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招远市人民医院流行性乙型脑炎专家

简介:

招远市人民医院系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滨州医学院教学医院、招远市医学中心。医院占地面积70158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4亿元。全院有干部、职工89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4人。医院设56个科室,其中临床科室25个,医技科室13个,行政后勤科室18个。共有中层干部122人。2014年全年门诊量37万余人次,出院病人2.6万余人次,实施手术6000余人次。医院拥有日立0.4T永磁型核磁共振、德国西门子128层螺旋CT、美国GE四维彩超、德国西门子AcusonS2000腹部彩超、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仪、美国强生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瑞士电化光免疫分析仪、日本电子胃镜、结肠镜、支气管镜、日本SYSME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手术电子腹腔镜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亿元。增强了对诸如心脑血管病、癌病变等疑难病症的早期诊断治疗能力,带动了新学科开展,为市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医院信息一体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医院不断引进和开展了一些新技术和项目10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烟台科技进步奖2项,招远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专利技术10例,大幅度提升了医院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形成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检验科、放射与影像等专科为龙头科室,着力打造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康复医学科、眼科、肿瘤科等特色专科,在综合全面发展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特色专科向品牌优势专科的转化。目前,医院已先后成功开展了微创手术、介于治疗、器官移植等标志着医院医疗水平的诊疗项目。医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推行医患道德双向承诺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先后荣获“山东省十佳诚信医院”、“省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先进单位”、“烟台市预防接种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春蕾计划’公益明星单位”“烟台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为主要表现,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乙脑病毒经蚊传播,中枢神经系统,脑部,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但输液不宜过多,以防加重脑水肿。对昏迷和进食困难患者宜采用鼻饲。,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引起的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0,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特异性乙脑病毒IgM抗体测定,。

滕中峰 主治医师

擅长各种类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内科诊疗、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内科诊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诊治,电解质紊乱及垂体病变、肾上腺病变的内科诊治

好评 99%
接诊量 2421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各种类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内科诊疗、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内科诊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诊治,电解质紊乱及垂体病变、肾上腺病变的内科诊治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近期频繁头痛,担心可能是颅内问题,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和维生素补充剂,想了解可能的原因和下一步的检查建议。
26
2024-09-28 05:27:28
宝宝感冒后出现摇头,担心是否与缺钙或其他健康问题有关?患者男性7个月29天
41
2024-09-28 05:27:28
孩子甲亢并发症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及治疗建议,出现腿软无力、身体往前张、两眼发直往前瞪的症状,已接受碘131治疗并改善,是否与甲亢有关?
2
2024-09-28 05:27:28
患者想了解如何预防乙型脑炎,已经接种乙脑疫苗,但仍有疑问,希望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
47
2024-09-28 05:27:28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主要在夏季多发。乙脑减毒活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通常在8个月、2岁和7岁接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接种活疫苗的副作用可能会增强。
45
2024-09-28 05:27:28
14岁的孩子头痛已久,医院检查未见异常,医生开了乙酰亮氨酸,家长想了解更多关于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69
2024-09-28 05:27:28
6岁的孩子是否需要接种流脑A+C疫苗,疫苗是否免费?
4
2024-09-28 05:27:28
患者脚腿酸软、脸色苍白、胸闷气短,兰州大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患者担心并寻求专业意见。
60
2024-09-28 05:27:28
我头皮痛、头重、头皮有紧蹦感,已经10年了,做过颅脑磁共振,结果正常。之前也吃过一些药,但没有效果。请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63
2024-09-28 05:27:28
我头痛一个月了,间接性发作,没做过检查,平时睡眠和情绪都还好,就是管孩子压力有点大。请问医生可能是什么原因?
19
2024-09-28 05:27:28

科普文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75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主任医师 陆海英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病毒性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脑炎,可以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病死率,需要及时的住院治疗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第一、如果一旦发现患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必须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会造成病情的延误或者是病情的加重,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脑部的损伤,影响到智力。

第二、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个人的卫生、清洁、饮食、营养补充等,这些护理措施对病情的恢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除了通过西医治疗或饮食的调理外,还可以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药物,也可以用物理的方式帮助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比如说可以用针灸、按摩、理疗、推拿帮助缓解疾病症状问题。

因此轻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以自愈,但大部分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需要通过上述的方式治疗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
588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主任医师 陆海英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时间为5~10年,中国规定乙脑疫苗接种的对象主要是流行期6个月到10岁的儿童,以及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群。

