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晴隆县人民医院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专家

简介:

医院始建于1954年春,是晴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交通事故救治、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定点医院,是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医院。。

邓毅 主治医师

儿科常见病,呼吸,消化,新生儿常见病症

好评 100%
接诊量 19
平均等待 -
擅长:儿科常见病,呼吸,消化,新生儿常见病症
更多服务
邹凤先 住院医师

治疗范围包括各种牙齿疾病、颌面部损伤、口腔黏膜病损、舌头疾病、牙体牙髓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治疗范围包括各种牙齿疾病、颌面部损伤、口腔黏膜病损、舌头疾病、牙体牙髓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李卫来 主治医师

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张园 主治医师

擅长冠心病治疗和心脏急危重症诊治,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擅长冠心病治疗和心脏急危重症诊治,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也具有丰富经验。
更多服务
李建平 住院医师

暂无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暂无
更多服务
陈伟东 主治医师

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成人及儿童的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霉菌性鼻窦炎及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成人及儿童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及睡眠呼吸紊乱综合征的诊治,耳聋、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的常规诊治。可适当增加中医中药的诊治和临床应用。头颈部肿瘤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治疗。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成人及儿童的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霉菌性鼻窦炎及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成人及儿童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及睡眠呼吸紊乱综合征的诊治,耳聋、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的常规诊治。可适当增加中医中药的诊治和临床应用。头颈部肿瘤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治疗。
更多服务
李新星 主治医师

脑血管狭窄手术治疗;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损伤;脑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常见疾病如:偏头痛、眩晕症等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脑血管狭窄手术治疗;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损伤;脑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常见疾病如:偏头痛、眩晕症等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咨询口腔侧切牙发育情况,乳牙未掉,询问是否需要干预。患者男性8岁
1
2024-09-28 07:17:27
患儿乳牙自然脱落半年,询问恒牙生长情况及牙齿发黑问题。患者男性6岁
31
2024-09-28 07:17:27
女儿十个月大开始牙齿逐渐脱落,现在四岁,牙齿已掉不少,牙齿外层逐渐脱落,里面慢慢变黑。患者女性4岁
48
2024-09-28 07:17:27
上个月吃东西咬到硬物,导致一颗牙齿脱落,想了解如何制作牙套。患者女性
1
2024-09-28 07:17:27
患儿家长咨询儿童换牙期问题,关注乳牙脱落及恒牙生长情况。患者女性6岁
24
2024-09-28 07:17:27
门牙掉落不疼,牙齿发黄发黑,使用甲硝唑治疗。患者女性
53
2024-09-28 07:17:27
四岁孩子上门牙脱落后未萌出,上门牙龈增厚。医生建议拍片确认恒牙生长情况,同时建议查微量元素。患者男性7岁
21
2024-09-28 07:17:27
牙齿拔除一年后,询问牙齿是否可能自行长出。患者女性10岁
42
2024-09-28 07:17:27
牙齿磕掉三个,一个保不住,一个可能保留,一个已过去一小时,需紧急治疗。患者男性22岁
7
2024-09-28 07:17:27
孩子乳牙脱落三个月未长新牙,疑为蛀牙引起。患者男性8岁
46
2024-09-28 07:17:27

科普文章

#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乳牙早萌
10

虽然儿童的乳牙迟早要替换,但是它有一个自然规律,如果因为乳牙龋坏、意外损伤、炎症等原因,引起乳牙牙根缺失和乳牙早失,将会出现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

影响咀嚼功能

乳牙早失,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孩子的咀嚼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由于食物得不到充分的咀嚼,大块的食物进入胃部,胃部负担加重。因此宝宝营养吸收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影响替换恒牙

每一颗乳牙的牙根下面都有恒牙的牙胚,同时乳牙对恒牙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乳牙早失会使恒牙“迷失方向”,最后长得歪歪斜斜的。并且由于没有了乳牙的“阻力限制”,恒牙可能会过早萌出。而这种“提前上岗”的恒牙的牙根通常处于未发育完善的状态,这也是日后恒牙容易脱落的原因。

影响牙生长

乳牙早失而恒牙还没有萌出,空缺位久了,旁边的牙齿就会向空缺位倾斜,对应牙也会伸长,影响邻牙和咬合功能。随着邻牙倾斜程度的加强,原本恒牙萌出的位置间隙变小,使恒牙没有足够的正常空间顺利萌出,只好“另辟蹊径”,最终导致牙列畸形、牙列拥挤、咬合关系不良等后果。

