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北大六院,北医六院,北京六院胆囊恶性肿瘤史专家

简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是拥有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双中心医院。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我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我院。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1993年卫生部批准我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998年卫生部批准我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我院。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我院。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执行中央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我院。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2014年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我院。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完成竣工验收。历任行政领导: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历任党委领导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2020年12月至今,陈斌斌研究员任党委书记医疗服务我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诊疗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我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

宋煜青 副主任医师

宋煜青,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 1、青少年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青少年厌学。青少年精神疾病。2、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成人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精神科系主任Prof.Tang SW 和 Prof. Sham PC o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London;获得过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发表国际和国内论文多篇。 目前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委员。 系统接受北大六院的心理咨询资格的培训: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婚姻治疗,森田疗法等。

好评 99%
接诊量 1505
平均等待 -
擅长:宋煜青,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 1、青少年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青少年厌学。青少年精神疾病。2、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成人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精神科系主任Prof.Tang SW 和 Prof. Sham PC o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London;获得过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发表国际和国内论文多篇。 目前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委员。 系统接受北大六院的心理咨询资格的培训: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婚姻治疗,森田疗法等。
更多服务
杨莉 主任医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注意障碍、ADHD)、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儿童期起病及延续至成年的发育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的临床诊断、评估与治疗、包括药物与心理行为治疗,有二十余年的临床和研究经验,特别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专业医生。

好评 99%
接诊量 3941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注意障碍、ADHD)、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儿童期起病及延续至成年的发育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的临床诊断、评估与治疗、包括药物与心理行为治疗,有二十余年的临床和研究经验,特别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专业医生。
更多服务
司飞飞 主治医师

儿童成人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常见精神疾病。重点提醒:线上咨询仅接收北大六院面诊过的复诊患者,不接受首诊患者。

好评 100%
接诊量 240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儿童成人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常见精神疾病。重点提醒:线上咨询仅接收北大六院面诊过的复诊患者,不接受首诊患者。
更多服务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好评 99%
接诊量 1269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更多服务
王力芳 主治医师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好评 99%
接诊量 2603
平均等待 10小时
擅长: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更多服务
马弘 主任医师

精神病及功能管理,心理咨询,创伤后应激障碍

好评 100%
接诊量 16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精神病及功能管理,心理咨询,创伤后应激障碍
更多服务
王向群 主任医师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心理生理障碍,躯体不适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

好评 99%
接诊量 2021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心理生理障碍,躯体不适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
更多服务
张鸿燕 主任医师

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好评 99%
接诊量 2168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更多服务
马宁 主治医师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637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更多服务
张五芳 主治医师

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2557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最近彩超检查显示可能有胆囊恶性肿瘤的风险,担心手术后切片化验结果,希望了解具体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18
2024-11-24 04:48:20
70岁高血压和胆囊癌症患者能否安全服用维生素补充剂?
58
2024-11-24 04:48:20
我父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已经接受了一年多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但我不确定他的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
54
2024-11-24 04:48:20
我妈妈被诊断出胆囊粘液腺癌,已进行微创切除手术,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想咨询中药的长期使用安全性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8
2024-11-24 04:48:20
患者患有胆囊癌并大网膜多发种植转移,询问是否可以手术治疗,担心预后和化疗效果。
22
2024-11-24 04:48:20
患者最近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担心手术后会增加胰腺癌和肠癌的风险,并询问复查和饮食问题。
18
2024-11-24 04:48:20
患者被诊断出胆囊癌,医生开具了包含新冠口服药的处方。由于医院缺货,患者在京东平台上寻找该药品。
24
2024-11-24 04:48:20
我外公做了胆囊癌手术,切除了胆囊和部分肝脏,想知道手术成功后能活多久?
11
2024-11-24 04:48:20
我被诊断出无法手术的胆囊癌,想了解其他治疗方法和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48
2024-11-24 04:48:20
我最近上腹部疼痛和不适,尤其是在吃油腻食物后,想了解可能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患者信息:性别未知,年龄未知。
60
2024-11-24 04:48:20

科普文章

#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史
6

患者朋友们您们好,胆囊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大约是男性 3 倍左右。胆囊癌的预后往往欠佳,需要尽早手术治疗,同时辅助综合治疗以便取得较好效果。