乙脑灭活疫苗一共要接种两针,宝宝满6个月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到2岁,也就是18个月到24个月,以及4岁、6岁各加强免疫一针。乙脑灭火疫苗保护率在60%~90%,免疫效果可维持10年。

乙脑减毒疫苗一岁时接种一针,2岁时加强一针,7岁再加强免疫一针,乙脑减毒疫苗第一次注射后保护率达百分之80左右,第二次打了加强疫苗后,保护率能达到90%以上,免疫的效果可持续5~11年。

#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17

进入六月,天气炎热,蚊子明显多了起来,讨厌的蚊子不光扰民,而且还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乙脑就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

乙脑即乙型病毒性脑炎,患儿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昏迷不醒、频繁抽搐等。重症患儿还可留有癫痫、精神失常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高达 30%左右。好可怕!您可能还不知道吧,乙脑多在夏季流行,我国病例主要集中在 7、8、9 三个月。有关乙脑预防,宝爸宝妈还需知道哪些事呢?

1. 乙脑有什么症状?

乙脑病例大多集中在 10 岁以下的儿童,以 2-6 岁组发病率最高,严重的乙脑会导致体温迅速上升,高烧甚至会超过 40℃,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 1~2 日内出现深昏迷,有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 乙脑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人和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3.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乙脑?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及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4.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乙脑?

接种疫苗

儿童应按期进行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以使体内产生抗乙脑病毒的抗体,保护儿童免遭乙脑病毒的侵袭。

防蚊灭蚊

  • 日落后避免在树荫、草丛、牲畜棚附近逗留;
  • 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
  •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窗;
  • 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

蚊子作为众多传染病的储存宿主,除了传播裂谷热、乙脑外,还可能携带有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 80 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蚊灭蚊,可以避免这些疾病的侵袭,保证身体健康。为了度过一个愉快又健康的夏天,就从防蚊灭蚊开始吧!

#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8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于夏秋季,80%-90%乙脑的病例集中在 7、8、9 三个月,具有发病急、进程快、疫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正值夏季,预防乙脑势在必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到底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与其它传染病相比,乙脑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病死率高,部分患者病愈后还会留下后遗症。

乙脑的流行特征

  • 乙脑的流行季节为每年 7-9 月,其中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乙脑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 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成人发病呈现增多趋势。

早期诊治乙脑是治疗的关键

乙脑发病初 1-2 日常有发热、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与感冒相似。多数乙脑发病后 4 到 10 天症状会加重,有的甚至会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在夏秋季,如果遇到发病比较急,出现高烧、头痛的病人,就要及时送往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如何预防乙脑

  • 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夏天可以使用纱窗、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
  • 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儿童可在 8 个月龄免费接种 1 剂乙脑减毒活疫苗,2 岁时可接种第 2 剂。
  • 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送医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乙脑疫苗

我国 70 年代以后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为了更多的儿童远疫苗。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质量标准高,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免疫效果和安全性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还有一种乙脑灭活疫苗,是自费疫苗。

2016 年 12 月 6 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最新版疫苗免疫程序和说明,里面明确给出了流行季节疫苗接种建议: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疫苗都可以按照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方案的要求,全年(包括流行季节)开展常规接种,或根据需要开展补充免疫和应急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的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全程需要接种 2 针次,第一针是宝宝满 8 月时,第二针是宝宝满 2 岁时。乙脑灭活疫苗全程需要接种 4 针次,8 月龄接种 2 剂,间隔 7~10 天;2 周岁和 6 周岁各接种 1 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乙脑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日本脑炎”,是因为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以脑实质发生炎性病变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诊断明确后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乙脑是经蚊传播,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典型临床症状有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乙脑的诊断主要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以及特异性的病原学化验等。乙脑需要积极预防,接种乙脑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那么,为什么打乙脑会发烧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乙脑属于一类计划免疫接种范畴,我国目前多使用地鼠肾细胞灭活、或者是减毒的活疫苗,保护率可达到 75%左右。
  • 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一般为十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以及进入乙脑疫区的人员,常规接种两次,两次间隔在 7-10 天左右。
  • 不论是接种减毒还是灭活的乙脑疫苗,都是刺激人体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同时,也可引起发烧等副反应的发生。
  • 接种乙脑疫苗后引起发烧,一般为一过性的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持续出现高热症状,药物退热的同时注意及时面诊。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乙脑需要积极预防,做到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等多项措施。如果有可疑的流行病学史、或出现相关的症状,一定及时诊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乙脑
11