#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乳牙滞留
53

孩子不掉牙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个体差异,孩子乳牙的脱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通常6到7岁左右开始换牙,到12岁左右完成20颗乳牙的替换,但是不同的孩子在换牙时间上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有早一点的也有晚一点的,在临床上换牙的顺序,更有临床价值。另外换牙的对称性也有参考价值,如果一边的牙齿替换了,另外一边对称的牙齿,一般在三个月之内应该完成替换。第二个原因就是恒牙的先天缺失会造成对应乳牙迟迟不能替换,迟迟不掉。第三个原因是乳牙如果牙根经常发炎,会造成乳牙的滞留,迟迟不掉,同时,乳牙根尖经常发炎,也会造成恒牙萌出位置方向异常,这样进一步造成乳牙不掉。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包括全身发育方面的问题,颌骨内的病变,囊肿、多生牙、牙瘤等情况,造成孩子的牙齿不掉。所以如果出现孩子的牙齿迟迟不掉,一定要到医院去进行临床检查,拍片检查,明确原因,再进行对症处理。换牙期间定期口腔检查很重要!

#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乳牙早萌
17

婴儿口腔保健教育

  • 儿童乳恒牙形成,钙化,萌出,替换的常识,乳牙列的功能及作用等生理学知识。
  • 基本的口腔卫生常识,如用奶瓶喂养婴儿时,注意遵循正常的喂养姿势,避免应奶瓶低压上颌,避免婴儿含奶瓶入睡;尽量在牛奶与饮料中少加或不加糖等;2-3 岁以上的儿童应知道吃糖过多,不讲口腔卫生易患龋齿;多吃对牙齿保健有益的食品,如五谷杂粮,牛奶,蔬菜,鱼肉,水果,蛋等,少吃或不吃零食;儿童每人每天用糖量不超过 30g 为宜,用糖的次数每天不超过 3 次,提倡只在正餐时食用,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 口腔清洁。注意儿童的口腔清洁,尤其在每次进食以后。牙齿萌出后,家长应当用温开水浸润消毒纱布,棉签或指套牙刷轻轻擦洗婴儿牙齿,每天 1-2 次。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选用婴幼儿牙刷为幼儿每天刷牙 2 次。3 岁以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开始教儿童自己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的牙刷,用最简单的“画圈法”刷牙,其要领是将刷毛放置在牙面上,轻压使刷毛屈曲,在牙面上画圈,每部位反复画圈 5 次以上,牙齿的各个面(包括唇颊侧,舌侧及咬合面)均应刷到。此外,家长还应每日帮儿童刷牙 1 次(最好是晚上),保证刷牙的效果。当儿童学会含漱时,建议使用儿童含氟牙膏
  • 对于有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以健康教育为主,家长和幼儿工作者,通过心理诱导方法,劝说和帮助儿童自行纠正包括吮指,吐舌,咬唇或咬物,口呼吸,偏侧咀嚼等口腔不良习惯,以预防各种错颌畸形。
  •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应该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 6 个月内,家长选择具备执业资质的口腔医疗机构检查牙齿,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齿的风险。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
婴儿是指小儿出生后4周到1岁阶段,这个阶段乳牙在牙床里继续矿化,并开始萌出。这个时期宝妈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宝宝的口腔卫生问题,自以为此时宝宝没有牙也就不需要刷牙,或者刚长出几颗牙齿没必要刷牙。事实并非如此,此时的宝宝免疫力低而且乳牙矿化程度不高,不注意口腔卫生,很容易得鹅口疮和龋齿。

那如何维护婴儿的口腔卫生呢?
牙齿萌出前: 用手指缠上清洁纱布或用乳胶指套擦洗牙龈和上腭,清除粘附在黏膜上的奶渍,并按摩牙床。
牙齿萌出后: 同样用手指缠上清洁纱布或用指套牙刷蘸清水擦洗牙面,清除食物残渣及牙菌斑

这个阶段也有很多常见口腔问题宝妈们需要了解,如下

 

1、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在口腔粘膜上为白色的斑膜,是 白色念珠菌感染 引起的口炎。 这种情况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涂擦,并消毒宝宝所有的器具防止复发。

2、牙齿萌出时间异常

 

一般情况下6月龄左右的宝宝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部分宝宝可早至3月龄就会萌出第一颗乳牙,而部分宝宝可晚到12月龄才能萌出第一颗乳牙,但 1岁半仍未萌出就要去医院检查。 

 

3、诞生牙和新生牙

 

