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洛阳市中医院)创办于197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建设单位、全国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洛阳市肛肠医院、洛阳市老年病医院、洛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是洛阳市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定点医疗机构、洛阳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连续11年荣获“洛阳市依法执业A级单位”。面向新时代,医院基本形成“一院三区四址”发展格局,优势互补,统筹并进。医院总占地面积377亩,分为西工院区、涧西院区、伊滨院区三个院区,核定床位2750张,目前开放床位1570张,在职员工2019人。统筹资源,携手共建。医院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建设相结合,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东直门医院洛阳模式。医院开拓创新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三个院区、独立运营、统筹发展”的运营模式。柔性引进王永炎院士、徐林院士及国内外知名学科团队,先后成立王永炎院士传承工作室、徐林院士工作站。通过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和疑难疾病讨论机制、开展线上学术讲座,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明显提升。实行一体化科室设置,推行临床、医技、护理等学科“双主任制”管理模式;推行“校级聘任专家”资源共享模式;实行“驻进来、走出去”的“双循环制”人才交流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全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下沉,通过引进平台、人才、技术、管理模式,快速全面深度融合,高效推进与东直门医院同质化发展。医者楷模,高山仰止。医院始终坚持以名医带动名院,致力于建设技术精湛的专家团队和高层次的人才梯队。拥有国家级名中医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名中医3人、洛阳市首届名老中医9人、洛阳市名医名护39人,博士、硕士319人,中、高级以上职称680人。培养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共11人。在新时代功勋模范的激励下,全院医务工作者将继续坚持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忠诚护佑广大人民的健康。善弈谋势,行稳致远。医院始终坚持以中医特色为引领,中西医并重,致力于打造完善先进的学科布局和高品质的服务模式。医院临床学科功能齐全,中医特色突出。设置有内、外、妇、儿、骨伤等40个临床科室,74个特色门诊,24个医技科室。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分别为心病科、脑病科、周围血管科、治未病中心;省级重点专科4个,分别为康复医学科、妇产科、肛肠科、肾病科;市级重点专科3个,分别为骨伤科、糖尿病科、肿瘤科;洛阳市中医医疗机构质量控制中心10个。是河南省区域中医心病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区域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区域中医康复专科诊疗中心、洛阳市中西医结合心脏中心、洛阳市周围血管病防治中心、洛阳市肛肠病诊疗中心、洛阳市老年疾病防治中心,皮肤科、肺病科、脾胃病科、肿瘤科、骨科等科室在洛阳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具有凸显优势和领先地位。配备有直线加速器、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系统、320排超高端螺旋CT、DR、超声等现代化诊疗设备,同时配置中医诊疗设备,使非药物疗法得到充分应用和发挥。目前具有批准文号的特色院内制剂87种,品种覆盖疾病领域全面,内服外治剂型齐全,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医院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着力打造高水平中医临床诊疗中心、高水准中医现代康复中心和高质量制剂研发生产基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勇毅前行。守正创新,生生不息。医院始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致力于积淀丰富的科研内涵和深厚的学术底蕴。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双向发力,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体系。拥有国家二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青苗人才指导老师5人、青苗人才继承人15人。拥有河南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3个,近五年开展省级科研项目17项、市级科研项目33项,国家级继续教育4项,省级继续教育30项,市级继续教育95项。医院坚定扛起了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标准中医医教研协同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基地,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面向未来,医院将继续坚持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紧紧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力争将医院发展成为立足洛阳、服务河南、辐射中原的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医医院,为推动健康洛阳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室间隔缺损(V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主要是室间隔在胚胎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左右心室间产生异常分流。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与其大小有直接关系。较小的VSD不会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甚至可能自行闭合。较大的VSD会导致左心室负荷过重,且由于右心室血液过多,进而导致右侧心脏及肺部血压过高。这样会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和心脏结构改变。如果此时VSD没有闭合,就可能会导致肺动脉损害,形成的肺动脉高压,出现发绀。这时候必须通过手术来修补VSD。,手术,室间隔,VSD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低温体外循环及冷血停搏液。上、下腔静脉分别插管,上腔静脉直接插管有利于经右心房显露缺损。手术目标是安全、完整的闭合缺损,避免损伤任何重要结构,尤其是传导系统。根据缺损位置及是否合并心脏畸形,VSD可经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或肺动脉闭合,少数情况下可经左心室闭合。 通常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正中胸骨切口,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心脏循环后,切开右心室流出道前壁,虽可显露各类型室间隔缺损,但对心肌有一定损伤,影响右心功能和损伤右束支。目前多采用经右心房切开途径,这对膜部缺损显露更佳。高位缺损,则以经肺动脉途径为宜。对边缘有纤维组织的较小缺损,可直接缝合,缺损超过lcm者,则用涤纶织片缝补。传导束走经膜部缺损下缘,隔瓣后缺损缝补时容易误伤,应该避开,缝靠隔瓣根部为宜。 右心房入路用以闭合大多数单纯的膜周或流入道肌性缺损。小梁部肌性缺损和圆锥下肌性缺损也经常通过右心房显露。右心室路径可用于修补膜周漏斗部、漏斗部和某些小梁部缺损。邻近两大动脉的干下型VSD可经大动脉闭合缺损。经左心室途径可能更易于显露闭合低位的小梁部肌性缺损,也更易辨别缺损在左心室侧的开口时一个还是多个,但该入路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远期心功能不全、心尖室壁瘤和心律失常。对一些病例,特别是心尖肌部缺损和残余分流尤其有效。,无,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食海鲜,忌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