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胸科医院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专家

简介:

南京脑科医院,又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省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47年,是我国最早的国立脑医学专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始建于1950年,具有胸部疾病诊疗专科特色。2018年6月26日,南京市整合南京脑科医院与南京市胸科医院资源,成为新的南京脑科医院,一院两区。目前医院拥有员工近2200人,床位近2000张,有精神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科、胸外科、心血管内科、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医学心理科、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42个临床科室,承担着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神经、精神、胸部疾病的医疗、康复、预防、教学、科研和司法鉴定等任务,同时承担着相关政府指令性工作及突发应急事件的心理救援等处置任务,在国家重大城市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发挥社会维稳作用。医院现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单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心理卫生科研培训合作中心(亚太地区唯一的在中国设立的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博士学位培养点,南京医科大学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抑郁症、强迫症诊疗示范基地等。医院整体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其中精神科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及亚专科门诊量居全国第二位。在2021年度公布的复旦版医院专科排行中,精神医学连续12年位居专科声誉和专科综合排行榜全国第6位;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中,精神病学在全国位居榜单第12位/省内第1名,神经病学、儿科学、神经外科位列百强发生于童年期(不满6岁)的以社交回避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精神障碍是由于大脑的机能活动发生了紊乱,从而出现了认知上的,情感上的,还有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程度的精神上的障碍,心理,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性精神障碍。根据临床症状选用舒眠解郁组合阶梯式疗法,精神障碍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及书写内容等表现,以清淡为主,平常要多注意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同时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燥热的食物,避免引起肝火上亢。,品行障碍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方式,针对该病只能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心理咨询来判断。,。

林勇 主任医师

在近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其就诊的患者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结节患者占了近40%,大多得到满意的诊断。其他方面,擅长慢性咳嗽、肺癌、疑难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俗称鼾症或打呼噜)、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胸膜腔结液、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以及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好评 100%
接诊量 12
平均等待 -
擅长:在近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其就诊的患者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结节患者占了近40%,大多得到满意的诊断。其他方面,擅长慢性咳嗽、肺癌、疑难肺部感染、睡眠呼吸暂停(俗称鼾症或打呼噜)、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胸膜腔结液、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以及呼吸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王伟 主任医师

待完善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完善
更多服务
费贤树 住院医师

暂无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暂无
更多服务
谢海燕 副主任医师

肺癌及慢阻肺的诊治,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熟练掌握经支气管镜的各种操作及经皮肺穿刺等各项呼吸科操作具有丰富的经验。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肺癌及慢阻肺的诊治,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熟练掌握经支气管镜的各种操作及经皮肺穿刺等各项呼吸科操作具有丰富的经验。
更多服务
霍建英 副主任医师

内科各种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及急诊病人的处理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内科各种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及急诊病人的处理
更多服务
于力克 主任医师

多项支气管腔内介入诊疗技术,如: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气管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纤维支气管镜介导高频电刀及冷冻治疗支气管腔内病变等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多项支气管腔内介入诊疗技术,如: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气管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纤维支气管镜介导高频电刀及冷冻治疗支气管腔内病变等
更多服务
毕书婷 住院医师

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慢性咳嗽、肺部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并熟悉胸腔积液、肺部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熟练掌握电子气管镜及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诊疗技术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慢性咳嗽、肺部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并熟悉胸腔积液、肺部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熟练掌握电子气管镜及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诊疗技术
更多服务
夏春伟 副主任医师

呼吸系统慢性咳嗽、重症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熟练开展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诊疗技术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呼吸系统慢性咳嗽、重症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熟练开展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诊疗技术
更多服务
刘源源 副主任医师

呼吸衰竭、慢阻肺急性发作、哮喘、大咯血、肺部感染等呼吸科急、危重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胸腔穿刺、肺穿刺,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各种呼吸科诊疗技术,尤其擅长呼吸机的应用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呼吸衰竭、慢阻肺急性发作、哮喘、大咯血、肺部感染等呼吸科急、危重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胸腔穿刺、肺穿刺,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各种呼吸科诊疗技术,尤其擅长呼吸机的应用
更多服务
陈延年 副主任医师