宝宝出生时就有牙齿萌出,称为诞生牙;出生后一个月内就有乳牙萌出,称为新生牙。此两者都是正常乳牙,因过早萌出,牙根尚未发育,所以它们多数没有牙根或者牙根短小且软,有的 极度松动影响哺乳或者有被婴儿吸入气管的可能,则应及时拔除。如果不松动则应保留。

4、马牙

 

马牙不是牙,医学上叫上皮珠,无正常的牙形态,是牙龈边缘出现的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它在 数月内会脱落,即使不脱落也没有影响,所以无需治疗处理。

这些情况都是婴儿期(4周到1岁)可能出现的常见口腔相关问题,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所以出现问题不要慌张,可以点击下方的 去问诊 或者 及时就医 。当萌出第一颗乳牙的时候建议带宝宝去看一次牙医,请医生帮助判断儿童乳牙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并建立婴儿的口腔健康档案。

#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乳牙早萌
60

小孩正常换门牙时一般新的门牙三个月之内会萌出。正常情况下,下面的门牙往往是新的门牙先萌出对应的乳牙逐渐松动最后脱落。上面的门牙经常会出现乳牙脱落之后,三个月之内新的门牙再萌出。乳牙脱落之后,牙龈可能比较厚可能一时不能萌出来,可以考虑拍片看一看新的门牙生长发育情况,可以进行切开牙龈帮助门牙萌出。有些情况下,如果是外伤等原因造成的乳牙过早脱落门牙萌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孩子的门牙替换年龄是在6~7岁左右,会有一些个体差异。顺序是先换下面的然后再换上面的门牙,两边会对称性的萌出,可以参考这些基本规律看门牙萌出是否正常。

#初齿过早[乳牙]脱落#乳牙早萌
115

 

 

 

 

1.什么情况下乳牙要做根管治疗?  

乳牙的急性、慢性牙髓炎;急性、慢性根尖周炎;等等。根管治疗是最佳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乳牙是要替换的,如果需要还是要做根管治疗的。 
2.乳牙根管治疗会影响恒牙(换牙)吗? 
根管治疗本身是不会影响的,如果有影响那也是乳牙自身的病变,尤其是严重的乳牙根尖病变。乳牙根管治疗是可以减轻或避免乳牙病变对恒牙(换牙)的负面影响的。所以该做的还得做。不要错怪了"好人"! 
3.以前牙没疼过也要做根管治疗吗? 
是的,完全有可能!乳牙龋发展快,有时很隐蔽,患儿表述不清等,都可能出现虽然无症状,也已波及牙髓而需要做根管治疗。 
4.做了根管治疗(牙髓已去除)牙齿还会痛吗? 
会的!根管治疗后,牙髓被去除了,牙髓性疼痛是没有了,但还可能发生根尖周炎等疼痛。 
5.乳牙根管治疗痛苦吗?孩子能承受吗? 
根管治疗对儿童来说还是有些痛苦的,恐惧、疼痛、长时间张嘴巴等都会带来不适和痛苦。大部分孩子是能承受的。 
6.根管治疗时患儿不配合怎么办? 
遇到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时,首先要做好安抚工作,尽量让其配合。第二就是强制下治疗,这样治疗会有许多风险,治疗也不能到位,现在已不再提倡。第三就是全麻下治疗,许多家长已经能够接受。全麻下一次完成所有牙齿的治疗。建议家长酌情选择治疗方法。 
7.乳牙根管治疗几次可以完成? 

一般在2--3次完成,根据病情和患儿配合情况有时也可一次完成。 

8.根管治疗也有一定的失败概率,可能发生根尖炎症,需要重做根管治疗或者拔掉乳牙等。

"上医治未病",祝家长孩子门都能做好龋病预防,定期口腔检查,尽可能地少做不做根管治疗!

抑郁症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数据表明: 对于经历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约50%-60%在未来会经历第二次抑郁发作;如果患者经历过两次抑郁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到约70%-80%;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复发的风险会增加到90%以上。

这和我的直观体验相符。我在医院的“情感病房”为住院病人做心理治疗,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一个抑郁患者,已经是第2次、第5次甚至第8次抑郁复发了。

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的方法非常成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

关键是,要了解抑郁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不会沮丧、失望,会对治疗抑郁症充满信心。你会发现,大部分抑郁复发的原因,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一、80%患者根本没有被治疗

你有过重性抑郁么?你是否服药或进行过心理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自我疏导?

