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确理解癌症:揭开恶性肿瘤的真相

正确理解癌症:揭开恶性肿瘤的真相
发表人:绿色医疗倡导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提高公众对癌症的防治意识,正确理解恶性肿瘤变得尤为重要。恶性肿瘤,即癌症,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异常增生和分化形成的新生物。它们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后者通常被称为癌症或肉瘤,例如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些疾病没有被称为癌症,例如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也属于恶性肿瘤的范畴。

恶性肿瘤具有早期难以发现、生长速度快、生长不受限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破坏性大、手术切除后易于复发和转移等特点。因此,人们常常对癌症存在许多错误认识,甚至产生极度恐惧。然而,癌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理解癌症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癌症并不等同于绝症。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不同分期的肿瘤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疗效和预后各不相同。例如,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很高,早期胃癌和小肝癌的临床治愈率也明显高于晚期肿瘤。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癌症就是绝症,患者需要正确面对并采取科学正规的治疗方法。

其次,癌症复发并不意味着手术失败。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部分,通常需要辅以其他治疗方法。肿瘤复发的原因可能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案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不能将复发归咎于手术失败。

最后,家人有癌症并不意味着自己也一定会患癌症。癌症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只要注意综合预防,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就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腭恶性肿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皮肤问题,通常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出现。这种疾病与日光照射和遗传因素有关,并且可能是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之一。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为58.2岁,50岁以上的患者占81.9%。

    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头、面、躯干、手臂等处出现的广泛棕褐色或黑色高起的疣,皮损境界清楚,触之表面有油腻感。这些皮损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但在炎热的夏季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瘙痒感。值得注意的是,脂溢性角化病不会恶变。

    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不困难,主要依据其多发性、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及日晒处的特点。需要与扁平疣、寻常疣、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色素痣及黑素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为了美容或减轻心理压力,可以采用液氮冷冻、锐匙刮除术等方法。电烧术或激光治疗可能会留下疤痕,而使用5%氟尿嘧啶软膏治疗需要达到一定的刺激程度才有效,且可能会导致色素沉着。

    预防脂溢性角化病的多发性,患者应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如果患者的脂溢性角化症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并伴有自觉瘙痒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腺癌,并进行全面检查。

  • 腺瘤样息肉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通常为单个存在,很少出现多个并存的情况。然而,这种息肉具有潜在的恶变风险,且其大小与恶变的可能性成正比(大于1.0cm)。

    对于腺瘤样息肉患者,口服药物并非必要的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建议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2.息肉直径大于10mm;3.超声检查怀疑胆囊恶性肿瘤;4.息肉基底较宽;5.息肉合并胆囊结石;6.短期内息肉直径增长迅速;7.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8.年龄大于50岁。否则,可以定期进行B超检查(一般每3个月检查一次)。

    对于那些不适合长期观察或脂餐后B超检查显示胆囊收缩达1/3以上的患者,如果他们希望保留胆囊,可以考虑超声波聚焦治疗。术后,患者应在术后3月、6月、1年时各复查一次肝胆的B超,以后每年各复查一次B超。如果出现复发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切除胆囊。

  •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然肆虐的情况下,接种疫苗是实现群体免疫最安全、最高效、最经济的方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接种新冠疫苗。以下是对接种疫苗的禁忌症状和注意事项的详细梳理。

