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百步走”这一养生观念在我国流传已久,许多人都将其视为健康生活的必备良方。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有记载:“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然而,这种观念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哪些人群不宜饭后散步? 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建议这类患者在饭后1小时再进行散步,每次半小时,步速不宜过快。 2.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饭后散步会增加胃肠蠕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不利于胃黏膜修复。 3. 贫血、低血压患者: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胃部,散步时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建议这类患者可选择早起散步。 4.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饭后最好静坐闭目养神10-30分钟再散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高血压患者散步时最好上身挺直,走路时前脚掌着地,避免后脚跟先落地,以免引起一过性头晕。 如何科学地进行饭后散步? 1. 拍打散步:在散步时利用两臂自然摆动,手臂拍打肩、胸、腹、腰、背等各部位,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有舒筋活络、缓解紧张、消除疲劳之功。 2. 摩腹散步:饭后揉腹是古人一直提倡的养生方法,药王孙思邈就坚持“食后即以热手摩腹”,认为“食毕摩腹,能除百病”。但最好等饭后半小时再揉腹。 3. 听音乐散步:听音乐本身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一边散步一边听音乐可以帮助食物消化。但如果散步时听的是比较动感的歌曲,脚步会不由自主加快,这反而对消化不利。 总之,饭后散步是一种有益健康的养生方式,但也要注意科学的方法,避免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