乙脑也称为日本脑炎,是因为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导致,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乙脑属于乙类防控管理的传染病,好发生于夏、秋两季,人对乙脑病毒存在普遍的易感性。明确诊断后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在 10-14 天左右,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乙脑需要积极预防,做到防蚊灭蚊,按时接种疫苗。那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烧怎么办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一)目前我国多使用地鼠肾细胞灭活、或减毒的乙脑疫苗,接种对象以 10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主。如果是进入疫区的人员,感染风险大,也需要接种疫苗。
  • (二)乙脑减毒活疫苗为降低了毒性的乙脑病毒。接种后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反应而在不致病的情况下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 (三)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会出现体温升高等副反应。
  • (四)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如出现低热,一般可以通过多喝水、物理降温等对症措施来缓解接种疫苗后的副反应。
  • (五)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如出现高热,物理降温的同时注意配合布洛芬、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进行药物退烧治疗。如接种者持续高热不退,需及时面诊,以防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乙脑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日本脑炎”,是因为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以脑实质发生炎性病变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诊断明确后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乙脑是经蚊传播,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典型临床症状有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乙脑的诊断主要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以及特异性的病原学化验等。乙脑需要积极预防,接种乙脑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那么,为什么打乙脑会发烧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乙脑属于一类计划免疫接种范畴,我国目前多使用地鼠肾细胞灭活、或者是减毒的活疫苗,保护率可达到75%左右。
 
(二)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一般为十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以及进入乙脑疫区的人员,常规接种两次,两次间隔在7-10天左右。
 
(三)不论是接种减毒还是灭活的乙脑疫苗,都是刺激人体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同时,也可引起发烧等副反应的发生。
 
(四)接种乙脑疫苗后引起发烧,一般为一过性的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持续出现高热症状,药物退热的同时注意及时面诊。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乙脑需要积极预防,做到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等多项措施。如果有可疑的流行病学史、或出现相关的症状,一定及时诊治。
#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乙型脑炎
21
     夏季来临,随着气温的攀升及雨水的逐渐增多,蚊虫进入每年的活跃期,蚊虫滋扰带来的不止有皮肤鼓包红肿、嗡嗡噪音,最可恶的是会传播多种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即为其中一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理区域分布特点,世界范围分布以亚洲地区为主,是引起亚洲儿童神经系统感染的首要病因。我国是发病主要国家之一,发病高峰期在夏秋季,儿童发病为主。
乙型脑炎主要传染源为猪,尤其是仔猪,蚊虫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其受感染率很高,再由被感染蚊虫叮咬人,即构成猪-蚊-人的传播模式。本病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人感染后大多为隐性感染,而发病人群中主要临床症状以高热、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则伴有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30%,幸存者中约有30-50%存在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失语、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痴呆及癫痫等,其中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可防可控的。
 主要防范措施有
一、接种疫苗: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Vero细胞)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两种。我省已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免疫程序为两剂次,8月龄及2周岁各接种1剂次。
二、防蚊灭蚊:防止蚊虫叮咬,在皮肤或衣服表面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睡眠时使用蚊帐、蚊香等防护用品。晨间及黄昏户外出行时穿着长袖及长裤。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及时清除垃圾及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对流行季节期间或到过流行地后出现的高热或类似感冒病征的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抑郁症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数据表明: 对于经历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约50%-60%在未来会经历第二次抑郁发作;如果患者经历过两次抑郁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到约70%-80%;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复发的风险会增加到90%以上。

这和我的直观体验相符。我在医院的“情感病房”为住院病人做心理治疗,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一个抑郁患者,已经是第2次、第5次甚至第8次抑郁复发了。

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的方法非常成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

关键是,要了解抑郁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不会沮丧、失望,会对治疗抑郁症充满信心。你会发现,大部分抑郁复发的原因,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一、80%患者根本没有被治疗

你有过重性抑郁么?你是否服药或进行过心理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自我疏导?