在美国,根据Pratt& Brody的研究,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 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和误解。许多人仍将抑郁症视为“软弱”或“个人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

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误解、担心污名化或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她说如果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被查出来有抑郁症,那么根据教育局的要求,这个学生就不能上学了。当时我们都惊掉下巴,不敢相信。这种不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么!(这还是在长三角某大城市的中学)

这种做法很常见,这个政策看似保护了学校、老师,却是变相让家长增加了对郁抑症的恐惧,隐瞒疾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孩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二、需要时却没有进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却难以避免抑郁的复发。

Robert Leahy是抑郁症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

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了药物治疗,那么你在接下来 的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为76%)。但是,如果你是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后有所好转的,那么你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较低(为30%)。

为什么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更高呢?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完美主义、自我批评、负面判断等。这些想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被解决,那么,当有压力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比如亲人离世、亲密关系危机、失业等情况发生,那么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激起这些负面想法再次活跃,最终导致抑郁的再次发作。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这样的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预约心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预约上一次,也不能保证下周就能约上。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留给了住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名额。

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远程获得一些心理咨询的机会,这大大解决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现状。

三、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

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特别对于一些有过多年抑郁病史的人,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在抑郁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下面我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数一数,你占了几条?

1、缺乏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释放大脑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积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情绪和缓解压力。缺乏运动会导致这些积极的化学物质不足,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运动还能够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缺乏运动可能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无精打采,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很多抑郁患者就是通过跑步运动来彻底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终收获了跑步的好习惯。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均衡的饮食(例如缺乏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抑郁的风险。营养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的快速波动,引发情绪不稳定和易怒,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3、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不规律的睡眠会扰乱生物钟,使得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压力时出现抑郁症状。

4、药物和酒精的滥用 药物和酒精滥用会对大脑的神经化学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情绪调节功能。即使在抑郁症治疗后,如果患者继续或重新开始滥用物质,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5、持续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的任务和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即使患者曾经克服了抑郁症,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抑郁状态。 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职场,卷的厉害,如果你感觉你的老板过度PUA,经常要出差,或者工作是非常强调销售绩效的,我真的建议你考虑换一个更适合的工作。

6、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 持久的家庭冲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婚姻问题、亲子冲突或与家人疏远,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常常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大部分患者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甚至想,哪怕这个来访有一个能谈心的好朋友,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7、重大创伤性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对于曾患抑郁症的人,这些事件可能引发再次发病。 我有好几位来访,都是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失恋、离婚等亲密关系的丧失,也有因为疾病而失业,失业又反过来加重了疾病。这些情况非常常见。

8、长期的经济压力 长期的经济困难,如债务问题、失业或收入减少,会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

四、抑郁的复发可以避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能够清楚:
抑郁症复发率看似很高,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 这很 像 一 个人 准备参加 考试,但是之前 完全没有 复习,最后 抱 怨考试不及格,这没什么稀 奇的。 通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抑郁症复发,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工作压力加上睡眠不足,或家庭冲突加上物质滥用,可能极大地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发病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后管理生活方式和减少环境压力,这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策略。 如果上面这些工作并没有做,那么抑郁症当然会很容易复发。

所以, 并不是抑郁症难治 ,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有效 治疗和自我照顾 。 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的治疗方法,一些人鼓吹“只要跑步就能避免复发”、“只要坚持吃药就就能避免复发”都是片面的,是单一的策略。或许这个方法对你管用,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想,大部分人需要一套组合拳,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学会关爱自己,重塑自己的生活。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走出抑郁。我也非常有信心,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人能够走出抑郁。

小魏(化名)是我的读者。在我的公众号有关“双相障碍”的几篇文章下面,他疯狂留言,文字中透露的愤怒溢于言表。 我隐隐感受到,他的愤怒不是针对我,而是对整个精神科体系的不满。在他看来,双相障碍的标签是给人判了死刑;基因决定论只会让双相患者充满绝望;DSM-5的诊断标准是限制了人的自我探索。 客观的说,小魏的很多观点是有些偏激的。不过,我相信,在小魏的愤怒和不满背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故事。在我对小魏充满好奇的时候,小魏正好也找到了我,想和我深入探讨一下对“双相”的看法。 我这才知道,小魏是一位双相障碍误诊的受害者,而那次误诊还要从他大学时候说起。

