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是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和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医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1958年医院更名为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更名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增名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作为省级医疗中心,医院立足蚌埠,服务安徽,面向苏、鲁、豫等省,医疗辐射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医院本部占地184亩,总建筑面积32.8万平方米,现有临床科室41个,医技科室9个,临床教研室17个,开放床位3829张。正在规划建设的心脑血管中心占地268亩,总投资25亿元,建筑总面积42万平方米,床位2000张。2020年,医院年门急诊总量122.4万人次,出院病人11.7万人次,手术4.2万台次。拥有PET-CT及回旋加速器、螺旋断层放疗治疗系统(TOMO)、256排螺旋CT、3.0T核磁共振、高档直线加速器、DSA、SPECT、高压氧舱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与检验仪器。 医院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现有在职职工3642人,其中正高职称191人,副高职称475人;博导26人,博士128人,硕士807人。担任省级以上医学学术团体负责人40余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1人;安徽省教育系统师德医德标兵1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安徽省“江淮名医”18人。卫生部及安徽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7名,安徽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培养对象66名,院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2名。 医院坚持“科教兴院”战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拥有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个国家中医“十二五”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10个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骨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心血管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中医科、普外科、检验科、肿瘤外科),6个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培育专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整形外科、肿瘤内科、口腔科、神经内科),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学科(呼吸病科、骨科、胸心外科),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组织移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呼吸系病临床基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安徽省首个肺癌综合诊疗中心、骨关节病诊疗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3项,省科技进步奖27项,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0余篇,编写著作30余部。承办《中华全科医学》、《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等学术期刊。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医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年教学工作量超过2万学时,管理各类在院学生1500余人。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专培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分阶段考试基地。拥有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安徽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等众多教研平台支撑。 近年来,医院学科技术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诊疗特色日益凸显,在肿瘤的综合诊疗、恶性骨肿瘤保肢技术、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辅助生殖技术、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微创治疗手术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处于省内国内领先水平。 医院先后获得 “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司法鉴定机构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诚信医院”、“安徽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 “全省支援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安徽省援外医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证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此外,吸烟不仅直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被动吸烟者肺癌患病率明显增加。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因此应该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吸烟、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结核、肺部慢性炎症,家族史等,肺,肺癌的治疗应明确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对患者整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小细胞肺癌较早发生转移,主要依赖化疗或放疗;非小细胞肺癌常为局限性病变,多进行外科手术,联合放化疗。,肺结核,无,1.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可能看到由于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肺气肿、肺不张或病灶邻近部位的浸润性病变或肺部炎变。 2.支气管镜检查 通过支气管镜可直接窥察支气管内膜及管腔的病变情况。可采取肿瘤组织供病理检查,或吸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判定组织学类型。 3.细胞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普查和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原发性肺癌病人多数在痰液中可找到脱落的癌细胞。中央型肺癌痰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可达70%~90%,周围型肺癌痰检的阳性率则仅约50%。 4.剖胸探查术 肺部肿块经多种检查和短期诊断性治疗仍未能明确病变性质,肺癌的可能性又不能除外者,应作剖胸探查术。这样可避免延误病情致使肺癌患者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 5.ECT检查 ECT骨显像可以较早地发现骨转移灶。X线片与骨显像都有阳性发现,如病灶部成骨反应静止,代谢不活跃,则骨显像为阴性,X线片为阳性,二者互补,可以提高诊断率。需要注意的是ECT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可达20%~30%,因此ECT骨显像阳性者需要作阳性区域骨的MRI扫描。 6.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主要用于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不适合于外科手术治疗,而其他方法又不能获得病理诊断的病人。纵隔镜检查需在全麻下进行。在胸骨上凹部做横切口,钝性分离颈前软组织到达气管前间隙,钝性游离出气管前通道,置入观察镜缓慢通过无名动脉之后方,观察气管旁、气管支气管角及隆突下等部位的肿大淋巴结,用特制活检钳解剖剥离取得淋巴结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依据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痰癌细胞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