在美国,根据Pratt& Brody的研究,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 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和误解。许多人仍将抑郁症视为“软弱”或“个人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

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误解、担心污名化或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她说如果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被查出来有抑郁症,那么根据教育局的要求,这个学生就不能上学了。当时我们都惊掉下巴,不敢相信。这种不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么!(这还是在长三角某大城市的中学)

这种做法很常见,这个政策看似保护了学校、老师,却是变相让家长增加了对郁抑症的恐惧,隐瞒疾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孩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二、需要时却没有进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却难以避免抑郁的复发。

Robert Leahy是抑郁症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

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了药物治疗,那么你在接下来 的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为76%)。但是,如果你是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后有所好转的,那么你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较低(为30%)。

为什么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更高呢?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完美主义、自我批评、负面判断等。这些想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被解决,那么,当有压力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比如亲人离世、亲密关系危机、失业等情况发生,那么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激起这些负面想法再次活跃,最终导致抑郁的再次发作。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这样的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预约心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预约上一次,也不能保证下周就能约上。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留给了住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名额。

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远程获得一些心理咨询的机会,这大大解决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现状。

三、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

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特别对于一些有过多年抑郁病史的人,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在抑郁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下面我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数一数,你占了几条?

1、缺乏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释放大脑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积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情绪和缓解压力。缺乏运动会导致这些积极的化学物质不足,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运动还能够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缺乏运动可能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无精打采,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很多抑郁患者就是通过跑步运动来彻底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终收获了跑步的好习惯。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均衡的饮食(例如缺乏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抑郁的风险。营养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的快速波动,引发情绪不稳定和易怒,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3、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不规律的睡眠会扰乱生物钟,使得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压力时出现抑郁症状。

4、药物和酒精的滥用 药物和酒精滥用会对大脑的神经化学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情绪调节功能。即使在抑郁症治疗后,如果患者继续或重新开始滥用物质,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5、持续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的任务和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即使患者曾经克服了抑郁症,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抑郁状态。 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职场,卷的厉害,如果你感觉你的老板过度PUA,经常要出差,或者工作是非常强调销售绩效的,我真的建议你考虑换一个更适合的工作。

6、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 持久的家庭冲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婚姻问题、亲子冲突或与家人疏远,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常常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大部分患者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甚至想,哪怕这个来访有一个能谈心的好朋友,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7、重大创伤性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对于曾患抑郁症的人,这些事件可能引发再次发病。 我有好几位来访,都是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失恋、离婚等亲密关系的丧失,也有因为疾病而失业,失业又反过来加重了疾病。这些情况非常常见。

8、长期的经济压力 长期的经济困难,如债务问题、失业或收入减少,会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

四、抑郁的复发可以避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能够清楚:
抑郁症复发率看似很高,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 这很 像 一 个人 准备参加 考试,但是之前 完全没有 复习,最后 抱 怨考试不及格,这没什么稀 奇的。 通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抑郁症复发,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工作压力加上睡眠不足,或家庭冲突加上物质滥用,可能极大地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发病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后管理生活方式和减少环境压力,这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策略。 如果上面这些工作并没有做,那么抑郁症当然会很容易复发。

所以, 并不是抑郁症难治 ,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有效 治疗和自我照顾 。 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的治疗方法,一些人鼓吹“只要跑步就能避免复发”、“只要坚持吃药就就能避免复发”都是片面的,是单一的策略。或许这个方法对你管用,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想,大部分人需要一套组合拳,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学会关爱自己,重塑自己的生活。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走出抑郁。我也非常有信心,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人能够走出抑郁。

小魏(化名)是我的读者。在我的公众号有关“双相障碍”的几篇文章下面,他疯狂留言,文字中透露的愤怒溢于言表。 我隐隐感受到,他的愤怒不是针对我,而是对整个精神科体系的不满。在他看来,双相障碍的标签是给人判了死刑;基因决定论只会让双相患者充满绝望;DSM-5的诊断标准是限制了人的自我探索。 客观的说,小魏的很多观点是有些偏激的。不过,我相信,在小魏的愤怒和不满背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故事。在我对小魏充满好奇的时候,小魏正好也找到了我,想和我深入探讨一下对“双相”的看法。 我这才知道,小魏是一位双相障碍误诊的受害者,而那次误诊还要从他大学时候说起。

