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人民医院,前身为化县平民医院。民国23年(1934年)化县县长梁庆翔发动各界募捐1。4万元筹建化县平民医院,次年9月建成。院址于南门外龙王庙旧址,占地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内、外、妇科,病床8张,属公立医院。梁庆翔县长兼任院长,医务人员6人。其中中医生2人,西医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司药、护士各1人,另聘了3名中医生应诊。1938年6月,省卫生外派西医生彭志宏接任院长。1949年11月平民医院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设门诊部、留医部,有医务人员11人,病床10多张,首任院长叶碧芳,业务副院长卢国华。此后,医院逐步发展扩大,1956年改称化县人民医院。1958年11月,化县、吴川合并县以后,改称化州县第一人民医院。1961,吴川县从化州县分出,医院改称化州县人民医院。1976年于城西狮子岭筹建医院住院部,至1979年竣工,占地面积4343平方米,建筑面积3233平方米,原院址改为综合性门诊部。1984年7月,该院由股级长格为副局级,1994年2月化州县撤县设市,医院升格为正局级,改称化州市人民医院。下设院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总务科、信息科、门诊部等职能科及党总支、工会、团委等机构。2001年被省卫生厅、省高教厅授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小多角骨骨折的主要症状为腕背侧小多角骨和周围出现明显肿胀,并且有压痛感,腕关节的运动出现障碍,伴随活动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骨折块还会出现位移,可以诱发腕管综合征。导致这种症状的原因为受到外界暴力刺激,导致第2掌骨向近侧出现位移,和小多角骨产生碰撞,导致脱位、骨折。,外界暴力刺激,导致第2掌骨向近侧出现位移,和小多角骨产生碰撞,导致脱位、骨折。,小多角骨,小多角骨骨折后可以采用制动休息,并进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依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 1.小多角骨发生骨折后,需要尽快限制手部的活动,使用小夹板、石膏进行固定,减少腕部的刺激活动。 2.患者可以对骨折处进行冰敷、烤电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恢复。 3.疼痛时可以服用塞来西布、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症状;也可以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三七活血片促进手腕部血液循环。 4.如果患者小多角骨骨折块移位严重,可能对手部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可以进行手术切开,实现骨折的解剖复位。 以上药物在使用时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用药。,腕关节软组织肿物或骨肿瘤 ,如腕骨内腱鞘囊肿 、骨样骨瘤 等。 腕关节韧带损伤等。 腕骨无菌性缺血坏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酗酒。,体格检查:腕关节可观察到肿胀,局部有压痛,腕关节关节活动受限等。 影像学检查:X片、CT、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