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内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儿童乘车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全国共发生涉及15岁以下儿童的道路交通事故6万多起,造成13000多名儿童死亡。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暴露出儿童安全座椅存在的问题。儿童安全座椅,作为保障儿童乘车安全的重要工具,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些号称符合欧洲安全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却不符合我国的安全标准。这不禁让人质疑,是谁在为这些不安全的儿童安全座椅埋单?是厂家、监管部门,还是儿童的父母?厂家作为儿童安全座椅的生产者,应承担起保障儿童安全的首要责任。然而,一些厂家为了追求利润,牺牲了儿童的安全,这种做法令人痛心。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将儿童安全放在首位。监管部门作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部门,应加强对儿童安全座椅的监管力度。对于不符合我国安全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应依法进行查处,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儿童安全座椅。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道防线,应提高安全意识,关注儿童安全座椅的质量。在购买儿童安全座椅时,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家长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儿童安全。总之,保障儿童乘车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厂家、监管部门和家长都要承担起责任,共同为儿童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 点击查看

    活泼好动的小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发生意外导致骨折。儿童骨折不仅会给家长带来担忧,还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那么,当小儿不幸发生骨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家长在发现孩子骨折后,应立即将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避免活动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伤口情况,如有出血,可用干净的布料进行包扎止血。随后,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X光检查,以确定骨折的具体情况。小儿骨骼与成人骨骼有所不同,其骨膜较厚,骨折后具有较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大多数小儿骨折无需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实现骨折愈合。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固定、复位和功能锻炼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以给孩子佩戴石膏或支具,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以促进骨骼愈合。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补充营养,如钙、磷、蛋白质等,以促进骨骼生长。进行功能性锻炼,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关节僵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小儿骨折损伤程度较重,或存在骨折移位、畸形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当小儿发生骨折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是预防小儿骨折的关键。

  • 宝宝血铅超标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健康问题。血铅超标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宝宝血铅超标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生活防护措施。首先,针对宝宝血铅超标的治疗,食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通过增加蛋白质成分,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酸类食品,可以帮助降低铅的毒性,并促进铅的排出。以下是一些具有排铅功效的食物和中药:大蒜、胡萝卜、海带、绿豆、酸奶、奶茶、茶叶、乌梅、菠菜、卷心菜、生菜、柠檬、柿子、葡萄、香蕉、苹果、豆制品、土茯苓、金钱等。以下是一些具有排铅功效的食谱:1. 胡萝卜牛奶:将50克煮熟的胡萝卜压烂,加入200毫升牛奶中服食。2. 金菇虾肉:将100克金针菇、50克虾皮和200克瘦肉剁成泥,加调味品制成馅,包成饺子或馄饨煮食。3. 蒜泥海带粥:将50克大米、15克海带和大蒜两瓣煮成粥,加入调味品即可。4. 金梅饮:将10克金钱草、10克乌梅和10克甘草煎汤,分3次饮服。5. 甘草绿豆汤:将10克甘草和50克绿豆煮汤,喝汤及吃绿豆。6. 金土鸡块汤:将10克金钱草、6克土茯苓和150克鸡块煮汤,加入调味品即可。除了食疗外,以下这些生活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1. 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在进食前洗手。2. 给小儿勤剪指甲,指甲缝是特别容易匿藏铅尘的部位。3. 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其他有可能被小儿放到口中的物品。4. 位于交通繁忙的马路附近或工业区附近的居室,应尽可能经常地用湿揩布抹去儿童能触及部位的灰尘。5. 不要带小孩到汽车流量大的马路和铅作业工厂附近散步、玩耍。6. 直接从事铅作业劳动的工人在下班前必须按规定洗澡、更衣后才能回家。7. 以煤作为燃料的家庭应尽量多开窗通风。8. 儿童应少食某些含铅较高的食物,如普通皮蛋、爆米花等。9. 每日早上用自来水时,应先将水龙头打开约1-5分钟,使前一晚囤积于自来水管道中,可能遭到铅污染的部分水放弃。10. 儿童应定时进食,空腹时铅在肠道的吸收率成倍增加。11. 保证儿童的膳食中含有足够量的钙、铁和锌。总之,宝宝血铅超标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宝宝血铅水平,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 新生儿的黄疸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十个娃儿九个黄’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那么新生儿黄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生儿黄疸,是指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一种病症。这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宝宝的生命。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病理性黄疸呢?以下是一些判断标准: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黄疸颜色较深 食欲差、哭闹不止 长时间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 精神倦怠、不欲吮乳 大便呈灰白色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光照治疗: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换血治疗: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药物降低胆红素产生、加速胆红素清除或抑制胆红素肠肝循环。 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预防新生儿黄疸,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孕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等疾病。 出生后及时喂养,避免新生儿出现低血糖。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家长要了解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宝宝出现的黄疸症状,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 点击查看

    维生素C,一种常见的营养素,许多人对它并不陌生。提到维生素C,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水果。确实,水果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但仅仅依靠水果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吗?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维生素C的来源、作用以及如何科学补充。首先,我们来看看维生素C的作用。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此外,维生素C还能促进铁的吸收,维护皮肤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虽然水果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但并非所有水果都富含维生素C。例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草莓等都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而苹果、梨等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水果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除了水果,维生素C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摄入。例如,新鲜蔬菜、坚果、种子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此外,市面上还有多种维生素C补充剂,如维生素C片、维生素C咀嚼片等,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那么,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C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保证膳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坚果、种子等食物,以补充维生素C。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维生素C补充剂。避免过度摄入维生素C,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C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腹泻等。因此,在补充维生素C时,应遵循适量原则。总之,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维生素C的来源、作用以及如何科学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 新生儿时期,宝宝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出现鼻子不通气的情况较为常见。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宝宝鼻子不通气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困惑。本文将针对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照顾宝宝。一、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原因1.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鼻道狭窄,容易发生鼻塞。2. 鼻黏膜娇嫩:新生儿的鼻黏膜比较娇嫩,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导致鼻塞。3. 外界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过敏原、干燥等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宝宝鼻子不通气。4. 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导致鼻塞。二、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症状1. 鼻塞:宝宝呼吸困难,频繁出现呼吸暂停。2. 打喷嚏、流鼻涕:宝宝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3. 喂养困难:宝宝吸吮困难,食欲下降。4. 睡眠不安:宝宝睡眠质量下降,易醒。三、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预防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2. 定期清洗宝宝的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3. 避免让宝宝接触过敏原。4. 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避免空气干燥。5. 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四、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治疗方法1. 清洁鼻腔:用生理盐水清洗宝宝的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2. 使用鼻腔扩张器:如鼻通器等,帮助宝宝扩张鼻腔。3. 温水敷鼻:用温热的毛巾敷宝宝的鼻梁,帮助缓解鼻塞。4. 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适宜。5. 适当使用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合新生儿使用的药物。五、新生儿鼻子不通气的护理1. 保持宝宝鼻腔清洁,定期清洗。2. 注意宝宝的饮食,避免过敏食物。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4. 注意宝宝的保暖,避免感冒。5. 观察宝宝的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