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儿童时期的口腔健康对一生的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据美国儿科协会数据显示,到上幼儿园的时候,美国孩子龋齿发病率高达40%。我国儿童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以下七个原则可以帮助家长和儿童更好地维护口腔健康。
1. 口腔保健从婴儿期开始
婴儿期是口腔保健的关键时期。美国疾控中心报告指出,及早开展口腔卫生防护措施,既能保护健康,又能节约医药费。与其他孩子相比,1岁开始进行口腔健康保护的孩子,5年后看牙医的费用降低40%。
2. 培养儿童刷牙习惯
从小培养儿童刷牙习惯非常重要。儿童牙科专家贝弗利·拉金特博士建议,孩子长出第一颗牙时,就应该开始刷牙。在出牙前,父母可以用纱布为孩子清洁口腔。长牙后,应选择软毛儿童牙刷,每天早晚刷两次。
3. 避免奶瓶龋齿
儿科医生和牙医一直告诫家长,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这是因为奶嘴上的糖分会粘附在牙齿上,造成口腔细菌,并产生酸性物质,导致龋齿发生。如果孩子有含奶瓶睡觉的习惯,奶嘴最好冲洗干净,奶瓶中只倒凉白开。
4. 少用吸管喝饮料
许多孩子喜欢用吸管杯喝水和果汁。专家表示,果汁及其他含糖饮料不利于儿童牙齿健康。特别是婴幼儿长期使用吸管,还可能导致门牙后部龋齿。因此,喝果汁时尽量使用广口杯。
5. 两岁时告别奶嘴
1岁的孩子含奶嘴有助于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但长期使用奶嘴会危害牙齿健康。用力吮吸奶嘴会影响孩子上下牙排列的整齐性,甚至影响嘴型。专家建议,孩子2岁时,就应该扔掉奶嘴。
6. 注意药物对口腔的影响
许多小儿药物中含有糖分,这些成分粘附在牙齿上,也会增加龋齿风险。小儿哮喘和心脏病类药物尤其容易导致龋齿,抗生素及某些哮喘药物会导致酵母过度生长,引起真菌感染。因此,服完药后要漱口。
7. 坚持口腔卫生,不妥协
许多家长认为,教婴幼儿刷牙或使用牙线非常困难,且小题大做。但专家认为,保持孩子口腔卫生绝非小事,必须严格要求,马虎不得。
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过去20年来关于抑郁基因的研究可能都走错了方向,甚至有450篇相关论文可能成为‘废纸’。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官方期刊AJM上。研究团队通过对大量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所谓的‘抑郁基因’与抑郁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那么,抑郁症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抑郁症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预防抑郁症的发生,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持乐观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等都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需要我们科学地认识它,并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预防和治疗。
母婴同床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许多父母都倾向于让宝宝与母亲同睡一张床。虽然这种做法有其优点,如方便哺乳、增进亲子关系等,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将探讨母婴同床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母婴同床的潜在风险
1. 窒息风险:宝宝在睡梦中可能会被枕头、被子等物品覆盖口鼻,导致窒息。此外,如果床垫过于柔软,也容易使宝宝陷入其中,增加窒息风险。
2. 过热风险:宝宝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与成人同床容易导致过热,甚至引发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3. 交叉感染:母婴同床容易导致病菌传播,增加宝宝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母婴同床风险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床:建议使用大床,或在大床边放置婴儿床,确保宝宝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2. 避免床上物品过多:床上不宜放置过多的枕头、被子等松软物品,以免宝宝窒息或过热。
3. 保持宝宝头部清洁:避免宝宝头部被毛毯或棉被覆盖,防止过热或呼吸困难。
4. 确保宝宝安全:离开房间时,将宝宝放置在婴儿篮或婴儿床等安全的地方。
5. 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将病菌传染给宝宝。
总之,母婴同床有利有弊,家长应充分了解其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宝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