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学龙,医学博士(胃肠肿瘤外科方向),山东省第七批高层次卫生科技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肿瘤医院优秀访问学者。 专注于胃癌、胃肠间质瘤、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善于为晚期、复发或不可切除的胃癌、胃肠间质瘤、结直肠癌病人制定综合治疗策略,有大量成功的胃癌、胃肠间质瘤、结直肠癌个案管理经验。
自2007年至今从事普外科胃肠外科临床工作
德国国家乳腺中心访问学者,山东省医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工作近二十年,对乳腺各种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74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一直从事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与研究。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对乳房再造和乳房美容整形工作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乳腺癌术后一期和二期乳房再造和常见乳房畸形的矫治以及乳房疾病的微创手术。201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进行半年的合作交流。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级文章3篇,SCI文章一篇,并参与了省内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平度院区乳甲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博士 ,师从甲状腺全国主委高明教授。目前担任山东研究型医院协会病理诊断和精准治疗分会常委,山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分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大附院甲状腺外科孙文海教授团队成员,从事7000余例甲状腺手术,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擅长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及临床综合治疗;熟练掌握乳腺疾病诊断、治疗,擅长乳腺肿瘤治疗 。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乳腺分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外科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秘书兼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外科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乳腺微创与腔镜手术联盟成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肛肠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肛肠分会委员
副主任医师,外科副主任,从事普外科工作20余年,曾到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青医附院普外科及肿瘤科进修学习,擅长肝脏,胆道,脾脏,胰腺及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乳腺,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孙京栋,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肿瘤医院)肿瘤内一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87年考入湖北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90年毕业后一直在青岛市肿瘤医院内科工作。工作期间分别被选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玛利亚医院肿瘤中心和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学习。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倡导遵循指南但不照搬指南的原则,坚持创新才有优势的理念,使肿瘤病人的疗效不断提高。02 年开始探索晚期肺癌患者放疗和化疗的最佳联合模式,采用EP方案与分段加速超分割联合治疗晚期肺癌取得很好疗效,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17年开始将小分子TKI与常规方法联合治疗晚期肝癌,也取得很好疗效。第一例接受该方法治疗的病人已经无症状生存5年,并且肿瘤标志物也降至正常,达到临床治愈。此方法比肝癌治疗指南推荐提前近3年;一例肾上腺皮质癌的病人,入院时左侧肾上腺巨大肿块并双肺广泛转移,该病目前没有标准治疗,常规放化疗后病情没有明显变化,征得病人同意我们采用安罗替尼联合pd1治疗后,双肺转移灶完全消失,原发灶也由治疗前11×9厘米降到4.2×2.2厘米,对残留原发灶穿刺活检,病理显示为极少量轻-中度异型肿瘤细胞,目前已经无症状生存3年。经国际联机检索目前没有用该方法治疗本病的报道。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30余年的经验积累,勤学善思的个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药物治疗委员会 委员;胶东肿瘤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肿瘤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一】、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员,外科学博士,医学博士后。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医疗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 【二】、专业方向:致力于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如胃肠及肝胆功能紊乱。结直肠与胃良恶性肿瘤;甲状腺与乳腺结节及良恶性肿瘤;疝与腹壁外科疾病以及腹部外科急症(如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下消化道出血、阑尾肿瘤等)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在疫情期间于一级防护状态下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实施肿瘤性肠梗阻等急诊手术。【三】、科研成果:在国内较早开展疝病随访登记与研究工作,曾牵头加入中国疝病专科联盟-临床研究与诊疗中心并担任大医二院分中心负责人。2020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COVID-19与腹部外科重症(如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重症胰腺炎、脓毒症等)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通道”的假说。【四】、荣誉称号/奖励: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绿卡持有者。主持国家及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与7项。在外科及重症领域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9篇。先后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辽宁省医学科技三等奖及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域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支持。【五】、学术任职: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医工融合联盟第一届委员。《Disease Markers》special issue客座主编及多家知名期刊编委或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