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伟伟,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201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后小儿神经外科工作至今,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小儿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主委马杰教授。擅长儿童脑肿瘤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儿童低级别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室管膜瘤等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擅长儿童脑积水、神经管发育不全、颅缝早闭等先天性畸形的个体化诊治,儿童脑外伤治疗及重症管理,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译书籍1部。
医生介绍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从事神经外科及儿童神经外科工作近二十年,主刀参与各种高难度三四级手术数千,始终为患者考虑,手术创伤小,效果好,获评省部级高端医学人才称号及好医生称号;掌握显微镜、神经内镜、术中唤醒技术(边唱歌边接受开颅手术)、术中机器人神经导航定位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严密保护重要神经组织、术中荧光、术中实时超声等先进的手术辅助技术、术前CT核磁影像学多模态准确评估病变;针对蛛网膜囊肿、脊髓拴系、脑积水等先天性疾病,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时间短,恢复快;针对各种颅内肿瘤如脑干胶质瘤、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纤维瘤等,采用显微镜、内镜、导航下精准切除肿瘤病变,全切率高,损伤小;还擅长颅缝再造术治疗各种狭颅症,癫痫病灶切除术、颅内深部电极植入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等治疗顽固性癫痫,三脑室底造瘘术、脑室腹腔分流术、ommaya囊植入术等治疗脑积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骨修补术等。主研省部级等科研项目数项,共获研究经费一百多万,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等发表JCR一区SCI等高质量学术论文十余篇,另有高被引论文一篇。 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张晨冉,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医疗组长。 擅 长 儿童脑肿瘤、蛛网膜囊肿、脑积水、颅缝早闭、脊髓拴系和难治性癫痫的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新华医院宫内儿科神经疾病诊治专家。 学术任职和人才计划 • 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协会(ISPN)会员 •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微循环学会脑微循环学组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 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医学奖励基金获得者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龙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奖 • ISPN Visiting Fellowship奖学金获得者 • 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访问学者,师从世界著名儿童脑肿瘤专家、 现任ISPN主席Frederick A. Boop教授 •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基金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儿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主委,上海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主委。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近30余年,其中近16年从事小儿神经外科专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及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从师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戴钦舜教授,及世界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席Kil Soo Choi教授,在加拿大Montreal Neurological Hospital和Montreal Children’s Hospital培训小儿神经外科,从师于著名癫痫外科专家Olivier教授和世界著名的小儿神经外科专家Farmer教授,是被推荐加入世界小儿神经外科学会(ISPN)会员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神经外科医生。举办十届神经内镜及小儿神经外科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论坛”发起人,“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大会”发起人,是国际小儿神经外科讲习班AACPN Course的唯一中国讲师, 对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及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授/博导/主任医师,意大利凯萨琳大学客座教授,曾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并在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做博士后课题研究。专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诊治,提出了脑神经高兴奋性疾病发病机制新理论并在美国第83届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专题发言,被授予“国际学者奖”。主编相关论著4部(包括一部英文专著在国外出版),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医学博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及显微外科诊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各1项,第一作者发表SCI研究论著8篇,研究论文入选2016、2017年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百篇优秀论文,担任European Radiology等多本SCI杂志审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40余年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先后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深造 新加坡中央医院神经外科学习 了解神经外科新动向及国内外新进展 国内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曾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 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麻省总医院),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十届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分子影像分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分会大数据学组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创伤康复分会常委。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新百人计划、新华医院杰出青年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科技部)”;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医疗器械专利5项,药物发明专利1项。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创新,是面肌痉挛“交感神经桥接模型”和ZLR监测技术的原创者之一(教育部成果、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骶管囊肿漏口封堵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中国骶管囊肿专家共识推荐术式之一)。多次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年会作发言报告,第十五届WFNS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作主题邀请报告(Main Topic Invited Speaker)。
万亮,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学会委员。自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13年赴美在Barrow神经科学研究所及UAMS进修学习,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及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建树;对本科室特色项目——颅神经疾病,包括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微血管减压治疗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多临床体会;对颅脑外伤及脑肿瘤的手术治疗亦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迄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颅神经专著二本,完成发明专利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