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妇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暂无科室医生
肿瘤妇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暂无患者评价
肿瘤妇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暂无问诊记录
肿瘤妇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孕期尖锐湿疣产后会自行消失吗? 这是有可能的,在我们临床工作当中,偶尔也会遇到孕妇怀孕七八个月,跑到我们这里检查,外阴长了不少尖锐湿疣,而因为她是孕妇,这个时候不好给她用药物,包括一些激光、冷冻这种疼痛刺激,一般的医生呢,还是比较保守,不好进行,这个时候就只能等着,等孕妇回家生完宝宝之后,再进行治疗。 在我们的追踪回访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当准妈妈回去生完宝宝以后,等恶露快干净的时候,到医院来进行检查,一查局部没有任何疣体,非常光滑,伤痕,疤痕,根本就看不到,就像你从来没有得过这个病一样,这我们在工作当中是可以发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呢?因为孕妇在怀孕阶段,体内的各方面激素水平都很高,那么这个时候,尖锐湿疣的生长也是比较快,随着宝宝的诞下,体内的激素水平直线的一个下降,掉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么这个时候,它疣体就慢慢地,逐渐地枯萎,缩小,最后消失。

  • 什么是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活体组织检查的简称,是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抓或切取病变器官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或病变器官,进行组织学检查或诊断。 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疾病最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活检的意义: 主要适用于明确疾病的性质,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必需的依据。 主要是明确疾病的播散范围,比如肿瘤的分期,用于指导临床的治疗和估计预后。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连续了解病变的发展情况和判断疗效。 还可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尖锐湿疣做病理活检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准确,目前我们临床诊断的手段有几十种,但是临床医生最为准确的方法就是病理活检,选择的治疗方法与此病的发病和复发有关,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简称 HPV )引起的,它的复发肯定和 HPV 脱离不了关系。事实的确如此,尖锐湿疣复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清除 HPV 病毒感染,包括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治标不治本,“治标”就是去掉疣体,“治本”就是清除 HPV 病毒感染,“标”去了“本”还在,当然容易复发啦。 2019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11 期《中国性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使用专利中药处方治疗一例巨大型肛周尖锐湿疣》的学术性论文。论文以 2017 年 6 月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诊治的 1 例肛周巨大型尖锐湿疣治疗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获得专利的中药制剂,给予患者以 1 周为 1 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并记录转归。 目前医院普遍会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微波、激光、冷冻、光动力等,这些都是以将肉眼所能见到的疣体打掉为主,并未重视致病源 HPV 病毒的清除,所以这些方法很容易复发。 尖锐湿疣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系统性治疗应该是激发出病毒,排毒,清毒,巩固,与预防,这样子的一个系统性的治疗,而不是,去疣体,复发,再去疣体,一直循环下去。还有疑问。

  • 眼肌麻痹,门诊常见就诊病因,多先就诊于眼科,后就诊于神经内科。 中枢性及脑神经病变 :瞳孔改变,头部症状,MRI 检查,DSA 检查,可发现梗死,出血占位病因,甚至为动脉瘤性。MS,等多种脑干综合征。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疲劳试验,MG 是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应该进一步行新斯的明试验、腾喜龙试验,肌电图重复电刺激检查以排除; 眶内病变:眼球疼痛、视力改变,海绵窦综合征,痛性眼肌麻痹等疾病。 代谢性肌病①甲亢性眼肌病:无眼球突出,无甲状腺肿大,暂不支持,可行甲功检查;②线粒体脑肌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KSS,需进一步行乳酸运动试验、心脏彩超等寻找支持证据;③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也颇为多见。 遗传相关的肌病: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等需要进一步行检查排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比较罕见的类型,其中眼咽肌型肌营养不良(OPMD)为成年起病,与 14q11 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亦见散发病例。男女等同发病。起病年龄不一,一般以 30~40 岁起病多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眼外肌、吞咽肌麻痹,常在眼外肌麻痹后数年出现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少数病例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先于眼部症状数月至数年出现;另有极少数病例还可出现广泛性肢体和躯干的肌肉萎缩和眼球运动障碍。血清酶异常者少见。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OPMD 的治疗主要是基因疗法,但目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特效药。

  • 亲爱的皮肤性病科医生:7月皮肤性病科开具随访服务活动重磅推出! 【活动时间】2023年7月1日-2023年7月31日 【活动科室】皮肤性病科   点击此处立即开通 特别提示:每个随访方案中患者均有 5轮次问诊机会,在您开具过程中可见。 以下是 活动详情海报↓↓↓ 海报上的二维码为开通随访服务以及开具使用教程视频,扫码可查看。

  • 现在发现肺结节的朋友有很多,大部分肺结节都需要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一少部分肺结节发生了改变,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很多朋友会关心自己的肺结节应该去什么医院复查?是到家门口的医院?还是到比较权威的医院?理论上,到每一家正规的医院复查都是可以的。但有时大家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随便找了一家医院复查肺结节,结果拿到另一家医院找医生看,医生说看不清,又得重新再做CT,无形中增加了辐射,本来想着省事,反而倒费事了。从临床实际出发,我自己的体会是假设自己的这个肺结节将来真的有一天增大了,需要做手术,您打算到哪家医院做这个手术,在时间和交通方面的前提下,现在就到这家医院复查。这样不论是外科医生,还是放射科医生都可以尽早的看到您肺结节的片子,并且从连续的观察过程中,发现其细微的变化,这是最不走弯路的选择。      