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化疗、肿瘤免疫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重症感染、急慢性呼吸衰竭抢救经验丰富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化疗、肿瘤免疫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重症感染、急慢性呼吸衰竭抢救经验丰富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太阳下直视流泪,紧张不敢看人,持续一年。患者男性32岁
42
2024-10-17 08:28:16
写字讲话时害怕别人看,手抖心慌,已有几年,曾受过惊吓,有情感问题。患者男性31岁
2
2024-10-17 08:28:16
社交恐惧,用药疑问。患者女性
3
2024-10-17 08:28:16
社交恐惧,自小学开始,紧张,心悸,尿床,无助,生活没意思。患者男性19岁
39
2024-10-17 08:28:16
社交恐惧症,无药物治疗,想改善症状,咨询营养品推荐。患者男性17岁
29
2024-10-17 08:28:16
患者有多年社恐症状,询问能否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患者男性33岁
60
2024-10-17 08:28:16
宝宝3岁,见陌生人害羞,不知如何引导患者女性
67
2024-10-17 08:28:16
我的两岁宝宝说话很少,只会说一个字,不太开口,是否正常?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他?患者女性
64
2024-10-17 08:28:16
19岁男性,社交恐惧症,胆小、不敢与人交流,询问是否需要用药治疗?患者女性
58
2024-10-17 08:28:16
心情沮丧,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对亲密朋友产生厌恶感,情绪低落至有自杀念头。患者女性16岁
44
2024-10-17 08:28:16

科普文章

#社交恐怖#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29

视频简介: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罗庆华

 

孩子不合群和社交恐惧症是不能简单化等号的,不合群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的疾病,比如自闭症。

 

有的孩子在很多场合都胆小孤僻,这和本身不善交际、胆怯的性格,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和勇气有关。即使是性格开朗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下也可能出现不合群、不适应的表现,这种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引导或家长做一个好榜样也许就能够改变不合群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合群可能提示孩子患上了某些心理疾病,比如社交恐惧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可能成立于自己的世界,不喜欢与人交流,缺乏眼神交流。智力低下的孩子,在社交方面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此外,注意力缺陷障碍、抑郁症、回避型人格的人也可能会伴发不合群的表现。

 

因此,如果发现孩子不合群,应该及时在学校、医生、家庭中进行必要的信息反馈,如果有医疗干预的必要,应该尽早的进行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交恐怖#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10

视频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罗庆华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比如在陌生人面前或社交或表演场合下出现难以克制的紧张和焦虑,尽管知道这种紧张和恐惧是不合理的,但仍然害怕自己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因此会持续地主动回避社交性场合。


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以焦虑为主,患者担心别人会嘲笑、讽刺自己,在公开场合可能出现表情局促、脸红、出汗、发抖、不敢与别人对视,并且一旦患者发现或以为这种异常引起了别人注意,焦虑的表现可能进一步加剧,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慌、颤抖。


此外,患者还可以出现各种回避社交的行为,比如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拒绝发表公开演讲,避免出入学校等公共场合。

#混合性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15

给学校的建议:

对于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上学是一件痛苦的事,拒绝上学可能很常见。但是理解孩子拒绝上学的一些深层原因之后,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分离性焦虑障碍引起的症状。

  • 帮助缺席的孩子尽快返校。最开始可以减少他们上学的时间,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可以克服这种分离引起的不适时,他们的症状就可能减轻。
  • 与学校商量,允许孩子迟到。如果学校最初能对迟到保持宽容态度,这能为家长和孩子多一些沟通、慢一点分离留有余地。
  • 找到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地方。在学校找到一个地方,让你的孩子在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去那里,以减轻他们的焦虑。
  • 允许孩子与家庭联络。当孩子在学校感到焦虑和压力时,允许他们给家里打一个 1-2 分钟的电话,可能减轻焦虑情绪。
  • 给孩子写一些小纸条。你可以把这些小纸条放在孩子的饭盒或小柜子里。有时,即便是手帕上的一句“我爱你!”都可以重新使孩子们感到安定。
  • 在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中给与协助。在你的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其他成年人的帮助都可能是有益的。
  • 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回报。每一个努力、或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一小步,都值得被赞扬。

给家长的建议:

  • 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很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那么孩子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为了帮助孩子减轻焦虑症状,你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你自己更加冷静、专心,通过控制你自己的压力和焦虑来帮助孩子。
  • 谈论自己的感受。即使在无法改变周围紧张环境的时候,表达出你内心的所思所想或最近的经历都会是让人感到通透、神清气爽的。
  • 规律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在减轻、避免压力引起的不良后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正确饮食,一个营养良好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因此多吃水果、蔬菜和健康脂肪,尽量不吃垃圾食品、甜食及精制碳水。
  • 学会放松,你可以通过一些放松方法如瑜伽、深呼吸、冥想等来控制你的压力水平。
  • 充足睡眠,劳累会增加你的压力,让你感到暴躁和昏昏沉沉。充足的睡眠可以直接改善你的情绪和醒时的生活工作质量。
  • 保持幽默,开怀大笑能在多方面帮助你的身体对抗压力。
#混合性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6

