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是拥有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双中心医院。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我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我院。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1993年卫生部批准我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998年卫生部批准我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我院。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我院。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执行中央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我院。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2014年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我院。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完成竣工验收。历任行政领导: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历任党委领导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2020年12月至今,陈斌斌研究员任党委书记医疗服务我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诊疗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我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早泄是一种男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定义目前尚存争议,国际性医学会将其定义为以下4点内容。该定义只适用于阴道内性交,并不包括其他性行为方式。 从初次性交开始,射精往往或总是在阴茎插入阴道前或插入阴道后大约1分钟内发生(原发性早泄); 或阴道内射精潜伏期显著缩短,通常小于3分钟(继发性早泄); 总是或几乎不能控制或延迟射精; 消极的身心影响,如苦恼、忧虑、挫败感或避免性活动等。,早期对早泄研究较少,认为其与心理或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或早期仓促性经验等。 随研究深入,目前认为早泄的发生可能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如神经递质紊乱、阴茎头敏感、遗传变异、前列腺炎、甲状腺疾病、勃起功能障碍等有关。,脑,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 包括规律服用和按需服用SSRls两大类。 按需服用SSRls 代表药:达帕西汀。 作用:可有效延长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提高性交满意度。 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头痛和眩晕等。 规律服用SSRls 常用药: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 作用:可治疗情绪异常,也能发挥延迟射精作用。 疗效:起效慢,规律服用1~2周才能见效。 不良反应:乏力、恶心、呕吐、口干、腹泻、出汗、性欲减退、不射精和勃起功能障碍等。 局部麻醉剂 常见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胶浆等。 作用:降低阴茎头敏感性,延迟射精潜伏时间,提高性生活满意度,且不会对射精快感产生不良影响。 缺点:量大时可能导致阴茎无法勃起,未使用避孕套可引起性伴侣阴道壁麻木。 心理、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可配合使用。 心理治疗 目的:提高延迟射精的性技巧、增强自信、消除性交焦虑、解决与性伴侣的情感问题。 过程:需要进行心理评估,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疏导,可与性伴侣共同治疗。 行为治疗 作用:可增加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增加性自信及自尊心。 注意事项:行为训练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己进行。 挤压法 男性在快要射精时,性伴侣用拇指放在阴茎系带部位,食指和中指放在阴茎冠状沟缘的下方,轻轻捏挤4~5秒钟,可缓解射精感。 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持续3~6个月可见疗效。 停-动法:目的是提高射精控制力,男性快要射精时,停止性刺激4~5秒,男性要转移注意力,然后再次进行性刺激,即刺激-停止-再刺激形式。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指阴茎背神经选择切断术。其是药物、心理、行为治疗无效的补充治疗,不作为首选治疗,需要特别慎重选择。 适应证为原发性早泄者,有稳定性伴侣、规律性生活6个月以上,心理状态稳定,具备以下特点。 勃起功能正常; 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有阴茎兴奋性和敏感性增高; 手术治疗意愿强。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分为内治和外治法,具体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机构由中医师辨证施治,不要擅自用药。 内治 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妙香散、金匮肾气丸加减、丹栀逍遥散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八正颗粒、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金锁固精丸、补中益气丸等。 外治 包括熏洗法、针灸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无,性激素检查。 检查人体内的激素水平。 可排除与早泄相关的内分泌疾病。前列腺液检查可辅助诊断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等。 其他辅助检查 包括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阴茎生物感觉阈值测定、球海绵体反射潜伏时间测定等。可以明确阴茎功能。 可能会出现感觉阈值下降、反射潜伏时间缩短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