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颅咽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源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该疾病的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鉴别诊断颅咽管瘤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区分,包括垂体腺瘤、视交叉部神经胶质瘤、鞍结节脑膜瘤、第三脑室肿瘤、侧脑室脉络膜乳头状瘤、鞍部软骨瘤和鞍部异位松果体瘤等。
垂体腺瘤是由脑垂体的嫌色细胞或嗜酸性细胞发展而来的肿瘤。嫌色性垂体腺瘤多数突破鞍膈向鞍上生长,临床上表现为内分泌紊乱、视力、视野改变、蝶鞍的变化和头痛。嗜酸性垂体腺瘤则可导致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视力及视野的改变也较为明显。两者与颅咽管瘤的区别在于好发于成年人,且嗜酸性垂体腺瘤会引起生长激素大量分泌。
视交叉部神经胶质瘤发源于视交叉、视神经及丘脑下部的胶质细胞等,多见于青少年。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的改变、内分泌紊乱和丘脑下部症状。与颅咽管瘤相比,视交叉部神经胶质瘤的头痛多位于额颞部,视力减退常双侧不一致,视野改变多呈双颞侧偏盲,视神经乳头多呈原发性萎缩,且X线平片检查常发现蝶鞍扩大,有的病人在鞍上可见钙化斑。
鞍结节脑膜瘤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垂体丘脑下部功能低下及颅内压增高。其视力多呈缓慢的进行性减退,视野缺损不对称、不规则,视神经乳头多呈原发性萎缩。与颅咽管瘤相比,鞍结节脑膜瘤的头痛都较轻,多位于额颞部,X颅骨平片可显示鞍结节蝶鞍前壁骨质增生,蝶鞍一般不扩大。
第三脑室肿瘤以儿童及青年人发病较多,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通路和压迫第三脑室周围结构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典型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发作性头痛及意识障碍。与颅咽管瘤相比,第三脑室肿瘤的发作性头痛与体位有密切关系,肿瘤侵犯上丘时可出现肥胖、嗜睡或尿崩,颅骨X线平片可见松果体钙化移位,蝶鞍正常,鞍上无病理性钙化。
侧脑室脉络膜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由于肿瘤分泌大量的脑脊液而发生交通性脑积水。与颅咽管瘤相比,侧脑室脉络膜乳头状瘤的病人常呈现强迫性头位,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甚至眩晕或昏迷等,脑室造影显示侧脑室扩大、移位或出现充盈缺损,有时侧室三角区的肿瘤可有钙化影。
鞍部软骨瘤病人多无颅内压增高,临床上常表现为眼球突出和眼脱疼痛,动眼神经麻痹,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与颅咽管瘤相比,鞍部软骨瘤的眼底检查视神经呈原发性萎缩,颅骨平片鞍上常见钙化影,脑血管造影有颈内动脉虹吸段被推移和变形,很少出现垂体症状。
鞍部异位松果体瘤多为胶质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大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为尿崩症。与颅咽管瘤相比,鞍部异位松果体瘤的病人可出现垂体功能低下,性欲减退,儿童期发病表现为身材矮小,有的出现性早熟症状,少数病人有发热、呼吸改变,头痛多位于额部,约半数以上伴有恶心和呕吐,有的病人可出现Ⅲ、Ⅵ颅神经功能障碍,X线颅骨平片蝶鞍正常,鞍上多无钙化,血管造影出现鞍上占位病变征。
颅底肿瘤,也被称为“脑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些肿瘤可以在颅底和相邻结构中生长,有时甚至会穿过颅底裂孔或破坏颅底骨质,向颅内或颅外扩散。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颅底肿瘤类型:
1. 垂体瘤:这是一种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是良性的。它们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并且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出现。垂体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和工作能力。
2. 颅咽管瘤:这种肿瘤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多数位于蝶鞍之上,少数在鞍内。颅咽管瘤的主要临床特点包括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和神经和精神症状。
3. 鞍结节脑膜瘤:这种肿瘤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虽然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表明可能与内环境改变、基因变异、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4. 海绵窦肿瘤:海绵窦区的肿瘤以脑膜瘤居多,但真正原发于海绵窦内的脑膜瘤并不常见。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是由邻近部位侵犯而来,例如蝶骨嵴鞍结节、岩骨和斜坡等。
新生儿的头围大小是父母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每次体检,护士都会测量宝宝的头围,并通过一系列动作来检测宝宝的视力、听力和肢体情况。其实,家长也可以在家中学习如何测量头围并观察宝宝的状况。那么,头围大小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头围大小与脑发育密切相关。胎儿的脑发育在全身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出生时头相对较大。测量头围需要使用一条软尺,前面经过眉间,后面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绕头一周。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注意不要打折,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头部的发育与体重、身高相似,年龄越小,发育越快。新生儿的头围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长较快,约8~10厘米,后半年约增加3厘米。到1岁时,头围一般为46厘米,2岁时48厘米,5岁时可达50厘米,15岁时可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平均54~58厘米。头围可以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头围过小可能是大脑发育不全或头小畸形的表现,而头围过大可能是脑积水或二颅咽管瘤等疾病的迹象。
需要注意的是,头围大小因人而异。如果父母的头围就大于正常指数,那么孩子即使头围较大也可能是正常的。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如有疑虑,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面瘫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疗效。许多患者通过针灸治疗,不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不易复发。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原因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并非所有面瘫患者都适合针灸治疗。以下是一些使用针灸治疗面瘫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部分面瘫患者可能由于脑部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导致,这种情况下单纯针灸治疗无法根治。患者需要通过伽马刀等手术治疗脑部肿瘤,才能彻底治愈面瘫。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对针灸治疗不耐受,这主要与针灸使用的穴位有关。常见的穴位包括阳白、四白、攒竹、丝竹、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和足三里等。需要注意的是,合谷穴不适宜孕妇使用,容易引发流产。
此外,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过大、饮酒等不良习惯。否则,可能导致滞针、弯针、晕针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需要一定时间,患者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总之,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注意以上事项,才能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