1、大学期间被“诊断”:一切都变了 小魏读大学时,学校里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位咨询师帮小魏解决了失眠的问题,所以小魏非常信任她。 根据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只能在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做出。 但是这位心理咨询师却很喜欢违规,给学生下诊断:比如她会诊断A学生是抑郁症,B学生是广泛性焦虑,而她给小魏的“诊断”是双相障碍,有轻躁狂发作。 小魏回忆,“最搞笑的是,在我被她诊断为双相时,我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候,也是身边人认为我最好的时候。” 小魏之前抑郁过,那段时间他终于和自己和解,甚至和世界和解了。 “我认为我的能量场各方面都非常统一,我非常感恩每天,并且我也做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人也非常认可我。当时我在学校创立了几个平台,包括几个平台现在运行得非常好。” 听到这里,我会怀疑,是不是小魏那段时间真的有轻躁狂,而他自己不知道呢? 于是,我和小魏核对,当时是否有轻躁狂的常见行为表现,例如过度膨胀、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睡眠需求减少、过度消费等。结果表明,他当时是有一些兴奋,但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变化,大概率并不是轻躁狂。 几年之后,小魏也去当地三甲精神科医院诊断过,医生认为他有一定的焦虑,但并不是双相障碍。 然而在大学时候,当小魏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他有双相的时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学校里,小魏是一个比较有想法和创意,做事果断且敢于尝试的人。小魏自认为这是他的优点。 但是这个“诊断”却彻底否定了他:“原来,我的优点都是因为我有病。” 在此之前,小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之前有想法和创意,他会很兴奋,会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它。 但在被“诊断”为双相之后,一切都变了。 小魏指着我之前画的情绪曲线(下图),对我说:他不敢开心,因为他害怕进入轻躁狂或者躁狂状态。 “当我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惧。我必须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是否发作。” 小魏很担心轻躁狂给自己带来耻辱感。他害怕自己成为丢人的人,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犯病不自知、在别人眼里是小丑的角色。 “因此,我宁愿不开心,把自己守在原地,压制在原地”。

2、质疑精神诊断体系:兴奋就是轻躁狂吗? 小魏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是被误诊双相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快乐。他也去过几家大型精神科医院,医生们都认为他没有双相障碍。 但是他这几年对双相的研究,却让他对精神科体系产生了质疑:在他看来,有些医生认为只要症状发生,比如晚上不睡觉,过度兴奋,滔滔不绝说话,喜欢网购,就都是轻躁狂的表现。 我问小魏:“你会忽然话多,说话停不下来么?” 小魏讲到:“虽然我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话,并且一个人能够讲很久,别人都认为我适合当讲师和销售。但是一旦别人讲话,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听别人讲。” 我继续问:“那你会乱花钱吗?比如一兴奋买了好几千、几万块钱的东西,几天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没有用。” 小魏说:“我当然喜欢花钱买东西,不过我更喜欢赚钱,我认为赚钱比花钱更快乐。” 我继续问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根据我的评估,同样认为他并没有轻躁狂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是: 小魏对轻躁狂、双相的理解,和专业人士的理解并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他偏激的认为,DSM-5的诊断是给人贴标签、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 DSM-5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简称,是全球很多国家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都要学习掌握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这本书中,把几百个精神疾病的诊断条件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规范,从而非常方便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 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都经过专业的训练,那么,当其中一位谈到一个患者有双相障碍II型,或者有惊恐发作,或者有重性抑郁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很清楚的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所以,DSM-5的诊断,绝对不是给病人贴标签,而是一种科学的统计和规范,也方便了行业内认识的学术交流,并给以最科学、有效的治疗。 DSM-5的中文版由陈道龙医生团队翻译。我是陈道龙医生在中国举办的GPM模式培训的会员,几乎每周都会听陈道龙现场给各种病人诊断各种精神疾病。我深刻的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他在精神领域工作30多年,基本没见过超过DSM-5的精神疾病。

3、精神疾病诊断四步骤:症状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从书架上拿下DSM-5这本厚厚的精神科诊断专业书。我邀请小魏和我一起看看,DSM-5对双相的诊断标准,到底有哪些。
我的书架上和精神障碍评估诊断相关的几本书 很多外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就是看症状。例如,重性抑郁有9条主要症状,符合5条就可以被诊断。但实际上,只看症状并不严谨。 我对小魏说,他对精神科诊断的痛恨,其实正是因为他对精神科诊断的误解所致。 我个人的总结,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其实要看四部分:症状表现,病程时间,临床痛苦,排除条件。 大部分普通人,或者一些不专业的自媒体,常用的是“症状表现”的部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看每个疾病的表现,好像自己身上都有,能把焦虑、抑郁和好几种人格障碍都犯一遍。 这就是不专业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娱乐一下,倒也还好。但如果真的用在诊断上,就会出大问题。 上面精神疾病诊断的四个部分是我个人的总结。我觉得这样看每一疾病,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接下来,我们以小魏被误诊的 双相障碍II型 为例,看一下专业诊断如何评估这四部分。