目前研究,针对胆囊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阐述清楚。但是,发生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发现很多,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 胆囊结石:目前统计发现,胆囊癌患者大约 80%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越大其发生胆囊癌变的几率越高,其中大于 3 厘米以上的结石或者填满性结石其发生胆囊癌变的几率越是胆囊小结石患者的 2-3 倍左右。胆囊结石通过长久的反复刺激,摩擦胆囊内粘膜,尤其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壁会明显增厚,胆囊粘膜受损明显,同时受损的胆囊粘膜会分泌有害粘液样分泌物,诱发胆囊癌的形成。
  • 胆肠吻合术:患者由于其他疾病行胆管和空肠吻合改道手术。这会造成碱性肠液以及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反流入胆管和胆囊内,长时间的刺激会导致胆囊粘膜癌变。
  • 胆囊腺瘤:胆囊腺瘤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一种,目前证实这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另外,胆囊息肉大于 1 厘米,基地部较宽,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单发,60 岁以上女性,胆囊颈部息肉等等均是胆囊癌变的高危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癌病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交流。

#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史
26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很多患者早期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现肿瘤性病变多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的最好时机。很多患者带着疑问选择了放疗治疗,那么放疗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副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一般来说,胆囊癌的首选效果最好的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放疗治疗的总体效果欠佳,而且常见很多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 胃肠道反应,放射治疗会引起患者出现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表现,放射性引起的损伤往往不容易短时间内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规律饮食,服药缓慢恢复。
  • 放射性皮肤炎症,接受放射部位的皮肤会有疼痛,红肿,脱皮表现,随着放射治疗时间延长会有色素沉着,皮肤纤维瘢痕增生的情况出现。这时需要尽早用药治疗,以免引起进行性加重的感染。
  • 神经系统的损伤,放射性损伤会导致颅脑水肿,继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的情况出现。
  • 免疫系统的损伤,放射线会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患者容易出现感冒,全身高热,寒战等感染,病毒感染等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癌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可能会出现的相关副作用。患者朋友们欢迎您随时给我留言,我尽量帮你分析解答。

#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史
14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科普话题是胆囊癌的手术方式有哪些。胆囊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肿瘤性病变之一。目前对于胆囊癌的分期不同,手术方式也有差别。临床上常用的胆囊癌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仅行胆囊切除,若是胆囊癌细胞仅仅侵犯胆囊粘膜下层,没有肌层侵犯,没有淋巴结转移,这种情况下胆囊切除就可以完整切除肿瘤,术中一定要主要不要切破胆囊壁。

2.胆囊癌细胞侵犯到胆囊肌层甚至是胆囊浆膜层伴有淋巴结转移,这种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同时肝脏部分楔形切除,肝脏切缘距离胆囊至少 2 厘米以上。术中可送肝脏切缘快速病理检查,确保肝脏切缘没有癌细胞残留。同时对于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轻松。

3.右半肝切除,对于胆囊癌侵犯右侧肝组织患者,局部切除胆囊达不到治疗肿瘤的目的,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右半肝切除是比较常用手段,部分患者肿瘤侵犯右半结肠还需要行侵犯结肠切除,远端结肠封闭,近端结肠造瘘可能。

4.对于胆囊癌晚期,肿瘤细胞在腹腔及肝内广泛侵犯,没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情况下可考虑做胆管空肠吻合,解除胆道梗阻的情况。或者可考虑行胆管支架置入避免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衰竭。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我,可以给我留言,我竭诚为您服务。

#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史#胆囊癌
12

       隐匿性胆囊癌是指在患者因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等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胆囊癌性肿瘤。这种情况,往往术前的常规检查并有发现胆囊恶性肿瘤,术中操作也没有发现胆囊明显异常,属于胆囊癌的早期。那么发现隐匿性胆囊癌后应该如何根治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隐匿性胆囊癌的根治主要以术后的病理切片结果为依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如果胆囊恶性肿瘤细胞仅局限在胆囊的粘膜,并没有突破胆囊肌层以及浆膜。手术切除的过程中胆囊并没有破裂,术中没有发现异常的淋巴结肿大,术后也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这种情况下,理论上达到了隐匿性胆囊癌的根治效果,患者不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每3~6个月复查胆囊彩超或磁共振即可。         2,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胆囊恶性肿瘤侵犯胆囊肌层或浆膜,或伴有胆囊三角区淋巴结侵犯。这种情况,必须要进行二次手术,部分肝脏的楔形切除,并尽可能地清扫肝门部的淋巴结。避免恶性肿瘤细胞的残留,依据二次术后病检结果决定是否行放化疗治疗。

