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血粘度中切偏高偏低的解读

全血粘度中切偏高偏低的解读
发表人:医疗数据守护者
1. 什么是全血粘度(中切)?
全血粘度(中切)是衡量血液粘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液粘度指的是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类似于液体的“厚度”。在血液流动中,它并不是均匀的牛顿流体,而是会受到剪切率的影响。全血粘度(中切)通常在50~100 mpa·s范围内,反映了血液在中等速率下的粘度水平。

2. 全血粘度(中切)升高的原因
全血粘度(中切)升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血液粘度增加,从而增加血流阻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他因素如恶性肿瘤、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等也可能导致全血粘度升高。

3. 全血粘度(中切)降低的原因
全血粘度(中切)降低相对较少见,通常与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病症相关。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进而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供氧能力。

4. 全血粘度(中切)偏高的危害
全血粘度(中切)偏高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动变得困难,从而增加心血管负担,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长期的血粘度升高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5. 全血粘度(中切)偏低的危害
全血粘度(中切)偏低虽然不如偏高那样常见,但也有其危害。偏低的血粘度可能导致血液无法有效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影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6. 如何调节全血粘度?
调节全血粘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和生活习惯。对于血粘度偏高的人群,建议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饮食方面应以低脂、低盐、低糖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对于血粘度偏低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7. 全血粘度(中切)的正常参考值
全血粘度(中切)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5~~6.35mpa.s。如果检测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建议咨询医生,以便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粘稠血症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高粘稠血症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我是小李,今年35岁,生活在茂名市。前两天单位体检报告显示有几项指标偏高,包括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甘油三酯高和空泡蝶鞍。听到这些结果,我不禁感到一阵恐慌和焦虑。毕竟,健康问题总是让人心神不宁。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通过视频通话,我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外伤史、过敏史和其他慢性疾病史等。然后,他详细解释了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和可能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对于红细胞增多和血液粘稠,医生告诉我这是常见于生理性的现象,尤其是在寒冷地区的人群中。由于我来自哈尔滨,属于寒冷地区,因此这两项指标的偏高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医生建议我可以定期献血来帮助调节血液状态。

    至于甘油三酯高,医生建议我采取清淡饮食和多运动的方式来改善。同时,他也提醒我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最让我担心的是空泡蝶鞍。医生解释说,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结构异常,多发生于女性。虽然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但如果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头痛明显或脑脊液鼻漏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幸运的是,我的情况并未达到需要手术的程度,医生建议我定期复查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现在,我已经开始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和改善,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状态。

    空泡蝶鞍就医指南 空泡蝶鞍的常见症状 空泡蝶鞍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视野缺损、肥胖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脊液鼻漏、闭经-泌乳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 调理要点 定期复查,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 如果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头痛明显或脑脊液鼻漏等症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耳鸣、皮肤瘙痒和下肢水肿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影响脑部供氧、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患者可以通过自测表初步判断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放血和药物治疗,患者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液指标。

  •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的疾病。在合肥夏季,由于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该疾病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增加。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一些基本介绍和针对合肥地区的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一、疾病介绍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几天到几周内。由于红细胞数量过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脑血栓、肺动脉高压等。

    二、家庭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温度,避免新生儿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2. 给新生儿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帮助稀释血液。
    3. 注意新生儿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4. 避免给新生儿穿过多的衣物,以防过热。
    5. 定期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和呼吸,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三、治疗策略
    1. 轻度病例: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如补充水分、适当降低室内温度等,可缓解症状。
    2. 中度病例: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3. 重度病例:可能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

    四、注意事项
    1.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家长的高度关注和配合。
    2. 家长应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3. 家长在照顾新生儿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结语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儿科疾病,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疾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这种疾病是由于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在南宁春季,由于气温适宜,湿度较高,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增加。以下是对该疾病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疾病介绍: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嗜睡、皮肤苍白或发绀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

    家庭预防: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新生儿长时间处于密闭、闷热的环境。
    2. 给新生儿提供充足的液体摄入,帮助稀释血液。
    3. 定期检查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红细胞增多的情况。
    4. 在南宁春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新生儿感冒。
    5. 避免给新生儿食用过多的糖分和蛋白质,以免加重血液黏稠度。

    治疗策略:
    1. 对于轻度的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液体摄入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
    2.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输血或使用红细胞裂解剂等药物治疗。
    3. 在南宁春季,由于天气变化较大,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总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儿科疾病,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做好预防工作,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的疾病。在海口春季,由于天气较为温暖,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以下是该疾病的表现、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的详细介绍。

    一、疾病表现
    1. 疲乏无力:新生儿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量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2. 呼吸困难: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等症状。
    3. 面色发紫:新生儿皮肤和嘴唇呈现青紫色。
    4. 频繁呕吐:新生儿出现呕吐,有时伴有腹泻。
    5. 肢体活动受限:新生儿肢体活动减少,甚至出现瘫痪。