1、大学期间被“诊断”:一切都变了 小魏读大学时,学校里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位咨询师帮小魏解决了失眠的问题,所以小魏非常信任她。 根据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只能在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做出。 但是这位心理咨询师却很喜欢违规,给学生下诊断:比如她会诊断A学生是抑郁症,B学生是广泛性焦虑,而她给小魏的“诊断”是双相障碍,有轻躁狂发作。 小魏回忆,“最搞笑的是,在我被她诊断为双相时,我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候,也是身边人认为我最好的时候。” 小魏之前抑郁过,那段时间他终于和自己和解,甚至和世界和解了。 “我认为我的能量场各方面都非常统一,我非常感恩每天,并且我也做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人也非常认可我。当时我在学校创立了几个平台,包括几个平台现在运行得非常好。” 听到这里,我会怀疑,是不是小魏那段时间真的有轻躁狂,而他自己不知道呢? 于是,我和小魏核对,当时是否有轻躁狂的常见行为表现,例如过度膨胀、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睡眠需求减少、过度消费等。结果表明,他当时是有一些兴奋,但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变化,大概率并不是轻躁狂。 几年之后,小魏也去当地三甲精神科医院诊断过,医生认为他有一定的焦虑,但并不是双相障碍。 然而在大学时候,当小魏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他有双相的时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学校里,小魏是一个比较有想法和创意,做事果断且敢于尝试的人。小魏自认为这是他的优点。 但是这个“诊断”却彻底否定了他:“原来,我的优点都是因为我有病。” 在此之前,小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之前有想法和创意,他会很兴奋,会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它。 但在被“诊断”为双相之后,一切都变了。 小魏指着我之前画的情绪曲线(下图),对我说:他不敢开心,因为他害怕进入轻躁狂或者躁狂状态。 “当我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惧。我必须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是否发作。” 小魏很担心轻躁狂给自己带来耻辱感。他害怕自己成为丢人的人,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犯病不自知、在别人眼里是小丑的角色。 “因此,我宁愿不开心,把自己守在原地,压制在原地”。

2、质疑精神诊断体系:兴奋就是轻躁狂吗? 小魏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是被误诊双相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快乐。他也去过几家大型精神科医院,医生们都认为他没有双相障碍。 但是他这几年对双相的研究,却让他对精神科体系产生了质疑:在他看来,有些医生认为只要症状发生,比如晚上不睡觉,过度兴奋,滔滔不绝说话,喜欢网购,就都是轻躁狂的表现。 我问小魏:“你会忽然话多,说话停不下来么?” 小魏讲到:“虽然我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话,并且一个人能够讲很久,别人都认为我适合当讲师和销售。但是一旦别人讲话,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听别人讲。” 我继续问:“那你会乱花钱吗?比如一兴奋买了好几千、几万块钱的东西,几天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没有用。” 小魏说:“我当然喜欢花钱买东西,不过我更喜欢赚钱,我认为赚钱比花钱更快乐。” 我继续问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根据我的评估,同样认为他并没有轻躁狂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是: 小魏对轻躁狂、双相的理解,和专业人士的理解并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他偏激的认为,DSM-5的诊断是给人贴标签、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 DSM-5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简称,是全球很多国家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都要学习掌握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这本书中,把几百个精神疾病的诊断条件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规范,从而非常方便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 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都经过专业的训练,那么,当其中一位谈到一个患者有双相障碍II型,或者有惊恐发作,或者有重性抑郁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很清楚的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所以,DSM-5的诊断,绝对不是给病人贴标签,而是一种科学的统计和规范,也方便了行业内认识的学术交流,并给以最科学、有效的治疗。 DSM-5的中文版由陈道龙医生团队翻译。我是陈道龙医生在中国举办的GPM模式培训的会员,几乎每周都会听陈道龙现场给各种病人诊断各种精神疾病。我深刻的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他在精神领域工作30多年,基本没见过超过DSM-5的精神疾病。

3、精神疾病诊断四步骤:症状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从书架上拿下DSM-5这本厚厚的精神科诊断专业书。我邀请小魏和我一起看看,DSM-5对双相的诊断标准,到底有哪些。
我的书架上和精神障碍评估诊断相关的几本书 很多外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就是看症状。例如,重性抑郁有9条主要症状,符合5条就可以被诊断。但实际上,只看症状并不严谨。 我对小魏说,他对精神科诊断的痛恨,其实正是因为他对精神科诊断的误解所致。 我个人的总结,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其实要看四部分:症状表现,病程时间,临床痛苦,排除条件。 大部分普通人,或者一些不专业的自媒体,常用的是“症状表现”的部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看每个疾病的表现,好像自己身上都有,能把焦虑、抑郁和好几种人格障碍都犯一遍。 这就是不专业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娱乐一下,倒也还好。但如果真的用在诊断上,就会出大问题。 上面精神疾病诊断的四个部分是我个人的总结。我觉得这样看每一疾病,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接下来,我们以小魏被误诊的 双相障碍II型 为例,看一下专业诊断如何评估这四部分。

