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当今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每年新诊断肺癌病例约80万例。尽管医学的进步让肺癌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许多患者依然面临着生存期短、毒副作用大的难题。
什么是肺癌靶向治疗?
简单来说,它使用能特异性识别和作用肺癌细胞表面分子的药物,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与传统化疗不同,靶向治疗更加聚焦和精确,副作用也相对更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肺癌靶向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和ALK抑制剂。EGFR基因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激活,会促进肿瘤的快速生长。EGFR抑制剂正是通过抑制EGFR的活性来“拦截”这一信号通路。AL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也是类似,它抑制ALK基因异常融合导致的信号异常激活。
那么如何了解是否存在这些突变靶点呢?
肺癌诊断明确后,医生会从患者活检的标本中进一步送检基因监测来判断是否存在靶向,对于病情危重,无法取得标本的,医生可能会抽取外周血来检测,当然首选还是组织标本。
EGFR靶向治疗
EGFR是肺癌最常见的靶点之一,约占NSCLC患者的15%-20%。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会过度表达EGFR受体,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
EGFR靶向药物主要通过抑制EGFR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EGFR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西妥昔单抗。第一代EGFR TKI是靶向治疗的先驱,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耐药率较高。
第二代EGFR TKI:包括阿法替尼、达克替尼。第二代EGFR TKI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低的耐药率,但也可能产生更多的副作用。
第三代EGFR TKI:包括奥希替尼和伏美替尼,阿美替尼。第三代EGFR TKI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低的耐药率,并可用于治疗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 TKI耐药的患者。
ALK靶向治疗
ALK融合基因是另一种常见的肺癌靶点,约占NSCLC患者的3%-5%。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会融合ALK基因,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
ALK靶向药物主要通过抑制ALK融合蛋白的活性来发挥作用。目前,ALK靶向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克唑替尼、第二代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布格替尼,恩沙替尼,第三代劳拉替尼等。
其他靶点的药物
除EGFR和ALK外,肺癌还存在其他一些靶点,如ROS1、BRAF、MET等。对于这些靶点阳性的患者,也可以选择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靶点的靶向药物:
ROS1靶向药物:包括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劳拉替尼,洛普替尼等。
BRAF靶向药物:包括达拉非尼,维莫非尼,曲美@替尼等。
MET靶向药物:包括赛沃替尼,古美替尼,伯瑞替尼,特泊替尼等。
KRAS p.G12C突变:Sotorasib和Adgrasib等。
相比化疗的普遍不适,肺癌靶向治疗更温和。但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等,肝肾功能损伤,骨骼肌肉疼痛,白血球减少,间质性肺炎@等。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靶向治疗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约20-30%患者会在9-13个月后产生耐药;部分ALK+患者2年后会复发。同时,科学家正在探索药物组合、新靶点等策略,希望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接受肺癌靶向治疗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复查: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肿瘤的进展情况。
注意副作用:靶向治疗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患者应注意观察,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