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室管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这种肿瘤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男女比例约为1.9:1,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5-15岁的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且男女比例接近1:1,而幕上室管膜瘤则以男性多见。
室管膜瘤的症状和体征因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异。幕下室管膜瘤的患者通常表现为长期的恶心、呕吐和头痛,随后可能出现走路不稳、眩晕和言语障碍等症状。幕上室管膜瘤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嗜睡、厌食和复视等颅高压症状,以及癫痫发作。位于小脑脑桥角的室管膜瘤可能引起耳鸣、耳聋和后组脑神经症状。2岁以下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激惹、嗜睡、食欲不振、头围增大、前囟饱满、颈项硬、发育迟缓和体重不增等症状。
间变性室管膜瘤生长较快,患者病程较短,颅高压症状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走路不稳、记忆力减退、脑神经症状、眼球震颤、眩晕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约88%的患者有脑积水。
室管膜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和MRI检查。手术全切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案,术后可能需要放射治疗和化疗。对于未能行肿瘤全切除的患者,术后应行放射治疗。间变性室管膜瘤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措施,术后放疗是必需的,放疗宜早,剂量应较大,55-60Gy。化疗是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短期内控制肿瘤生长。
影响室管膜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复发的速度和年龄等。室管膜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仅为15%。手术切除程度、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室管膜下室管膜瘤术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见复发或脑脊液播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许多肿瘤患者对饮食非常关注,但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准确且全面的答案。一些人认为癌细胞需要营养生长,于是限制日常饮食,希望能“饿死”癌细胞。另一些人则听信中医理论,认为“发物”会加速肿瘤复发转移,避免食用寒凉燥热的食物。然而,这些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不少患者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总结了乳腺癌患者的饮食原则,以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首先,肿瘤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盐腌制食物。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盐分和硝酸盐,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其次,辛辣食物如煎炸食品、辣椒、花椒等也应少量或避免。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特别是在治疗期间。此外,肿瘤患者还应戒烟限酒。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包括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酒精的摄入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最后,肿瘤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这是最好的补品。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畏惧的疾病之一。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误解和成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癌症,本文将从15个方面深入浅出地科普癌症的多方面信息和最新进展。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癌症和肿瘤的区别。肿瘤是指任何异常细胞的生长和聚集,而癌症则是恶性肿瘤的统称。恶性肿瘤会不断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甚至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导致严重后果。血液癌症不是肿瘤,但也属于癌症的范畴。良性肿瘤则不会转移,手术切除后通常可以治愈。
那么,什么导致了癌症呢?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增加癌症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癌症在儿童中也可能发生,尤其是白血病。与成人癌症不同,儿童癌症的治愈率往往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癌症的突变基因较少,且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能够承受更高剂量的化疗和放疗。然而,儿童癌症的研究和药物开发仍然滞后,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癌症为何难以治愈?首先,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细胞是人体的一部分,难以区分并消灭。其次,癌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的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每个病人的癌症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突变模式,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后,癌细胞具有很强的进化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并抵抗药物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关于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导致癌症的争论,目前没有任何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证明转基因食物与癌症有直接关联。转基因的本质是给细胞加入新的功能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并不会改变食物的基本成分和营养价值。因此,转基因食物是否有害,主要取决于新引入的蛋白质是否对人体有害,而不是转基因本身。
“酸性体质”这个概念近年来广受关注,许多人认为酸性体质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然而,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人体有三套系统来维持血液的PH值在7.4的弱碱性范围内,酸性体质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这个平衡。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态才是预防癌症的最佳方法。
总之,癌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面对。只有通过深入的科普和广泛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癌症。
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通常不需要特殊干预,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手术治疗、TSH抑制治疗、放射性碘131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是必要的。以下是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的五种情况:
当结节引起明显的局部压迫症状时;
当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且内科治疗无效时;
当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时;
当结节出现进行性生长,且存在恶变倾向或高危因素时;
当患者因外观或心理压力过大而强烈要求手术时,可以作为相对适应证。
听神经瘤,也被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第八对颅神经鞘膜,多数情况下是前庭神经的肿瘤。这种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到10%,而在小脑脑桥肿瘤中则占80%到90%。听神经瘤主要影响30至60岁的成年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男女比例约为2:3。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每年2.28例/10万人。听神经瘤通常是单侧的,双侧发生的情况非常罕见。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增长0.25-0.4厘米,个别情况下可能在一年内增大2厘米。