没有人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处于痛苦之中,所以回避他们害怕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更具有吸引力的做法。但是,长期应用这种方式可能只会加剧孩子们的恐惧。相比尽可能避免分离,更好的办法是通过几个步骤,帮助你的孩子战胜分离时的焦虑障碍,让他们感到安全。

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

  • 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有助于让孩子们感到更舒服。

了解分离性焦虑障碍的一些知识

  • 如果你了解了孩子们是如何经历焦虑障碍的,你会对他们的艰难更加感同身受。

倾听和尊重孩子们的感受

  • 对于一个在焦虑障碍中感觉孤单的孩子,被倾听的经历会产生强有力的治疗效应。

谈论问题

  • 孩子们谈论自己的感受是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他们不会受益于“不要想这些事情了”这种话。试着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是也要温柔地提醒他们——他们会成功度过最后一次分离的。

事先预期分离的难度

  • 对于可能引起孩子分离焦虑的一些转折点,比如上学、与朋友聚会等,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孩子与双亲中其中一方的分离比另外一方要容易一些时,让更容易分离的一方来处理这些事情。

在分离时保持冷静

  • 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你可以这样泰然处之,他们也会变得更加冷静。

支持孩子参加活动

  • 要鼓励你的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交及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减轻焦虑、协助发展友谊的好途径。

赞美孩子们付出的努力

  • 将孩子们取得的小小的成就——不哭不闹安静上床睡觉、来自学校的赞扬等,作为给予他们正向强化的力量。
#混合性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7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儿童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安全感有关。建议你检视一下可能影响到孩子生活、使他们感到有威胁或使他们日常感到心烦的可能因素。如果你能发现引起问题的根源,那么距离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又近了一步。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常见原因包括:

  • 环境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包括新家、新学校或新的日常照护环境,都能触发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作。
  • 压力。充满压力的情境,比如转学、离婚、亲近之人的过世——包括宠物,可以触发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发作。
  • 过度保护的父母。某些情况下,儿童的分离性焦虑障碍可能是你自己压力或焦虑的另一种表现。父母和孩子可以互相加剧彼此的焦虑。
  • 不安全的关系。关系纽带是婴儿和他的主要照护者之间的情感连结。安全的纽带可以保证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安全、理解和冷静,不安全的纽带可以加剧儿童在分离时的焦虑问题。
#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8

分离性焦虑障碍不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是一个严重的情绪问题,它以儿童与主要照育者分离时的极端痛苦为特征。

然而,由于正常的分离焦虑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有些症状相同,想弄清儿童是仅仅需要一些时间和适应,还是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

正常的分离焦虑与分离性焦虑障碍之间主要的不同点是儿童恐惧的程度,以及这种恐惧是否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在一想到父母会离开的时候就会变得暴躁,甚至出现抱怨自己身体不舒服以避免社交或上学的情况。

当这些症状变得足够极端时,可以累加成为一种焦虑障碍。但是无论你的孩子在和你分离时有多么焦躁,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减轻他们分离时的焦虑。

#混合性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性焦虑障碍
6

对于有正常分离焦虑情绪的儿童,可尝试以下步骤,使父母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变得容易一些。

演练分离过程。把你的孩子交给托管员照顾。首先,从托管一段很短的时间和较近的距离开始,当你的孩子渐渐习惯这种分离时,你可以逐渐离开更长的时间和更远的距离。

将分离安排在小睡或喂食后。孩子们在劳累或饥饿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受到分离焦虑的影响。所以,你可以尝试在孩子小睡了一觉或者进食以后离开一段时间,也许他的焦虑情绪就不会那么明显。

例行简短迅速的“再见”。这种惯例可以简短到一个隔窗的挥手或一个临别的吻,尽量做到迅速一些。

离开的时候不要大张旗鼓。告诉你的孩子你要离开一下但会回来,然后直接离开——不要拖延,不要把这件事情看做一件大事。

 

遵守诺言。想要你的孩子形成面对分离的自信,遵守承诺按时回来非常重要。

 

尽可能保持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并将新环境变得熟悉起来。

 

有一位长期不变的护理人员。如果你雇用了一位护理人员,尝试让他们长期工作,以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频繁的大的变化。

 

尽量少看恐怖的电视节目,让孩子多处于安静祥和的氛围和情绪中。

 

不要屈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其实只要让孩子感到安心他们就会很好。每次分离要设定不变的底线,会帮助你的孩子适应分离。

 

 

