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云南省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承担着全省肿瘤防治研究、人才培养及肿瘤学术交流任务,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癌症中心、云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分子基因中心、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肿瘤医院转化医学中心、云南省肿瘤精准诊疗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肺结节-肺癌一体化诊治中心及云南区域性高发肺癌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肿瘤早诊早治基地,云南省肿瘤继续教育基地,云南省肺癌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肿瘤学)机构,具备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资质。有教育部高原区域性高发肿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云南省肺癌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细胞治疗技术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4个,云南省高发肺癌防治创新团队、云南省骨与软组织肿瘤创新团队、高发肿瘤内科综合治疗省创新团队、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癌防治创新团队、云南省肿瘤医院区域肿瘤精准诊治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胸外科科技创新团队、结直肠肿瘤精准医学新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创新团队等省级创新团队7个,云南省妇科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云南省乳腺癌临床诊疗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云南省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中心、云南省大肠癌临床研究中心、云南省放射治疗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分子标志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护理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姑息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10个,外科(肿瘤医院)、外科(胸心外科方向)、妇产科(肿瘤医院)、放射肿瘤科、放射科(肿瘤医院)、临床病理科、核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9个。有2个院士工作站、8个专家工作站,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编写《临床肿瘤学概论》《临床肿瘤外科学》《临床肿瘤内科学》《临床肿瘤病理学》《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学》等教材10余部,编写肿瘤学专著46部。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有10个教研室,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96人,形成了本、硕、博、继续医学教育、留学生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医院设有30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开放床位1829张,有正高级职称101人,副高级职称251人,中职722人,初职及以下1359人;博士103人,硕士573人。医院已建立起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胸外科)为依托,胸外科(胸部肿瘤)、耳鼻喉头颈外科(头颈肿瘤)、病理科、乳腺外科、妇科(妇科肿瘤)、肿瘤化疗专科、肿瘤放射治疗科、结直肠肿瘤专科、神经肿瘤外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医学影像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2个省级肿瘤临床重点专科群为骨干,诊断技术先进、治疗手段完善的肿瘤预防、肿瘤筛查、肿瘤疾病诊疗专科体系,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达到100%。近三年,医院总诊疗人次从2019年的55.31万增长到2021年的82万,增幅48%;门诊人次从51.5万增长到76.9万,增幅49.3%;总住院病人手术及操作台次从5.88万增长到8万,增幅36%;出院人次从9.83万增长到11.6万,增幅18%;平均住院日从10.1天下降至6.9天,降幅34.3%;2021年,医院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手术量排名全省第一,膀胱癌手术量排名全省第二,颅内肿瘤手术量排名全省第三,在“2021年中国肿瘤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名,西南、西北地区第2名。近五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及其他成果奖共12项。收治患者80%以上来自昆明以外地区和国家,大量收治了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周边省份和自治区患者,同时还有越南、缅甸、老挝、尼泊尔、柬埔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国家患者也前来就诊。医院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建成10个信息化平台和66个子系统,实现数字化医院及健康大数据库建设目标,成为省内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备的医院之一,并于2018年挂牌成立云南省唯一一家以实体医院为基础的互联网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为百姓解决看病难问题。医院是全国肿瘤专科联盟单位,并牵头组建了云南省肿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达46家,与多所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医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肿瘤患者服务”的宗旨,遵循“仁于心、勤于业、精于术”的院训,努力建设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肿瘤专科医院,先后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等荣誉。选择性IgG亚缺陷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之一,没有具体的症状,但也可以表现为呼吸道反复感染。IgG亚缺陷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0,呼吸道,西医治疗反复注射联合多糖和蛋白质疫苗(如b型嗜血流感杆菌荚膜多糖联合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复合物疫苗)可能提高机体抗体反应。IVIG的应用应限于有严重临床症状而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的病儿,其推荐剂量为每月200~400mg/kg。对IgA缺陷的病人应小心监测抗IgA抗体的产生。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克雷白杆菌糖蛋白提取物(必思添)、转移因子、重组细胞因子等促进IgG亚类产生的效果还需进一步证实。发生感染时,应给予适当抗感染药物。继发性IgG亚类缺陷者,应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如营养紊乱者经矫正后,即可恢复正常。,伴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的抗体缺陷病,无,由于测定IgG亚类的方法尚未标准化,迄今尚无可供参考的年龄相关和人种相关的正常值。鉴于IgG1占总IgG的66%~70%(IgG2,3,4分别约占20%,6%,4%),当IgG1缺陷时会使IgG总量低于正常而使人们认作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IgA水平常常降低。IgG3水平低下是成人最常见的IgG亚类缺陷,而低水平IgG2则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对多糖抗原应答低弱者)。正常人中IgG4水平差别很大,很难作出IgG4缺陷的诊断。IgG2缺陷的病人常伴IgG4低下或测不出,他们对多糖抗原刺激不能产生抗体,从而可能与伴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的抗体缺陷病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