听神经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听力下降(约67%的患者首发症状),耳鸣(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但仅6%左右的患者以此症状首诊),前庭功能异常(18%至22%的患者可能出现眩晕,行走不稳等症状),面神经受累(约10%的患者出现面神经运动障碍),三叉神经受累(患者可能出现同侧感觉异常或迟钝),头痛(前额和枕部头痛多见),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躯干和四肢的失调),以及后组颅神经麻痹(构音障碍,眩晕,眼球震颤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可能长到很大而不引起症状。这种肿瘤通常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在大脑半球外部,但有时会嵌入其中。脑膜瘤的血液供应丰富,接受多种来源的供血,包括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
从组织学特征来看,脑膜瘤可以分为五类:内皮细胞型、纤维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血管瘤型、化生型和恶性脑膜瘤。内皮细胞型的特点是含有砂粒型脑膜瘤,肿瘤内部钙化形成砂样体,X线平片可以显示肿瘤的钙化影像。
脑膜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的肿瘤可能引起癫痫、偏瘫和精神障碍;而位于颅底的肿瘤可能导致相应部位的颅神经和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通常是较晚出现的症状,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如果怀疑患有脑膜瘤,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以确认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肿瘤,但如果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手术可能会很困难。在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止血和避免伤及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至关重要。
恶性肠梗阻(MBO)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平均生存期为4-9个月。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个体化。手术治疗的变数很大,且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复发率较高。金属支架置入可扩张狭窄阻塞肠道,但对多部位肠道梗阻不适合,且支架移位、再阻塞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
本研究探讨了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配合必要的栓塞治疗MBO的临床疗效。该方法在肠梗阻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方面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较传统治疗有所进步,有效缓解了MBO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我们认为,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MBO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药物“首过效应”,局部药物浓度高,效果好;直肠上、下动脉灌注化疗配合栓塞可较好缓解乙状结肠癌、直肠癌及盆腔转移瘤所致肠梗阻;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经肠系膜动脉灌注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排气,利于缓解肠梗阻;本研究发现胃癌、卵巢癌盆腔转移、大网膜转移等致肠梗阻或肠瘘的MBO患者,往往有肠系膜上、下动脉参与供血,此类患者经肠系膜动脉灌注化疗或配合栓塞治疗疗效是显著的;区域性灌注化疗及栓塞从控制肿瘤及改变肠道的生理状态两方面改善肠梗阻的病理状态,较传统手术改道、松解粘连、内科保守治疗有其独到优势。
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肿瘤组间病例数欠均衡,区域性灌注化疗及栓塞对MBO的治疗价值尚需进一步细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痔疮和直肠癌都是肛门和直肠区域的常见疾病。虽然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却大相径庭。了解如何鉴别这两种疾病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痔疮是由于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引起的,通常伴随着肛门疼痛、出血和肿胀。另一方面,直肠癌是由恶性细胞在直肠内生长形成的肿瘤,可能导致便秘、腹泻、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痔疮主要是由于血管问题引起的,而直肠癌则是由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痔疮或直肠癌,应该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肛门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确定你的确切病情。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能会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药物治疗、手术或放疗等。
总之,痔疮和直肠癌虽然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家属询问能否将正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转到我们的科室来继续治疗。然而,是否可以转院取决于具体情况。有些疾病可以在我们科室得到有效治疗,而有些则需要转到其他科室。
最近,一位60多岁的患者家属联系了我。该患者半个多月前进行了胆囊手术,术后出现了脑梗和脑出血。由于发烧,医生为其做了胸部CT,发现双肺存在多发病变。家属将相关资料发送给我,询问是否考虑肿瘤,并能否转院治疗。
在查看了家属提供的资料后,我发现无论这些病变是否为肿瘤,都不适合手术切除。作为一名肺外科医生,我的主要工作是收治可以手术的肺结节或肺癌患者。对于不能手术的肺部病变,如果患者希望转院治疗,应该考虑转到呼吸科或肿瘤内科,而不是我们的肺外科。
近日,网友在某平台上提问:在洗头时无意间发现右额上有一个硬疙瘩,平时不疼且无任何感觉。经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右额顶骨外有大小约为3.3cm*3.5cm*0.6cm的骨瘤。面对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专家解释,颅骨骨瘤是一种生长在颅骨上的肿瘤,通常是良性的,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小。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向颅外发展,头皮上可以看到凸起,触摸为骨性物质;二是向颅内发展,压迫脑组织,需要通过特殊检查如头颅CT或头颅核磁才能发现。对于向颅外发展、没有症状且生长缓慢的骨瘤,建议定期观察,不必处理。只有在临床症状明显、生长迅速怀疑恶性变或影响美容时,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颅骨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颅骨X线平片、颅脑CT、颅骨CT三维成像和磁共振成像(MRI)等。病理学检查可以对肿瘤进行最终定性,是确诊颅骨骨瘤的依据。对于生长缓慢、没有症状的小骨瘤,观察是主要的处理方式;如果骨瘤生长迅速、怀疑恶性变或影响美容,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如果颅骨缺损较大,可能需要同时进行修补术;对于骨松质的骨瘤,需要全部切除以防复发。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这种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发病率超过20%。虽然其确切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但与雌孕激素有关,并且有遗传倾向。
根据肌瘤生长的位置,子宫肌瘤可以分为宫体肌瘤(占90%)和宫颈肌瘤(占10%)。此外,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子宫肌瘤还可以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如果一个患者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的肌瘤,那么就被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在生长过程中,子宫肌瘤可能会发生变性改变。良性变包括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和钙化等。然而,如果出现肉瘤样变,那么就需要警惕了。这种恶性变的发生率为0.4%-0.8%,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妇女,尤其是当肌瘤迅速增大或伴随不规则阴道出血时。
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增多、经期时间延长、阴道淋漓出血等),这可能导致贫血和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如果肌瘤较大,患者可能会触及腹部包块,并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排尿障碍、尿储留、肾盂积水、排便困难等)。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腰酸、下腹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不适表现。
诊断子宫肌瘤相对容易,通常只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妇科检查和妇科B超即可明确诊断。对于粘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检查也可以用来确定诊断。
治疗子宫肌瘤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和肌瘤的状况来确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