  •    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愈发明显   洋洋(化名)尽管只有5岁大,但体重却已经达到86斤,哪怕是配上1.2米的身高,也是个标准的“小胖墩”。究其原因,就是管不住嘴,还迈不开腿——饿了就吃,幼儿园吃了回家还要继续吃,却基本上“零运动”。   与洋洋遭遇的超重问题相比,11岁的小刚(化名)的问题更严重。1.6米高的他,体重已达148斤。更令他郁闷的还有外形问题:明明是个男孩子,胸部却比一般的女生都大。为了避免同学的嘲笑,他基本上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   “一点都不挑食,尤其喜欢吃米饭,越长越胖。”小刚的妈妈意识到问题,赶紧带他就诊。一查才发现,外形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除了超重,小刚被发现有较严重的脂肪肝,胸部过大则是出现了乳腺增生的问题。   两个小朋友的超重问题尚能通过营养、运动处方改善和控制,15岁的小花(化名)作为一名极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减重手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小花每天的进食数量只能用“不计其数”形容,到青春期时体重已经高达194斤,血糖、肝功、胆固醇等指标无一正常……   “肥胖低龄化的趋势近年来非常明显。”有医生表示,门诊收诊的低龄肥胖患者大幅增加,其中以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为主,最小年龄仅5岁。不但吃得好,连咀嚼都有人代劳 宝宝嫌苹果太硬,家长用勺子刮成苹果泥喂;宝宝觉得青菜咬不动,家长干脆切成碎末拌在饭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本就变得愈加精细,儿童大多以软性、甜性食物为主。现在连咀嚼都少了。长此以往,食物对颌骨发育刺激不够,导致乳牙根难以吸收,形成滞留。本应萌出的恒牙,只能‘退后’,在乳牙后排长出来。 家长应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吃一些硬度适中、可撕咬的食物。比如多吃些甘蔗、苹果、玉米等耐嚼食物,保持对乳牙良好刺激,促使乳牙按时脱落。   “越帮越忙”:爸妈盲目帮娃减肥适得其反   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超重可能会引起生长周期缩短,发育时间提前等不良后果;同时,容易导致成年疾病低龄化,甚至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可能是正常体重儿童患病的数倍乃至十几倍。此外,由肥胖引发的不良情绪也是日益凸显。   但对于超重,如果不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只能“帮倒忙”。例如洋洋的母亲,为了阻止孩子发胖,竟然停了他的肉食和牛奶,同时还要求小朋友每天超负荷运动。但结果是,洋洋不仅没有减肥,反而经常膝盖酸痛难忍。   对于超重的小朋友,既要注意不能影响生长发育期的成长,又不能在超重的情况下用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进行锻炼,否则会对孩子尚未发育成熟的关节造成负面的影响。   以小花为例,肥胖问题已经无法单纯通过饮食、康复锻炼等手段解决,而是需要外科减重手术。经过手术治疗,3个月后的她,体重减掉50斤,异常的指标逐步回归于正常范围之内。因为明显的变化,她的性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自卑逐渐走向开朗。   想要真正遏制肥胖,首先需要找到原因,其中可能涉及内分泌代谢、营养、神经内科、康复、呼吸等多个学科,家长们切忌自行“开方处置”。 儿童超重有没有遗传因素、原发病因?如何控制饮食,如何开展运动?

  • 作者:Springstep   来源:周鹏心视野 人到中年,生活不易,但好在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高危心血管疾病风险者是指,符合以下标准任意一条:(1)单个危险因素显著升高,尤其是TC>8mmol/L(>310mg/dL)、LDL-C>4.9mmol/L(190mg/dL)或BP>_180/110mmHg(2)无其他主要危险因素的FH患者(3)无靶器官损害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10年或存在其他附加危险因素(4)中度CKD(eGFR 30-59mL/min/1.73m²)(5)10年致命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计算分数≥5%但<10%以上的缩略语:      TC: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H: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CKD:慢性肾脏病;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对高危心血管疾病风险者,指南推荐的LDL-C降幅和目标值如下:对于高危患者,推荐LDL-C需要较基线降低≥50%,以及LDL-C目标值为<1.8mmol/L(<70mg/dL),即在他汀或他汀基础上,把“坏”胆固醇LDL-C的幅度降低50%或以上,并且其水平应在1.8mmol/L(即70mg/dL)以下,俗称5018。点评:      这类人群,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就比较高。当代医学科学水平,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长期带残疾生存,不如正确加强防控,好好享受生活,把未来心血管疾病事件最大程度上推迟,做到无疾而终。周鹏 ,男,临床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后、研究员,北京明德国际医院内科主任。周鹏医生是《全科艺苑》编委,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心肺复苏学组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警示药品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协会会员,美国生理学会会员,美国心脏骤停基金会义务教员,美国科研协会会员,国际心电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和欧洲心脏协会官方杂志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国际专业期刊的论文评阅人,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JCDR)总编辑、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学术/教育委员会主席(2012-2018)、公共健康教育部部长(2018-)。从2007年以来,49篇科研摘要被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接受并已发表在美国的《循环》杂志增刊上。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