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骨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结合骨专科医院。拥有3个院区,分别是郑州市骨科医院西院区(陇海中路58号)、郑州市骨科医院东院区(陇海中路57号)、郑州市骨科医院宜居健康城院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脊柱病诊疗中心、河南省关节镜诊疗中心,全国首家骨专科无痛医院,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骨科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基地,河南省区域中医骨伤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区域中医康复专科中心(培育单位)。省、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省、市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河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铁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郑州离退休老干部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七十年来,郑州市骨科医院将凝结了几代骨医人的智慧发扬、传承,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全国首批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河南省中医骨伤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均设在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5637平方米,医疗用房42939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1200张。拥有德国西门子3.0T核磁共振,荷兰飞利浦1.5T核磁共振,美国GE64排螺旋CT,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肺功能测试系统,15通道同步心电图机及24小时动态心电和血压检测仪,覆盖全院的日本光电心电网络管理系统,美国尼高力肌电诱发电位系统,加拿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德国蔡司脊柱骨科显微镜,美国艾伦全碳素手术床,美国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美国GE、德国西门子数字化X线摄像系统,德国西门子C型臂X射线成像系统、3D导航成像系统,惠尔G型臂X射线成像系统,美国施乐辉关节镜、腕式关节镜,美国林弗泰克关节镜,美国锐适小关节镜,德国德尔格麻醉机,迈瑞监护仪,脑氧监护仪,体表加温设施,多通道靶控泵,体外震波治疗仪,超声骨科动力系统,数字化全凭静脉三通监控自动注射系统,自体血回输系统、红外线热成像仪等先进诊疗设备现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博士、硕士300余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200多人。医院共设有28个临床科室,其中,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3个:正骨科、创伤骨科、颈肩腰腿痛科;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3个:骨外科学、脊柱外科学、小儿骨科;郑州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7个:颈肩腰腿痛科、正骨科、骨肿瘤骨病科、创伤骨科、小儿骨科、中医足踝专科、微创脊柱科;郑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个:微创骨科学、关节外科学;郑州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5个:骨关节影像学、康复医学、骨肿瘤、足踝外科学、手外科学。省、市重点实验室7个:河南省骨与软骨损伤修复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郑州市运动创伤实验室、郑州市骨与关节影像诊断重点实验室、郑州脊柱外科重点实验室、郑州市足踝外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手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郑州市骨软骨损伤关节病重点实验室。关节置换翻修技术、修复重建技术、复杂骨折治疗技术、畸形矫正技术、骨科并发症的防治技术等在专业领域内领先,专科技术实力雄厚,规模稳居国内骨科医院前列。骨医人秉承“厚德精诚、力行博爱”的医院精神,在“专科、制度、安全、理性”发展思路指导下,开展了“会诊、绿色、安全、无痛、学术、和谐、志愿”品牌建设,国内首家开展DNV国际医院评审工作,打造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规模和实力居国内骨科医院首列。骨外科学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学科科技量值百强排行榜。被授予“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十佳魅力医院”、“河南省首批志愿者服务示范站”等荣誉称号。首批“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被郑州市政府授予“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获“郑州市卫健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单位”、“郑州市卫健系统医改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医院多措并举,为快速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是医院迈入通往大型骨专科医院和高品质医院的快速通道,目前医院正向着中原第一、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区域性骨科诊疗中心的目标迈进。亚急性肝衰竭是指急性肝损害或慢性肝损害急性发作,并在发病2~26周内出现的肝衰竭综合征。,1.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在中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 2.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 3.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异烟肼、利福平、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乙醇等。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4.严重或持续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病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6.其他,如休克、充血性肝衰竭、创伤等。6周,肝,1.治疗原则 (1)识别并去除肝衰竭的病因。 (2)改善内环境和提供器官功能支持,为肝脏再生提供条件。 (3)积极防治并发症。 (4)及时进行肝移植,提高手术成功率。 2.内科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加强病情监护,予以高糖、低脂、适量蛋白饮食,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病因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应尽早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对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应先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再给予相应治疗。 (3)免疫调节:可用胸腺素等免疫调节剂,以调节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4)其他: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或内毒素血症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联合使用,包括血浆置换、血液透析、持续性血液净化等。 4.肝移植 适用于经内科和人工肝治疗效果欠佳者。 5.并发症防治 亚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颅内高压、感染等。 (1)肝性脑病:应去除诱因,如感染、出血等;适度限制蛋白质摄入;服用乳果糖等酸化肠道,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使用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 (2)颅内压增高:应用高渗性脱水剂。 (3)合并感染:先联合应用抗生素,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减少显著者可输注血小板并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1)急性肝衰竭:①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期及以上肝性脑病;②极度乏力,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③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④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⑤肝进行性缩小。与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鉴别是发病特点不同,后者多于起病2~26周内出现肝衰竭综合征,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2)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有失代偿性腹水,可伴有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体格检查 伴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可有神经活动迟钝、嗜睡、躁动、扑翼样震颤等表现,严重者可表现为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2)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3.组织病理学检查 (1)急性期(发病约2周):表现为肝脏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坏死局部改变与急性重型肝炎一致,可见坏死区肝血窦扩张,内含红细胞。 (2)进展期(发病4周后):肝组织内同时存在新旧坏死灶,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少量胶原纤维沉积。坏死范围大者,肝组织内形成宽窄不一的纤维性间隔,部分或全部分割残存肝细胞,后者呈不同程度增生或形成结节状团块。新生或残留肝细胞团周缘带可见细、小胆管增生,腔内有胆汁淤积,管周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再生结节形成和肝内明显胆汁淤积是亚急性肝衰竭的突出特点,同时可见强烈的再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