标准1:症状表现 对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的症状要有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以及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其中,轻躁狂发作又有7个主要症状,重性抑郁有9个主要症状。要满足一定数量,才能称为轻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 所以,不光要看症状,还要看数量,还要看核心症状。 例如,轻躁狂中有一个症状叫“ 睡眠需求减少 ”。如果有人一晚上失眠,只睡了2小时,第二天还很头痛,是否符合这个症状呢?当然不符合,因为这个人是失眠,属于“想睡而不能睡”。轻躁狂则是根本不想睡,没有这个需求,睡眠的“需求”减少。 又比如轻躁狂有一个标准叫做“ 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一个大学生把一个月的餐饮费1000多元,都用来打赏主播,可能就属于“无节制的购物”,而一个月薪5万的人,就算花2万块钱买个包包也可能不算。

标准2:病程时间 除了看上述症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病程时间。例如,轻躁狂至少要持续4天,重性抑郁至少要持续2周。 我们会看到,轻躁狂或者重性抑郁的很多症状,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会有的。这个年代,谁不会emo一下呢? 但是,偶尔一次兴奋睡不着觉,熬夜想事情,并不代表你就轻躁狂了;或者,你情绪低落了三天,然后就好了,也不代表你就重性抑郁发作了。 不看症状的持续时间就判断疾病,那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正常人了,因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啊。

标准3:临床痛苦 DSM-5中的很多诊断标准都要求症状“ 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ress),以确保只有那些真正受到影响的人才会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什么是“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呢?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某种心理或情绪问题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困扰或不适。具体来说,这种痛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换句话说,症状不仅存在,而且足够严重,以至于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例如,有人轻躁狂期间花了几万元买奢侈品,轻躁狂好了后才发现这些东西自己根本不想要,信用卡缺刷爆了,她自己就会非常痛苦、懊悔。 也有人在轻躁狂期间和同事或者朋友开一些莫名其妙或者很夸张的玩笑,导致影响了社交关系。 也有的人在重性抑郁期间,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每天非常疲惫,睡眠不好,这些都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损害。

标准4:排除条件 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要排除一些条件,一个是排除物质使用(如毒品、药物等)导致的生理症状,一个是排除躯体疾病(如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导致的精神问题,最后还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因为精神疾病共病很常见,如果能用另外一些疾病更好的解释,就不用这个疾病来解释。 例如,我的一个来访,是个大学生,他在大四时候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在等待offer期间,抑郁发作了,去医院诊断后,开始第一次吃抗抑郁药。后来某一天,他的offer下来了,并且是非常理想的美国名校。于是,这个大学生突然兴奋起来,整天和邻居、亲戚聊天,睡眠需求变少,持续了一周多。这时候家人带他去医院,被诊断为双相。 不过,我对这个诊断是有怀疑的,因为抗抑郁药吃完后,确实容易有轻躁狂的症状,加上他拿到了offer,此时有一些“范进中举”的举动是很正常的。考虑到双相的排除标准,他被诊断为双相,就值得怀疑了。 他们后来去精神专科医院重新检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后,果然之前的双相是误诊。

4、科学诊断:摆脱误诊的枷锁 误诊双相障碍给小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他对自己原本积极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那段时间,他不敢追求幸福和快乐,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变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点兴奋会被视作“发病”的迹象。这种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他的自信和创造力,还阻碍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表达。 小魏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反思精神科诊断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一个正确的诊断不仅要依靠对症状的观察,还需要结合病程、临床痛苦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仅凭短期的症状表现就下诊断,是非常危险的。

精神科诊断不是标签,而是帮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工具。 回顾整个过程,小魏的误诊并非个例。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但与此同时,误解和误用心理学知识的现象也频发。因此,作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们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 对小魏而言,最终他通过科学的诊断找回了对自我的肯定,他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双相障碍。如今,小魏不再害怕快乐,他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对我们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个启示: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患者最合适的帮助,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想对所有曾经或正在经历误诊困扰的朋友说: 不要轻易被诊断所束缚,寻求专业的帮助,正确的诊断会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