    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包括:对尘螨、食物(鸡蛋、花生、海鲜、芒果)、花粉、酒精、青霉素、头孢或者其他药物过敏的人群;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在非急性发作期可以接种;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药物控制稳定,血压低于160/100mmHg;糖尿病药物控制稳定,空腹血糖≤13.9mmol/L,无急性并发症;甲减患者服用稳定剂量左甲状腺素(优甲乐),甲功正常;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肝炎、肺结核、银屑病、白癜风、慢阻肺、强直性脊柱炎、抑郁症、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接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包括注射胰岛素)不作为疫苗接种的禁忌;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肾病综合征;肾移植后吃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可以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阴道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无发热,处于非治疗阶段;单纯腹泻,无发热,每日不超过三次;心脏病、支架、搭桥、安装起搏器,术后恢复正常;器官移植术后,恢复良好,体征平稳;脑梗塞治愈者,或有后遗症(且病情稳定、血压控制平稳)者;阑尾炎术后、人工流产术后,身体恢复良好,没有其他不适的话;骨折、外伤,无感染发热;备孕期、哺乳期可以接种,哺乳期可继续哺乳;月经期;侏儒症等情况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需要暂缓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腋下体温≥37.3℃);痛风发作、重感冒、心梗、脑梗等疾病急性发作期;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胃部不适等;荨麻疹发作期,有皮肤瘙痒症状;诺如病毒或其它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等情况需要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不能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包括: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对疫苗成分及辅料过敏者;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妊娠期妇女;患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等情况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在接种新冠疫苗时需要注意的情况包括:接种后发现怀孕不需要终止妊娠;备孕计划的女性不必延迟怀孕计划;新冠病毒疫苗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在6个月后可以接种1剂新冠病毒疫苗;在疫苗接种前无需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接种后不建议常规检测抗体作为免疫成功与否的依据;现阶段建议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新冠灭活疫苗需要接种2剂,未按免疫程序完成者,建议尽早补种;现阶段暂不推荐加强免疫等情况。

  • 胰腺肿瘤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和预后极差,但并非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胰腺癌。今天我们将探讨一种不同于胰腺癌的疾病——胰腺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括多种类型的肿瘤统称。这些肿瘤主要由液体成分构成,可以是黏液、浆液或其他成分,通常在影像报告中被称为“囊性”或“囊实性”。其中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四种主要类型。

    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率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5%,占胰腺囊性疾病的10%-20%。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有不同的好发年龄和性别特征。例如,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老年女性,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见于老年男性,而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年轻女性。

    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不同,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偏良性的肿瘤,其中一部分具有潜在的恶变风险。浆液性囊腺瘤基本上没有恶变倾向,属于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腺瘤则有10%左右的恶变风险;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约有17%~43%不等的恶变风险;实性假乳头状瘤本质上属于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约有12%左右的病人会表现出远处转移或切除术后复发等恶性表现。

    胰腺囊性肿瘤通常在进行体检或影像检查时被发现,很少有明显的症状。然而,如果肿瘤体积较大(一般认为>3cm),有临床症状,或者患者血液中的某些标志物升高,那么就可能提示这个肿瘤是恶性的或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需要及时治疗。

    诊断胰腺囊性肿瘤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腹部B超、增强CT、磁共振检查等。内镜超声检查也是一种有助于诊断和鉴别的方法。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囊性肿瘤的良恶性,通常需要进行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

    手术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的唯一方法。对于体积较小、无相关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的囊性肿瘤,一般认为其危害性较小,可以选择随访观察。观察期间若肿瘤增大或出现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或者影像学检查怀疑其性质发生变化,有恶变可能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良恶性质的判断来决定。

    大部分尚未发生恶变的胰腺囊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就意味着彻底治愈。即使对于已经发生恶变的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对生存的改善作用也远远好于胰腺癌,绝大多数病人是能够被治愈获得长期生存的。因此,胰腺囊性肿瘤并不能与胰腺癌画上等号,也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也能得到很好的预后,恢复正常的生活。

  •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及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虽然该疾病的恶性程度较低,远处转移的报道相对较少,但早期和精准的诊断对于及时进行根治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目的和降低复发风险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通过对近2万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病例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发现该疾病的诊断需要有经验丰富、敢于担当的病理医生。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医生是兼职的,诊断经验参差不齐。我们团队参与了其中35%的病例诊断,首诊恶性率达到了29.10%,高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误诊率仅为0.2%。这表明,专业的病理医生对于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病例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2022年将达到5000例。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继续提升诊断水平,服务于患者和临床,赢得更多的信赖和支持。

  •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中国也不例外。虽然现代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治愈率和有效率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普通大众在选择中医药治疗肿瘤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治疗效果。

    首先,许多人认为中医药只是辅助治疗手段。实际上,中医药与西医治疗手段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中医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发挥人体自身的抗癌功能,减轻手术和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控制肿瘤的增殖、复发和转移,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医药没有毒副作用。事实上,中药也可能有毒副作用,特别是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如蟾酥、斑蝥等。长期、大量使用某些中药还可能损伤肝肾功能。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时,必须注意保护肝肾功能,避免盲目使用可能有害的中药。

