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4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2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近4000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75名、硕士生导师166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中医肿瘤学等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3个。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目前医院已有研究平台包括临床研究方向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广东中医临床研究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已建成生物样本库,伦理委员会通过SIDCER-FERCAP和CAP认证。基础研究方向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2个、教育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服务工程实验室、广州市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重点实验室和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晚期肺癌中医综合治疗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三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岭南邓氏中医诊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等2个项目成为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以“精诚”文化引领,不断深化“以民为本、厚德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将“精于术、诚于品”作为每位员工的职业追求,聚力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努力建设百姓满意医院。医院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5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因各种原因引起腹主动脉直径扩张至正常直径的1.5倍以上称为腹主动脉瘤(一般认为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厘米)。,动脉退行性变 动脉壁内的支持和弹性结构可发生退行性变,血管正常结构发生变化,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瘤。 动脉退行性变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主要促发因素,与脂质沉积引发的血管炎症反应等有关,可造成血管壁内膜撕裂、变性、局部萎缩,容易形成血管瘤。 创伤 火器、刀刺等直接暴力可直接损伤动脉壁,造成动脉壁部分或完全破裂,从而引发动脉瘤。 爆炸等间接暴力可造成动脉壁撕裂,进而发生动脉瘤。 长期反复挫伤、血管移植、动脉穿刺等均可造成血管壁损伤而产生动脉瘤。 感染 脓毒性栓塞:脓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形成感染性栓子,栓塞管壁的营养血管,进而造成感染。 血管邻近组织感染:可通过淋巴管、营养血管等波及大血管,是主要病因。 局部噬血管细菌感染:如猪霍乱杆菌、布鲁杆菌感染等。 血管损伤和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等容易发生感染。 先天因素 先天发育异常可导致动脉壁薄弱,从而容易发生动脉瘤。比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可引起全身弹力纤维断裂,患者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先天性疾病还有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 其他 免疫相关炎症、动脉中层囊性变性等可以导致动脉瘤,相关疾病有白塞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血管炎等。 吸烟、创伤、高血压、高龄和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是动脉瘤的易患因素。,腹主动脉,动脉瘤切除及动脉对端吻合术 主要用于较大的肢体主干动脉。 切除动脉瘤后,将两端动脉进行吻合。 动脉瘤切除和血管移植术 适用于动脉瘤较大,切除后动脉缺损较长,无法进行吻合的情况。 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术。 动脉瘤切除和动脉结扎术 主要用于非主要动脉的动脉瘤,并且动脉结扎后不影响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 主要方法为切除瘤体,结扎两断端动脉。 囊状动脉瘤切线切除及动脉修补术 适用于囊状膨出的动脉瘤。 呈切线状将膨出的瘤体切除后,有足够的动脉壁进行修补以恢复血流。 动脉瘤腔内修补术 适用于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紧密而分界不清楚的假性动脉瘤。 阻断瘤体两端血流,切开瘤壁,找到动脉裂口,行单纯缝合修补或用补片修补。 如修补会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而影响血流通畅时,可加用补片。 腔内修复术 用于治疗周围动脉瘤以及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尤其适用于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等高危患者。 通过介入技术,在扩张的腹主动脉内放置血管支架,将动脉瘤壁与血流隔绝,从中间重建血管通道,预防瘤体继续增大。 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缺点是技术难度高,目前开展的医院较少,费用较高昂。 动脉瘤加固包裹术 当无法进行动脉瘤夹闭或修复时,可采用此方法,主要防止动脉瘤进一步增大。 包裹的材料包括肌肉、软布、Gore-Tex、聚四氟乙烯、橡胶板、棉布等。,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特别是发现肿块具有膨胀性搏动时,大多可以明确诊断。 部分动脉瘤因位置或症状不典型,需要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位于动脉表面的肿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扭曲,血供丰富的恶性肿瘤以及脓肿等。一般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才可鉴别诊断。,减少肥肉、油炸食品、零食的摄入,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动脉血管造影(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