#糖尿病#糖尿病性单神经病#神经系统病变
0

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的话,通常不会影响工作和寿命;但若控制不当,就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发病7~10年后,会逐渐感到手指和脚趾麻木,甚至对冷热的感知也变得异常,这表明他们的神经已经出现病变。

 

为什么会发生手足麻木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若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神经系统在高血糖的环境下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人体的神经在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时,也会逐渐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出现了明显的退行性病变。这正是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足麻木的主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了末梢神经病变,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控制好血糖。有些患者可能会疑问:“我已经出现了并发症,控制血糖还有意义吗?”其实,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止并发症进一步恶化的基础。只有血糖控制得当,其他药物治疗才会更有效。

其次,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它们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此外,还可以结合一些中药,用于预防血液黏稠和活血通脉。但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在于控制好血糖,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才能“防病于未然”呢?

1. 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每餐主食的摄入量,每顿饭主食应保持在一两到二两之间,可选择米饭、馒头或窝头等。副食中虽然含有蛋白质和脂肪,但摄入过多同样会升高血糖。应避免饮用高糖饮料,如可乐和酸奶,可以选择白开水、茶水或矿泉水。若想吃水果,应在饭后两个小时后适量食用,避免在血糖高峰期进一步升高血糖。

2. 调整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运动,尤其是肥胖患者。同时,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和熬夜,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药物并无优劣之分,但选择适合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4. 定期监测血糖:在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的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检测血糖,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血糖长期保持在理想水平。

通过以上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手足麻木等神经病变,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内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升高所引起的。通常情况下,患者通过服用降糖药即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然而,当口服药物无法充分控制血糖时,便需要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那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从服用降糖药安全过渡到胰岛素治疗呢?

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仍无法理想地控制血糖时,可以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增加晚餐前或临睡前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的注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基础胰岛素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尽管该方案只需要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但它能帮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控制血糖水平。

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对于采用第一个阶段方案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治疗。在此阶段,患者需停止口服降糖药,转而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的预混胰岛素。此方案有助于平衡三餐后的血糖水平,同时控制夜间血糖。

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该阶段属于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是为血糖控制依然不理想的患者设计的。治疗方案包括: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虽然每天的注射次数较多,但这种方法更贴近人体自然胰岛素分泌的规律。餐前短效胰岛素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则可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并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后仍无法控制血糖时,完全可以考虑改用胰岛素治疗。通过短期的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稳定病情,还能加快其他并发症的恢复。在血糖得到控制后,部分患者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重新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不少糖友在疾病过程中除了血糖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外,饱受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的折磨。紧绷的神经与升高的血糖狼狈为奸,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共同蚕食糖友们的健康。

那么糖友们该如何缓解这些不良情绪呢?让我们细细看来~

一、学会自我接纳与和解:成为糖友又如何?我依旧是最绚丽的烟火!

不少糖友会因为罹患糖尿病,需要家人花费财力精力照顾而陷入自责,亦或因为被贴上糖尿病这一“终生标签”而生出病耻感。

但是,糖友们首先需要明白,糖尿病并不是我们的错,勿需自责。学会接受自己的状况,并积极应对挑战,才是正道。

糖尿病并不会妨碍我们精彩的人生,有许多的名人,如香港影星周润发,美国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等虽患糖尿病,但依旧能逐梦成功。成为糖友又如何?我依旧是我,是最绚丽的烟火!

所以,糖友们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糖尿病,是缓解糖尿病不良情绪的第一步。

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知己知彼,无所畏惧!

多数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均源于未知。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科学管理。多了解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定期专科复诊,严格遵行医嘱。做到对糖尿病知己知彼,则可控糖无忧!

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个疾病对应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等等科普知识后,就可“轻舟已过万重山”式地说一句:小小糖尿病,拿捏!!!

三、寻找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难过就别憋着!

糖尿病摊上了,就是一辈子,搁在谁心里都不会好过,有焦虑的情绪很正常。但是别把不良的情绪一直憋在心里——咋们可不能做“忍者神龟”!

这时,寻求家人、朋友的关心、倾听和帮助有助于我们更快走出疾病的阴霾。也可以建立或加入糖尿病患友群,大家相互鼓励和支持,一起重拾“驯服”糖尿病的信心。

四、充实自己,转移注意力:生命不只有糖尿病!

部分糖友终日在糖尿病的阴影中不可自拔,但其实糖尿病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有氧运动、瑜伽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将自己的过度集中于疾病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生活的一个个小目标上,那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定将糖尿病的阴霾一扫而空!

 

最后,如果糖友们确实感到“压力山大”、情绪不可控制,应该及时到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接受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专业的医疗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