肥胖者中50%肝内脂肪沉着,重度肥胖者绝大多数有脂肪肝; (2)腹型肥胖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研究表明: 男性腰围在85~90cm(2.55~2.7尺),女性腰围在80~85cm(2.4~2.55尺),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 2.4倍。 男性腰围在90~95cm(2.7~2.85尺),女性腰围在85~90cm(2.55~2.7尺),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 3.39倍。 男性腰围>95cm(2.85尺),女性腰围>90cm(2.7尺),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 4.55倍。 (3)腹型肥胖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研究表明,相比BMI,腰围能更好的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腰围每增加 1.22cm,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19%;腰围每增加 1.32cm,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风险 33%。 四、如何来减少腹型肥胖? (1)少吃:将1天所需的热量,平均分散在多餐中,防止一餐吃得过多。多摄入粗纤维食物,以增加饱腹感; (2)多运动:久坐肥胖是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所以可以多做些有氧运动来减掉多余的赘肉。运动永远是减重的硬道理。很多人在经过规律的运动之后重度脂肪肝也可以消失,肝酶也可以恢复正常水平。 (3)间歇式断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间歇式断食方法,科学减重。 (4)2型糖尿病的患者腹型肥胖发生率高,如果BMI指数≥25 kg/m2,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降糖药物调整为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或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这两类药物在控制血糖同时,可以减少内脏脂肪,改善代谢,达到很好的减重效果。

杨宁

主任医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12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杨宁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7451 次
总文章 23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935 次
患者评价 400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1-08-18 09:31:17
杨宁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935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