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创建于1955年,原名为“中央直属结核病研究所、中央直属结核病医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然而,结核病却肆虐大地。为了控制结核病疫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以何穆教授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结核病领域专家,汇聚到京东大运河畔,组建了结核病研究所,高高举起了结核病攻坚克难的大旗。几十年过去了,裘祖源、范秉哲、田武昌、严碧涯等等,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潜心钻研、深耕奉献,为祖国的结核病和胸部疾病的诊疗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栉风沐雨60余载,今天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已经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临床医学院。所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床位数900张,目前开放床位数653张。现有职工99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2人。其中,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次,另有60余人次入选市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设有肿瘤科、结核科、胸外科、放疗科、心脏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26个,基础研究室8个。其中,耐药结核病研究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结核病临床实验室及胸外二科获批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时,所院还拥有“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北京骨关节结核诊疗中心”等部门,是首批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专科医疗机构。 临床诊疗方面,所院设备先进、设施完善、技术力量雄厚、专家团队人才济济。目前医院门诊26.5万人次/年,住院近1.5万人次/年,手术1800余台/年。结核病多学科协作中心、肿瘤多学科协作中心、心脏中心、乳腺诊疗中心、微创诊疗中心等多个中心的成立,突出了专科疾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诊疗理念。特别是心脏中心的建立,更加突出了心肺联手治疗疑难重症胸科疾病的专科优势。今天的北京胸科医院正向着“强专科、小综合”的方向发展。 科研教学方面,所院近30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胸科疾病领域空白。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和“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组织开展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全国结核病专科医院调查,制定结核病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南;牵头承担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结核病项目“结核病传染源管理新模式的研究”。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市级及局级成果184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00余名。目前,医院设立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9个。为全国培养结核病、胸部肿瘤领域专业骨干3万余人次。 疾病防治及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作为国家卫健委结核病防治技术依托单位,多年来始终为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服务。尤其是在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新技术评估与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国家队作用。近年来,先后牵头成立了全国结核病医院联盟、全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CTCTC)以及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IATB)等,致力于提高全国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结核病诊疗事业的发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以及互联网医院集团和医生集团、临床科研数据平台和标准化数据库、结核病影像数据库等,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开展网上诊疗、远程医疗、网上教育培训等,为国家结核病防治工作构建了一张合作网。牵头开展了北京市肺癌筛查工作,为全市肺癌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此外,在应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任务中,在参与支援新疆、西藏、内蒙卫生事业建设中,所院都勇担重任,冲锋在前。所院为北京市以及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和胸部肿瘤防治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所院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首都文明单位标兵”、“最受欢迎专科医院”、“北京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等荣誉称号。结核病学科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榜首。 多年来,所院始终倡导“家园文化”理念,大力弘扬“盛德敬业、 精诚济世”的院训精神。始终坚持与患者感同身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让患者满意,职工幸福,党和政府放心。未来,所院上下将继续团结一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胸科医院的战略目标拼搏奋进,为首都以及全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界盘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使未被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桨中,并向细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因此继发病理改变后,导致黄斑变性发生,总之主要与黄斑区长期慢性光损伤,脉络膜血管硬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有关。,病因尚未确定,可能与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障碍、中毒、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全身性疾病等有关。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黄斑,1.抗氧化剂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Zn、叶黄素、玉米黄质可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保护视细胞,起到视网膜组织营养剂的作用。 2.抗VEGF治疗 基于对CNV发病机理的认识,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轴心作用。Ranibizumab(Lucentis)是人源化重组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Fab部分,可结合所有检测到的VEGF异构体,减少血管的渗透性并抑制CNV形成。使用方法为玻璃内注射。 3.激光治疗 用激光所产生的热能,摧毁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激光光凝仅是为了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激光稍一过量,本身可以使脉络膜新生血管增生,且对附近的正常组织也产生损坏,视功能将受到大的影响,必须警惕。 4.经瞳温热疗法(TTT) 此法是采用810nm波长的近红外激光,在视网膜上的辐射率为7.5W/cm2,穿透力强而屈光间质吸收少,使靶组织缓慢升温10℃左右。 5.光动力疗法(PDT) 是将一种特异的光敏剂注射到病人的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689nm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没有损伤。 6.手术治疗 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切除、黄斑转位术、视网膜移植等。,在本病早期,特别是萎缩性型的早期,当与出现于视力正常的老年性玻璃膜疣鉴别。其主要不同点除视功能外,前者玻璃膜疣大小不一,相当密集,境界比较模糊,玻璃膜疣之间杂有色素斑及脱色斑等色素紊乱。后者玻璃膜疣稀疏,大小相仿,无色素紊乱。 湿性型在色素上皮层下发生血肿时,应与脉络膜黑色素病例鉴别。最可靠的方法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肿因背景荧光被遮盖呈大片无荧光区。黑色素病因病体内新生血管渗漏而出现多湖状强荧光斑。 湿性型单眼进入突变期,黄斑部有渗出及出血,特别是发病年龄较轻者,还要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鉴别。后者另眼无玻璃膜疣,病眼后部玻璃体中可以见到炎症细胞性混浊。,无,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造影等眼科专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