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重建于1980年,是集医疗、预防、康复、教学、保健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13年被省卫计委批准成为武汉市第二中医医院,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7642平方米(26.5亩),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36584.84平方米,编制床位800张。设有心血管病科、脑病科、肺病科(呼吸科)、肿瘤科、脾胃病科、肾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儿科、针灸康复科、肛肠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康复理疗区等21个临床科室和9个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病科、针灸康复科、骨伤科、妇产科为湖北省重点专科;肛肠科、脾胃科、脑病科为武汉市重点专科;外科为市级重点创建专科。医院是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协同基地、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定点医院、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体检与健康管理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协作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协作单位、武汉同济医院骨科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武汉协和医院协作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技术协作单位、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武汉市中心医院技术合作单位。医院现有人员9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16人,中级及以上304人,高级职称13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兼职教授及副教授26人;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61人;另特聘武汉协和等上级医院专家教授30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省市区知名中医4人,入选市中青年培养骨干人才8人,黄陂区优秀人才“木兰专才”4人;在国家级学会中担任委员者26人,在省级学会中担任委员者38人,担任副主任委员3人,市级学会中担任委员者63人,担任副主任委员3人。医院拥有64排128层CT、双排C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套介入诊疗设备、CR、DR数字成像系统、500毫安X光机、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视腹腔镜、电子胃肠镜、电子结肠镜等一批高、精、尖设备,中医诊疗设备316台(套),康复理疗设备70余台(套)以及煎药收膏设备、床头呼叫系统、中心供氧系统、弱电智能化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等。作为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协同基地,医院建设了103平方米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购置一批中医模型设备,建立《网络数字图书馆》,精选实用医学图书30000多册。落实住培各项制度,重点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带教能力,18人取得省级师资培训结业证书,33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顺利结业。作为湖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医院拥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共培养16名医学硕士。依托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资源,教学科研进一步发展,协助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完成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5项。近三年,举办省市级培训15次,全区性培训12次,院内培训51次,接收各大专院校各专业实习、见习学生共计218人。作为区级中医龙头单位,我院与8家街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健康联合体,并采取下乡带教坐诊、查房和手术、中医巡诊、知名中医收徒传承、远程会诊、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来开展“举龙头、壮龙身、活龙尾”工程,帮扶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全区17家街乡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了标准化中医科,全区576家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全面配备有中医治疗包开展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服务范围辐射全区115万人民群众和周边地区。《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市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我院健联体实施成效:黄陂居民不出远门,就可享受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作为第三批发热病人收治定点医院,3天完成传染病房改造,开放7个发热病区,500张病床保障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全院598名医护人员投身抗疫一线,380名后勤人员构筑坚实后盾。在广西援鄂医疗队和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的帮助下,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127人,其中危重症、重症患者154人,中药使用率达90%以上。同时,作为省卫健委指定的第九巡诊组技术支持单位,医院全面负责本地区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中医药巡诊工作,指导医疗团队规范开展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治愈率,有效降低了感染率和死亡率。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县级示范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县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法治建设示范医院、湖北省敬老文明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和谐企业、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医疗质量管理优秀单位、武汉市护理质量管理优秀单位、武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武汉市工人先锋号、武汉市职工书屋示范点、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等。抑郁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指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精神颓废的状态。心中极其压抑,时常感到十分烦躁不安。会走极端。,不明,脑,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27.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