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是一名27岁的年轻人,最近总是感到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手也酸痛。起初我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于是去医院做了心脏彩超,但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心理障碍引起的,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然而,我并不太信任这个诊断,因为我从来没有感到过精神压力大或者情绪波动明显。于是我决定寻求第二意见,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功能联系了一位医生。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并告诉他我已经全身检查过了,包括甲状腺功能测试。医生听完后,仍然认为我的问题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并建议我尝试自我调节。虽然我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但我也明白了医生的建议是基于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无论是预约、咨询还是获取医生建议,都可以在家中完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担忧和恐惧。患者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被评判或拒绝,从而导致社交回避或逃避。
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性格等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包括:
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建议,有助于缓解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疾病,一个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的话题。然而,关于心理疾病,仍存在许多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理疾病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长期吃药会伤害大脑,甚至把人吃傻。
事实上,现代心理药物都是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不会伤害大脑。心理障碍源于大脑功能失调,长期的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大脑功能和微结构的不可逆损伤。药物治疗的目的正是治疗疾病,保护大脑免受疾病带来的伤害,把人吃傻更是无稽之谈。
误区二:开始吃药后,反而恶心,厌食,昏昏沉沉,心慌,坐立不安,乏力和睡眠不好等,还不如不吃药时好,吃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药物大都见效较慢(2-4周见效),治疗初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但大多副反应会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消失,疗效也会逐渐显现。所以坚持就是胜利,如疗效差,副反应较重,可考虑换药。
误区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感觉没有症状了,就不用吃药了。
易复发是心理障碍最让患者和医生头痛的事。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三期: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开始缓慢加量,加到有效剂量后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缓慢减量,减到最小有效剂量后巩固一段时间。待医生评估后可以停药了,方能停。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停药反应,更易使病情加重或复发。首次发病的患者一般需要用药1-2年,第一次复发的患者大约需用药3-5年,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服药。
除了以上误区,还有许多人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比如认为心理疾病只是心理问题,不需要治疗;认为心理疾病是精神病,无法治愈等等。事实上,心理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需要及时治疗和干预。
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总之,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面对它,就能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