       隐匿性胆囊癌的发病相对较低,因为胆囊恶性肿瘤早期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部分胆囊癌的患者,一旦发病均属于中晚期。但是隐匿性胆囊癌分期较早,手术根治率高,预后明显较好。

胆囊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具有淋巴结转移早、可直接浸润肝组织、易发生腹腔种植和血型转移的特点。其死亡率很高,五年生存率小于 5%。平均生存期为 5 到 8 个月,因远期疗效差于肝癌及胰腺癌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然而,确诊胆囊癌,并非不治之症,积极治疗,仍然可以获得治愈。下面介绍一个我们亲自诊疗的病例:

1、老年女性患者,69 岁,隐匿性病程,右下腹疼痛 16 天。

2、现病史:患者于 16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性质为持续酸疼,无伴放射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等,遂于当地医院就诊,行 B 超示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抗炎药治疗,症状未见缓解。5 天前患者再于当地医院行腹部 CT 检查,结果示: 1、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考虑胆囊 Ca 可能性大,2、肝右叶钙化灶。腹部 B 超示: 1、肝内钙化灶;2、胆囊内低回声;3、胆囊壁粗糙。建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现患者为进一步检查并行手术治疗收入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可,睡眠可,胃纳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下降。

3、查体: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 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 次/分。

4、2017 年 04 月 15 日 CT 1、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考虑胆囊 Ca 可能性大,2、肝右叶钙化灶。

2017 年 04 月 16 日 B 超 1、肝内钙化灶;2、胆囊内低回声;3、胆囊壁粗糙。

MRI.jpg

MRI 诊断.jpg

1598168534575502.jpg

1598168542569007.jpg

MRI 诊断.jpg

术前核磁和增强核磁都确认高度怀疑胆囊癌,仔细分析核磁后,我们发现肿瘤没有侵透胆囊浆膜,决定为她施行微创胆囊+肝 V 段部分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发现,胆囊肿瘤未侵犯浆膜,于是按计划,我们进行了腹腔镜胆囊+肝 V 段部分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五天顺利出院。

病理.jpg

术后我们为其进行了一年的化疗、免疫加中医药治疗,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1598168910117468.jpg

1598168910841393.jpg

诊断胆囊癌并不可怕,配合治疗,仍然有治愈的可能。如果放弃治疗,耽误病情,甚至错过手术机会,才是最可怕的。胆囊癌的手术方式一般是要根据病人胆囊癌的分期分型来进行。胆囊的原位癌就是早期就局限于黏膜的,只把胆囊切除就够。如果胆囊癌侵犯到肌层这种情况,还需要看它的部位,要是位于胆囊床的就需要切除 2-3cm 的肝组织。如果不位于胆囊床可做胆囊切除,再加上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就可以。淋巴结清扫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胆总管、门静脉、肝动脉这三大管道以外的软组织、包括肝总管周围的淋巴结也应该做相应的切除。如果达到了 IV 期,有相应的临近器官的受侵的话,也需要做临近器官的切除,如癌肿侵犯横结肠,可加做横结肠切除术,如侵犯胆总管下段,加做胰十二指肠切除。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刘燕南 主任医师、副教授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临床上胆囊癌根据浸润深度、周围脏器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往往分为四期,I 期胆囊癌为第一期,表示胆囊癌局限在胆囊粘膜层,没有或很少有转移。这一期患者的手术效果非常好;II 期胆囊癌为第二期,表示胆囊癌已经侵犯到胆囊壁全层,可能已经有附近的转移。这一期患者接受手术后有 20-30%的概率会生存至 5 年以上;III 期胆囊癌为第三期,表示胆囊癌已经突破胆囊包膜,侵犯到胆囊外,或侵犯到肝脏、胆管、十二指肠等附近的器官,并且有附近的淋巴结转移,这一期患者中的一部分还能接受外科切除手术,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好,很少部分患者能生存至 5 年以上;IV 期胆囊癌为第四期,表示胆囊癌已经发生全身性扩散,病人的生存时间很少超过一年。所以当病人被诊断为胆囊癌后,这时的临床分期与治疗选择和病人的预期生存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例 III 期胆囊癌患者病历,看看是如何获得长期存活的:

  • 中年女性,60 岁,病程 1 周。
  • 患者 1 周前无明显诱因偶发左侧肩胛下疼痛 1 次,无恶心、呕吐、发热,无腹痛、腹胀、腹泻,无心悸、胸痛、憋气,无大小便性状改变。就诊我院门诊。查腹部 MRI 结果提示:胆囊稍大,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边缘光整,胆囊壁稍厚,胆囊底部可见不规则结节影,凸向腔内生长,大小约 2.1×2.7cm, T1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DWI 高信号。诊断考虑胆囊癌可能,腹腔内及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脂肪肝。
  • 既往史:脂肪肝,眩晕病史,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 5 年,绝育术后。
  • 查体:体温: 36.3℃,脉搏: 72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38/80mmHg。
  • 辅助检查:腹部 MRI: 胆囊癌可能,腹腔内及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脂肪肝。

术前 CT.jpg

1598245805537550.jpg

术前 CT、MRI 高度怀疑胆囊癌,考虑肿瘤突破包膜,决定为患者施行开腹胆囊癌根治,胆囊+肝 V 段部分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饮水、第二天进食,术后由于伤口脂肪液化,多住了几天,术后 14 天顺利恢复出院。术后经过免疫治疗、化疗一年,目前随访已近 3 年,无肿瘤复发。

1598246342563257.jpg

1598246346204356.jpg

1598246396530031.jpg

1598246401894047.jpg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涉及肝脏部分切除、联合器官切除或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淋巴结清扫、肝外胆管处理、胆囊管癌处理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判断和处理,建议在具有经验丰富的肝胆胰外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完成。术后建议根据病理、分期,进行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有时候晚期患者还要接受放射治疗。

胆囊癌患者术后,应该详细记录流行病学、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肿瘤复发、随访终止时间及原因等,以便于随访。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建议 1 年内每 3 个月复查一次,1 年后每 6 个月复查一次;胆囊癌根治性术后需辅助治疗或胆囊癌姑息治疗的患者,应按治疗周期接受治疗和随访。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刘燕南 主任医师、副教授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双向情感障碍,也称为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健康疾病,其特征是患者会经历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躁狂期和抑郁期。在躁狂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兴奋、精力过剩、易怒或冲动,而抑郁期则表现为持续的悲伤、绝望和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这种情绪波动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需要通过药物、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治疗手段来管理。

#过敏反应
0

卫生巾塌房,塌得太彻底了——这年头,“连卫生巾都不能信”成了网友最扎心的吐槽。曾几何时,卫生巾作为女性最贴身、最私密的生活用品,简直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安全感”。可如今,一场席卷网络的“卫生巾质量黑幕”风暴,瞬间将这份信任击得粉碎。更讽刺的是,卫生巾这种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必需品,问题暴露后,最常见的借口竟然是“国家标准”。问题是,这所谓的“国家标准”根本跟不上市场的脚步。一个随便拿窗帘pH值都能挂合格的检测标准,如何保护女性最娇弱的肌肤?更不用提什么细菌含量、“透气性”这种更玄学的东西——你上报的检测结果或许漂亮得能进博物馆,可消费者用着为什么那么多过敏、瘙痒,甚至是感染?
到底有多丧良心,才会生产这种黑心卫生巾?

年龄只是数字,50岁也要保持年轻的状态,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保持热爱

#癫痫#症状性癫痫[继发性癫痫]
0

丙戊酸钠能否长期吃,这是一个涉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患者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管理策略的重要问题。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包括全面性癫痫和部分性癫痫,同时也被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首先,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看,丙戊酸钠能否长期吃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求。对于需要长期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来说,丙戊酸钠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它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长期服用丙戊酸钠,以达到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然而,长期用药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丙戊酸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嗜睡、头晕、震颤等,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决定长期用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丙戊酸钠长期使用的重要因素。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有些患者可能无法耐受丙戊酸钠的副作用,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药物的长期使用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丙戊酸钠也不例外。患者在使用丙戊酸钠时,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能否长期吃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需求以及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长期服用丙戊酸钠,但需要注意监测不良反应和个体差异,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