    第三,单纯依靠中医药治疗癌症并不能治愈所有类型的癌症。手术和放化疗仍然是消除肿瘤负荷的最有效方式。对于早期、孤立、较小、无转移的肿瘤,手术仍是唯一的治愈手段。小细胞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则对化疗非常敏感,且有可能通过化疗治愈。因此,必须根据肿瘤的类型、阶段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第四,偏方不能替代正规的中西医治疗手段。许多患者及家属盲目寻找偏方治癌症,放弃了正规的治疗手段,结果不仅耽误了治疗时机,还可能因不了解偏方的毒副作用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最后,中医药抗癌不仅仅是运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去治疗癌症。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个体进行治疗。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某些中药视为“抗癌药”,而忽略了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正确的中医药治疗需要专业的、有经验的中医师去针对个体进行治疗。

  •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骨转移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作为一种初筛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可能的骨转移病灶。然而,ECT并不能作为最终的诊断依据。以下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流程:

    首先,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肿瘤。如果已经有骨病灶,医生可能会进行穿刺活检或细胞学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恶性肿瘤骨转移。

    其次,医生会使用X线平片、MR扫描、CT或PE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证实骨破坏并诊断为恶性肿瘤骨转移。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旨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体免疫力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疾病。它破坏了人体大部分的免疫系统,使得患者无法抵抗病毒感染和某些癌症。根据细胞免疫缺陷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艾滋病通常被分为三期:潜伏期、临床期和艾滋病期。

    在潜伏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也可能出现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如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可以从6个月到5年,甚至长达10余年。

    临床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和体征,例如过敏反应迟缓、粘膜损害、皮肤病、持续时间超过5-6个月的淋巴结病、体重减轻、持续性腹泻、发热和疲乏无力等。这些症状和体征可能会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出现同时发生。

    典型的艾滋病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条件致病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条件致病性感染可能会影响肺部、中枢神经系统或胃肠道,导致呼吸困难、神经障碍、腹泻等症状。恶性肿瘤如Kopasi肉瘤、淋巴瘤、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也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

    要确诊艾滋病,需要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HIV是否存在。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HIV,应及时进行检测,并避免自我诊断。

  • 手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涉及到手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腱、肌肉、神经、骨及血管等所有组织。这些肿瘤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且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根据数据调查,良性软组织肿瘤和类肿瘤占总数的82%,手部良性骨肿瘤占13.8%,而手部恶性肿瘤则占4.2%。

    手部肿瘤的症状因肿瘤类型和位置而异。例如,腱鞘囊肿通常出现在手腕背侧,大小可能会变化,并可能引起腕部肌肉酸痛和疼痛不适。另一种常见的肿瘤是内生软骨瘤,多发生于手、足短管状骨,可能导致手指局部变粗,甚至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

    微创治疗法是治疗手部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大多数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通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然而,手部结构精细,手术时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肌腱。因此,尽量选择专科医师进行手术。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手部肿瘤,应该及早就医。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可能的并发症。记住,手部肿瘤虽然常见,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控制和治愈。

  • 有时候,人们会在小便时发现血尿的现象,尤其是当这种情况不伴随疼痛时,很多人可能会忽视。然而,这种无痛的血尿可能是膀胱癌的早期警告信号。即使血尿的出现不是很频繁,可能几个月才有一次,也不能掉以轻心。根据临床观察,约有10%~20%的血尿患者与恶性肿瘤有关。

    一位女性患者在一年前就出现了血尿的情况,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医生诊断为尿路感染,并给她开了一些清热消炎的药物。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最近几个月,血尿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并伴有下腹部疼痛。经过B超检查,发现已经是膀胱癌的晚期。

    如果患者在一年前就诊断出膀胱癌,那时应该是早期,治愈的机会很高。因此,对于无痛性血尿,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多属于上皮性肿瘤,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肿瘤。它们发生于管腔内的上皮,向腔内生长如菜花样。向管壁及周围生长为树根状。菜花样的肿瘤组织破裂时就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眼睛能看见红色尿液称为肉眼性血尿;眼睛见不到红色但显微镜见到较多红细胞的称为镜下血尿。两者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

    因此,面对无痛性血尿,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早期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疾病,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