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始建于1951年6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军区后方医院三分院。1957年5月,定名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1994年3月增名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增名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医院从战火中诞生,在磨砺中成长,从最初仅有150张床发展到有1500张编制床位享誉全国的省内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着全省精神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司法鉴定以及医疗质量控制等任务,是河南精神卫生事业的发源地,河南精神卫生人才培养的摇篮。河南省精神卫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心理咨询中心、河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等12个机构均设在我院。医院占地面积133.65亩,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年门诊量28万余人次,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目前有在职职工125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4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7人,博士后14人,博士38人,硕士276人,高级职称和硕博人才数量位居中原城市群前列。近年来,共柔性引进特聘兼职教授12人,医院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名医,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优秀专家等各类人才40余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国内及省内学术团体担任主委、委员二百余人。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临床心身疾病杂志》。是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认知应对(CCT)学组组长单位、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会长单位,是河南医院协会精神专科医院管理分会等4个学会的主委单位,3个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网络核心单位,中华护理学会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首批全国“强迫症诊疗示范基地”“精神康复示范基地”,被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予“卒中中心”,入选“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印发《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要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项目成功获批,该项目的输出医院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依托医院为我院,是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大。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医院积极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品牌建设工程,实施专病专治,设置特色门诊6个,诊疗中心9个,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医院具有完备的二级分科设置,有精神科临床科室20个,神经内科2个,内科1个,神经外科1个,医技科室12个,教学、科研、防治机构5个。深入落实公立医院功能定位,连续两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为A,其中2020年我院位列精神专科类医院全国第七。医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是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门省级精品课程,9个教研室,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精神分裂症分子病理与临床、物质依赖与精神药理、心理应激与行为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方向成果丰硕。医院目前有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精神医学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省睡眠医学重点实验室、新乡市精神电生理学重点实验室、新乡市多模态脑影像重点实验室等10个市厅级科研平台。2020年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经省科技厅评估为“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生物样本库获得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成为新乡市唯一一家具有人类遗传资源保藏的机构。近年来,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29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6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学术专著46本;学术论文1514篇,SCI论文155篇,中文核心811篇。在疫情和汛情期间,医院联合专家举办100余期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问题及应对网络直播科普活动,总观看人数达230万人次。同时,牵头率先成立150名专家组成的突发应急事件心理援助医疗队,深入因洪灾紧急撤离群众组成的128个安置点和87个疫情集中隔离点开展心理援助。2022年初,号召成立了“安心”心理援助医疗队,先后深入到安阳汤阴县和安阳市定点收治医院(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展心理援助。同时选派6名医务人员到新乡市隔离点执行心理援助任务。迄今为止,向全国23个省2935个单位捐赠我院主编的《突发应急事件心理应对指南》及影音作品10万册,《新冠疫情心理自助手册》9万余册。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缓解汛情疫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心理压力作出了突出贡献。70余年来,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一代又一代人秉承“厚德博学精医济世”的院训,践行“爱岗敬业爱心奉献爱院如家”的医院精神,紧紧围绕“做强精神学科,做大神经学科,培育相关学科”的发展定位,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精神专科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中国百家百姓信赖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河南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标杆医院”“群众满意医院”“首届中原经济区(河南)100名牌之“科技河南”等称号。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指人格具有明显偏离正常的特征,且相应的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通常给人以“与众不同”、“格格不入”的特异感觉。,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高达67%,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为31%。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9,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7。 部分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具有攻击和冲动的特点,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攻击倾向的遗传可能性在成人中为44%~72%。 神经生化因素 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个体对环境情绪刺激反应和敏感性增加,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之相关。 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 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病理生理因素 有观点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脑电图研究证明,人格障碍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人格障碍者的脑电图显示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 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格障碍患者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 胎儿及婴幼儿感染、营养不良 孕期感染、中毒,胎儿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 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的脑损伤和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脑,近年来精神药物的发展对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目前仍未发现对人格障碍有特效的药物。临床实践证明,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是由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人格异常,人格改变出现在上述各种疾病之后,患者患病前的人格特征在正常范围之内。 人格障碍患者在患上述各类疾病之前即存在相应的人格障碍特征。 其他精神障碍 某些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具有一些类似表现,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分离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障碍等。 主要鉴别点 各类人格障碍通常起病较早,且特征症状有一惯性的特征,没有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区分,也没有明显的应激因素作为前因。 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与其人格特征的融合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各个领域均受到持续影响,且通常是终身影响。 与强迫障碍、分离障碍不同,人格障碍患者受症状困扰、引发的痛苦并不强烈,自知力水平相对较低(但仍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他精神障碍的某些典型症状通常不会出现在人格障碍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强迫障碍的部分典型强迫观念等,也可据此进行鉴别。 精神分裂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存在更多的自杀未遂、身份认同障碍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但没有典型的、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转换障碍(癔症)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可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明显改变,但其改变并非无意识。 癔症患者在癔症发作时无意识,行为不受自我控制,且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痛苦,可据此鉴别。,无,为确诊人格障碍,患者(或家属)除需提供多方面的详细病史外,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或评估: 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形式,医生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神经心理检测:主要是人格测定,一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际人格障碍检查、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DSM-Ⅳ人格障碍检查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