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始建于196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应急救援、母婴保健、红十字救助、医养结合、老年友善、互联网医院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2003年创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2年成为四川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成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规划的十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的攀西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头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单位、全国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示范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攀西)紧急医学救援队牵头单位、四川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培训基地、攀枝花市红十字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等国家级荣誉。医院按照“一院两区”模式运行,设钒钛高新区院区和华山院区。钒钛高新区院区(建设期中)占地199.3亩,建筑面积13.26万m2,一期项目编制床位980张;华山院区占地92.59亩,建筑面积12.41万m2,编制床位1496张,开放床位2000张。目前配置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能谱CT、3.0T磁共振、双源螺旋CT、直线加速器、后装放射治疗机、brainlab手术导航系统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1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62人,高级职称357人,博、硕士研究生235人。近3年共引进硕博士研究生101人,遴选7名业务骨干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派70余名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任职13人,有国家及省、市级专家120余人次,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6人。医院拥有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医学重点专科18个,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诊疗中心10个,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全部建成,其中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心衰中心被授予“2020年心衰中心质控之星”;成功救治早产患儿最小胎龄25周,最小体重730g,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综合救治能力国内领先;创伤中心获全省急救大赛第1名。神经疾病中心、骨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等专科服务水平排名全省前列。医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孝平院士工作站、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田卫东专家工作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式功专家工作站、中华医学会西南泌尿系结石病防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等2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创新合作平台。医院医疗业务全面发展,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微创技术,基本形成以微创外科诊疗技术、介入和腔镜技术为主的技术特色,拥有国内先进技术22项,省内先进技术91项,攀西地区先进技术312项。医院是四川省二星智慧医院,坚持以“互联网+”为手段,不断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远程诊疗能力,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已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及肺结节诊治中心、区域检验医学中心、区域病理会诊中心。医院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试验研究基地、四川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和攀枝花市医养结合示范单位,近年来,立足我市打造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结合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依托王式功专家工作站,积极推进气象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医养融合新路径。获批成立医院气象医学研究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在国内开创在医疗机构建设气象医学医工交叉研究平台的先河,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气象敏感性疾病”的概念。举办气象医学国家级学术会议2次,累计承担省、市级科技项目11项,主编学术专著2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研发气候康养与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系统,为开具康养处方提供科学依据。医院是川北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大理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攀枝花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临床教学医院;与大理大学、川北医学院联合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有硕士生导师28人;与川北医学院、大理大学、攀枝花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3+2本科教改工作,平均每年接收600余名医学本科生教学工作;现有四川省教育厅认证高校师资50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200余人;长期承担攀枝花及周边地区医疗机构住院医师培养及进修培养工作。医院是四川省第一批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单位,四川省第二批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妇女儿童)。近5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7项,四川省科技厅、云南省科技厅、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及四川省教育厅科等科研项目26项,发表SCI论文65篇。每年开展国家、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会40余次。2011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现有成员单位9家,其中市域内5家,实现县级医院全覆盖;市域外4家,其中凉山州3家,云南省丽江市1家,实现跨区域、跨省发展。在我院的大力帮扶下,各分院业务量和综合实力均明显提升。58载栉风沐雨,58载春华秋实,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赓续前行,医院区域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辐射川西南滇西北20余个区县800余万人口,市外门诊病人占比达34.54%,市外住院病人占比超过42%,近三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最好排名位列全国147(A等),四川省第七,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第一,区域医疗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十四五”期间,医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定位新要求,围绕“打造区域医疗典范,建设美好职工家园”的美好愿景,秉承“人本至上”的办院宗旨,坚持“党建引领、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管理治院、环境美院、文化塑院”的办院方略,承扬“诚信、仁爱、敬业、创新”的院训精神,开启“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持续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医教研防管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智慧和力量。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指某些病因造成肝细胞严重损伤,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患者可出现“三黄”症状,即脸黄、尿黄、巩膜发黄;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痛、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牙龈出血、鼻出血、肝掌、蜘蛛痣等。肝功能不全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保肝,降黄,抗病毒,降脂等对症治疗。,1.感染 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感染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脏损害,如果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 2.化学药品中毒 如四氯化碳、氯仿、磷、锑、砷剂等,往往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或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氨柳酸、异菸肼、某些碘胺药物和抗菌素(如四环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 3.免疫功能异常 肝病可以引起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又是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损害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等能结合到肝细胞表面,改变肝细胞膜的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又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内有多种抗体(抗小胆管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等),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4.营养不足 缺乏胆碱、甲硫氨酸时,可以引起肝脂肪性变。这是因为肝内脂肪的运输须先转变为磷脂(主要为卵磷脂),而胆碱是卵磷脂的必需组成部分。甲硫氨酸供给合成胆碱的甲基。当这些物质缺乏时,脂肪从肝中移除受阻,造成肝的脂肪性变。 5.胆道阻塞 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如时间过长,可因滞留的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血窦压迫造成肝缺血,而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6.血液循环障碍 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 7.肿瘤 如肝癌对肝组织的破坏。 8.遗传缺陷 有些肝病是由于遗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例如由于肝脏不能合成铜蓝蛋白,使铜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肝豆状核变性;肝细胞内缺少1-磷酸葡萄糖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1-磷酸半乳糖不能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而发生蓄积,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硬化。,肝,针对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保肝,降黄,抗病毒,降脂等对症治疗。应及时接受专业治疗,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当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时,说明其肝细胞已有实质性损伤,使用肝毒性较大的药物,有可能加重肝损伤。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物质代谢的改变 肝功能不全时,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维生素等。而且能反映在血液内血浆蛋白、胆固醇和血糖含量的变化。 (1)蛋白质代谢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浆蛋白的含量改变。 (2)血浆胆固醇含量变化①单纯胆道阻塞:胆固醇排出受阻,血浆胆固醇总量明显增高,而胆固醇酯占胆固醇总量的百分比正常。②肝细胞受损害:胆固醇酯生成减少,血浆胆固醇酯含量减少,在胆固醇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降低,血浆胆固醇总量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③肝细胞受损害同时伴有胆道阻塞:(如黄疸型肝炎伴有小胆管阻塞),血浆胆固醇总量可以增高,但胆固醇酯在胆固醇总量中的百分比降低。 (3)血糖的变化。 2.血清酶的改变 肝脏是物质代谢最活跃的器官,酶的含量极为丰富。肝细胞受损或肝功能障碍时,也可反映到血清中某些酶的改变,有的升高,有的降低。临床上常利用血清中某些酶的变动来衡量肝脏功能,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或胆道系统的阻塞情况。 (1)有些血清酶升高。 (2)有些血清酶降低。 3.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1)解毒功能降低。 (2)对激素的灭能作用低。 (3)排泄功能降低。 4.肝性脑病(肝性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