标准1:症状表现 对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的症状要有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以及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其中,轻躁狂发作又有7个主要症状,重性抑郁有9个主要症状。要满足一定数量,才能称为轻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 所以,不光要看症状,还要看数量,还要看核心症状。 例如,轻躁狂中有一个症状叫“ 睡眠需求减少 ”。如果有人一晚上失眠,只睡了2小时,第二天还很头痛,是否符合这个症状呢?当然不符合,因为这个人是失眠,属于“想睡而不能睡”。轻躁狂则是根本不想睡,没有这个需求,睡眠的“需求”减少。 又比如轻躁狂有一个标准叫做“ 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一个大学生把一个月的餐饮费1000多元,都用来打赏主播,可能就属于“无节制的购物”,而一个月薪5万的人,就算花2万块钱买个包包也可能不算。

标准2:病程时间 除了看上述症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病程时间。例如,轻躁狂至少要持续4天,重性抑郁至少要持续2周。 我们会看到,轻躁狂或者重性抑郁的很多症状,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会有的。这个年代,谁不会emo一下呢? 但是,偶尔一次兴奋睡不着觉,熬夜想事情,并不代表你就轻躁狂了;或者,你情绪低落了三天,然后就好了,也不代表你就重性抑郁发作了。 不看症状的持续时间就判断疾病,那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正常人了,因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啊。

标准3:临床痛苦 DSM-5中的很多诊断标准都要求症状“ 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ress),以确保只有那些真正受到影响的人才会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什么是“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呢?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某种心理或情绪问题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困扰或不适。具体来说,这种痛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换句话说,症状不仅存在,而且足够严重,以至于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例如,有人轻躁狂期间花了几万元买奢侈品,轻躁狂好了后才发现这些东西自己根本不想要,信用卡缺刷爆了,她自己就会非常痛苦、懊悔。 也有人在轻躁狂期间和同事或者朋友开一些莫名其妙或者很夸张的玩笑,导致影响了社交关系。 也有的人在重性抑郁期间,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每天非常疲惫,睡眠不好,这些都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损害。

标准4:排除条件 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要排除一些条件,一个是排除物质使用(如毒品、药物等)导致的生理症状,一个是排除躯体疾病(如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导致的精神问题,最后还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因为精神疾病共病很常见,如果能用另外一些疾病更好的解释,就不用这个疾病来解释。 例如,我的一个来访,是个大学生,他在大四时候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在等待offer期间,抑郁发作了,去医院诊断后,开始第一次吃抗抑郁药。后来某一天,他的offer下来了,并且是非常理想的美国名校。于是,这个大学生突然兴奋起来,整天和邻居、亲戚聊天,睡眠需求变少,持续了一周多。这时候家人带他去医院,被诊断为双相。 不过,我对这个诊断是有怀疑的,因为抗抑郁药吃完后,确实容易有轻躁狂的症状,加上他拿到了offer,此时有一些“范进中举”的举动是很正常的。考虑到双相的排除标准,他被诊断为双相,就值得怀疑了。 他们后来去精神专科医院重新检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后,果然之前的双相是误诊。

4、科学诊断:摆脱误诊的枷锁 误诊双相障碍给小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他对自己原本积极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那段时间,他不敢追求幸福和快乐,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变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点兴奋会被视作“发病”的迹象。这种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他的自信和创造力,还阻碍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表达。 小魏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反思精神科诊断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一个正确的诊断不仅要依靠对症状的观察,还需要结合病程、临床痛苦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仅凭短期的症状表现就下诊断,是非常危险的。

精神科诊断不是标签,而是帮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工具。 回顾整个过程,小魏的误诊并非个例。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但与此同时,误解和误用心理学知识的现象也频发。因此,作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们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 对小魏而言,最终他通过科学的诊断找回了对自我的肯定,他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双相障碍。如今,小魏不再害怕快乐,他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对我们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个启示: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患者最合适的帮助,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想对所有曾经或正在经历误诊困扰的朋友说: 不要轻易被诊断所束缚,寻求专业的帮助,正确的诊断会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长期禁欲,可以养肾吗?

头晕、夜尿多、欲望低是肾虚吗?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