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始建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医院之一,是一所承担医疗、科研、教学任务,具有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现有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职称42人,国医大师1人,首都国医名师2人,全国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1人,北京市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等眼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眼科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现有4个重点病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青光眼、干眼);国家重点专科1个(中医眼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消渴目病科、目系眼病科、内障眼病1科、眼表疾病科)、北京市重点专科3个(针灸科、治未病科、护理学);是国家区域(中医眼科)诊疗中心、京津冀中医眼科医联体核心单位,国家局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快车全国白内障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眼科特色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治未病”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唐由之、高健生、庄曾渊名医工作室建设单位、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眼科疾病诊疗方案的编制单位、北京市医保定点单位。眼功能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医院医疗、科研、护理、教学综合能力在全国中医眼科领域处于先进水平。 医院以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曾为毛泽东主席、金日成首相、宾努亲王、印尼前总统瓦西德等作眼病治疗和保健。医院首创了眼科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统一的诊疗模式,开展了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小儿眼病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年手术量数万例,特别是在白内障、玻璃体、青光眼手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医院门诊设有眼科、内科、针灸科、骨科、口腔科、妇科、耳鼻喉科、疼痛科、皮肤科、急诊等科室,住院部设有十个病区,其中七个眼科病区,一个内科病区,一个骨科病区,一个针灸科病区。医院编制床位800张,实际开放床位435张。2012年成立“国际眼科会诊中心”荟萃北京及国外知名眼科研究所专家为疑难眼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眼科一站式会诊服务。2012年启用“京西国医馆”聘请北京知名中医专家为患者提供包括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各专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种诊疗在内的一流的多学科中医特色诊疗服务。目前,眼科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中医特色鲜明、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服务优良、中西医并举,成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全国唯一一所中医、中西医结合三级眼科专科医院。 医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具有临床、科研和教学三位一体,在国内领先,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以中医、中西结合眼科为主体,眼科相关学科同步发展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造福民众、成就员工”为核心价值观,遵循以“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继续发扬“仁爱、和谐、敬业、自强”的精神,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医院,为中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人类的防盲治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亚急性肝衰竭是指急性肝损害或慢性肝损害急性发作,并在发病2~26周内出现的肝衰竭综合征。,1.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在中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 2.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 3.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异烟肼、利福平、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乙醇等。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4.严重或持续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病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6.其他,如休克、充血性肝衰竭、创伤等。6周,肝,1.治疗原则 (1)识别并去除肝衰竭的病因。 (2)改善内环境和提供器官功能支持,为肝脏再生提供条件。 (3)积极防治并发症。 (4)及时进行肝移植,提高手术成功率。 2.内科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加强病情监护,予以高糖、低脂、适量蛋白饮食,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病因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应尽早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对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应先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再给予相应治疗。 (3)免疫调节:可用胸腺素等免疫调节剂,以调节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4)其他: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或内毒素血症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联合使用,包括血浆置换、血液透析、持续性血液净化等。 4.肝移植 适用于经内科和人工肝治疗效果欠佳者。 5.并发症防治 亚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颅内高压、感染等。 (1)肝性脑病:应去除诱因,如感染、出血等;适度限制蛋白质摄入;服用乳果糖等酸化肠道,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使用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 (2)颅内压增高:应用高渗性脱水剂。 (3)合并感染:先联合应用抗生素,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减少显著者可输注血小板并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1)急性肝衰竭:①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期及以上肝性脑病;②极度乏力,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③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④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⑤肝进行性缩小。与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鉴别是发病特点不同,后者多于起病2~26周内出现肝衰竭综合征,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2)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有失代偿性腹水,可伴有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体格检查 伴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可有神经活动迟钝、嗜睡、躁动、扑翼样震颤等表现,严重者可表现为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2)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3.组织病理学检查 (1)急性期(发病约2周):表现为肝脏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坏死局部改变与急性重型肝炎一致,可见坏死区肝血窦扩张,内含红细胞。 (2)进展期(发病4周后):肝组织内同时存在新旧坏死灶,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少量胶原纤维沉积。坏死范围大者,肝组织内形成宽窄不一的纤维性间隔,部分或全部分割残存肝细胞,后者呈不同程度增生或形成结节状团块。新生或残留肝细胞团周缘带可见细、小胆管增生,腔内有胆汁淤积,管周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再生结节形成和肝内明显胆汁淤积是亚急性肝衰竭的突出特点,同时可见强烈的再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