    二、家庭预防
    1. 注意保暖: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家长应注意给新生儿保暖,避免受凉。
    2. 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过量喂食。
    3.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面色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 定期体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给新生儿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5. 避免感染: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应避免带新生儿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三、治疗策略
    1. 降血黏度:通过静脉输注血浆或红细胞稀释剂降低血液黏稠度。
    2. 氧疗:对呼吸困难的新生儿进行氧疗,改善呼吸功能。
    3. 抗感染:对有感染症状的新生儿进行抗感染治疗。
    4. 支持治疗: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和黏膜呈樱桃红色、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头痛、嗜睡或喂养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导致的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关。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静脉放血或使用羟基脲。家属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并遵循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 1. 血红蛋白是什么
    血红蛋白(Hemoglobin,缩写为HB或HGB)是一种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气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

    2. 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这使得红细胞具有运送氧气的功能。

    3. 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
    血红蛋白参考值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男性的正常范围为120~165g/L(12.0~16.5g/dl),女性为110~150g/L(11.0~15.0g/dl),新生儿为180~190g/L(18~19g/dl),儿童为120~140g/L(12~14g/dl)。

    4. 血红蛋白高的原因
    血红蛋白升高的常见原因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5. 血红蛋白低的原因
    血红蛋白降低的常见原因包括贫血和出血。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 血红蛋白异常的危害
    血红蛋白异常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血红蛋白过高可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红蛋白过低则可能导致身体缺氧,影响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7. 血红蛋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血红蛋白异常的诊断通常通过血常规检查进行,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来判断。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8. 血红蛋白测试的注意事项
    抽血前一天不要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体检前一晚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有晕针史的患者请提前说明,我们将做特别安排。


  • 1. 全血粘度(中切)解读
    全血粘度(中切)是衡量血液粘稠度的一种指标,它反映了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摩擦力。血液粘稠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 中切粘度范围及临床意义
    中切粘度通常将50~100mpa·s视为正常范围。血液粘稠度过高可能引起血栓、栓塞、脑梗塞、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而血液粘稠度过低则可能引发贫血、出血倾向、水肿等问题。

    3. 中切粘度增高的原因及症状
    中切粘度增高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

    4. 中切粘度降低的原因及症状
    中切粘度降低常见于贫血、出血倾向、水肿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

    5. 体检注意事项
    进行全血粘度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血与抗凝:采血方式不当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偏差。建议根据ICSH的建议,尽可能缩短采血时间,并在血压计袖带打开5s后开始采血。采血时不宜用力过猛,以免破坏红细胞。②抗凝剂选择:建议使用EDTA-K2或EDTA-Na2作为抗凝剂,因为其抗凝效果较好。③采血后处理:采血后应立即进行检测,避免室温下长时间存放,以免影响检测结果。④样品储存:如果需要储存,最好将样品存放在4℃的冰箱中,最长不超过4小时。⑤样品运输:样品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光、防震、防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老年人血液粘稠问题日益突出。血液粘稠不仅会导致脑梗塞、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还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那么,中老年人血液粘稠怎么办?本文将从疾病原因、治疗方法、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血液粘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逐渐硬化,血管壁弹性下降,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二是饮食不合理,摄入过多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导致血脂、血糖、血压升高;三是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

    针对中老年人血液粘稠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2.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液粘稠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4. 中医治疗:通过中药调理,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外,以下方法也有助于改善血液粘稠:

    1. 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

    2. 饮用淡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具有抗凝、降血脂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粘稠。

    3. 食用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蛋黄、鱼类等,卵磷脂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4. 坚持锻炼: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总之,中老年人血液粘稠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粘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 1. 全血粘度(中切)用于检测哪些疾病?
    全血粘度(中切)是血液粘度检测的一种分类指标。由于血液在流动时呈现非牛顿流体状态,因此血液粘度具有依赖于剪切率的特性。一般将50-100 mpa·s视为中切范围。全血粘度增加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从而引起如坏死、炎症、变性、水肿、血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相反,全血粘度降低常见于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情况。

    2. 全血粘度(中切)异常原因
    全血粘度(中切)升高的原因可能包括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休克、脱水、严重烧伤、肺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梗塞、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全血粘度降低则通常见于一些贫血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感染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失血等情况。

    3. 疾病诊断
    通过全血粘度(中切)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诸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肺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梗塞、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4. 治疗方法
    对于全血粘度(中切)升高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病因,如是由于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糖尿病等引起的,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可以通过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脂药)、饮食(如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适度运动)来降低血液粘度。对于全血粘度降低的情况,通常需要补充铁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并对贫血性疾病进行治疗。

    5. 检查须知
    进行全血粘度(中切)检测时,采血方式不当可能引起粘度测量误差。根据ICSH的建议,压脉带加压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秒后开始采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抗凝剂应采用固体抗凝剂,以防止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如采用液体抗凝剂,应提高抗凝剂的浓度,以减少加入液体量,一般以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或二钠(EDTA-K或EDTA-Na2)抗凝,但因钾盐溶解度大,故以钾盐为好。采血后应立即进行测试,在室温下存放过长会引起测量结果偏高,最好于4小时内完成测试。如存于4℃冰箱可延长至12小时,血标本不宜在0℃以下存放,因为在冰冻条件下红细胞会发生破裂。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