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的肿瘤,包括神经胶质、室管膜、脉络丛上皮和神经实质细胞。这种疾病通常在20至50岁的人群中出现,高峰期在30至40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85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胶质瘤类型:
1. 星形细胞瘤:这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它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恶性星形细胞瘤生长活跃,可能侵犯多个脑叶,甚至越过中线侵犯对侧。临床表现包括颅高压症状和局灶症状。
2. 胶质母细胞瘤:也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胶质瘤。它的发病率仅次于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为40至50岁,生长快,病程短。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3. 极性成胶质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年龄分布在3至35岁之间。这种肿瘤质地坚韧,边界不太清楚;生长缓慢,组织学形态比较良性。临床病程较长,病变好发于脑干、视神经与视交叉和基底节,引起相应的局灶症状。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
4. 髓母细胞瘤:这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可以沿蛛网膜下腔播散转移。它主要发生在小脑蚓部,10岁以前的儿童更易患上。临床表现包括颅压高症状、小脑症状、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全脑和脊髓轴放疗以及化疗。
5. 室管膜细胞瘤:由覆盖脑室的室管上皮长出,可能凸入脑室内或长入脑白质中。这种肿瘤见于各年龄段,但儿童的发病率较高,男女的发病率相等。临床上无特异症状。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6. 少支胶质细胞瘤:多见于中年成人,男女的发生率相等,常位于大脑半球的后半部。这种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时可见肿瘤钙化。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脊髓胶质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主要包括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两种类型。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常发生在颈髓和胸髓,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向上下膨胀性生长,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MRI检查可见肿瘤上下缘的脊髓空洞。星形细胞瘤则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髓内肿瘤,多发生于颈段或颈胸段脊髓,呈侵袭性生长,与正常脊髓边界不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疼痛和肌力下降是主要症状。
手术切除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室管膜瘤,应在高清显微镜下轻柔分离肿瘤,以上下端的脊髓空洞作为肿瘤上下边界的标志;而对于星形细胞瘤,多倾向于积极手术切除,且能做到全切或次全切。术中电生理技术监测是实现术中保护脊髓功能的重要手段。病变累及超过3个椎体节段时,手术切除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常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固定,必要时还需进行植骨融合,进一步稳定脊柱。
术前脊髓功能受损越小,术后恢复也相应较好。对于低级别的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显微手术全切肿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的损害。对于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手术全切难以实现且术后会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综合性治疗是更适合的选择。
十年前,我经历了一场开颅手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医生告诉我,我的脑袋里有一个长条血泡,统称为星星细胞瘤,但又不是真正的瘤。家人担心,于是又做了化验,结果显示是良性的。然而,十年过去了,我的头疼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工作强度大时,开颅的位置总是胀疼,虽然不是很剧烈,但却让我心情低落,压力倍增。
我曾经去过医院复查,但这两年因为备孕生孩子,没能按时复查。今年刚生完孩子,哺乳期的我更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问题。直到最近,头疼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我才开始担心起来。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图文问诊,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询问了我手术后的复查情况。得知我这两年没去复查后,医生建议我尽快去做一次磁共振检查,虽然哺乳期不能做CT,但磁共振是安全的。医生还提醒我,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脑部手术的患者来说。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医生安慰我说,很多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在刀口位置皮肤确实会有不适的感觉,这个一般问题不大。医生还解释说,因为手术的时候需要切开头皮,头皮上有一些末梢神经也会被切断,所以刀口局部头皮愈合后会有不适的感觉,比如有些人是胀痛,有些人是刺痛,有些人是感觉麻木。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不必过于担心。
医生的话让我稍微放心了一些,但我仍然有很多疑问。比如,我曾经碰到过头,但不是开颅那,开车底颠了一下碰到了车顶,会不会对我的头部造成影响?医生告诉我,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多少会磕碰的,一般不会有什么影响。至于我动手术那踏了一点,好像没做颅骨修复,医生说因为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手术,具体颅骨缺了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颅骨应该是没缺太多,否则的话医生一定会让你回去做颅骨修补手术的,因为颅骨缺损很多的话稍微一受伤就可能有致命危险,这么多年下来我都平安健康,也顺利生下了宝宝,说明没什么问题。
听完医生的解释,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我知道自己还需要去复查,但至少现在我不再那么焦虑和恐惧了。医生的话让我明白,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和鼓励,一起走出健康的阴影。
CNS肿瘤的分类主要基于肿瘤起源细胞和分化模式。其中,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最为常见,起源细胞通常是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其他来源包括脑膜、垂体、淋巴细胞或生殖细胞。神经元并不是CNS肿瘤的常见来源,仅占脑细胞的不到10%。
根据WHO分类,CNS肿瘤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神经及混合神经-胶质肿瘤、松果体肿瘤和胚胎性肿瘤等。每个类别下又有不同的亚型和分级,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在儿童中,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CNS肿瘤类型。这些肿瘤通常位于幕下和中线附近。相比之下,成人更容易发生远离中线的幕上肿瘤和较高级别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
CNS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分级。例如,GBM是一种WHO4级的肿瘤,具有细胞丰富、核多形性、分裂像、内皮细胞增殖和坏死等特点。间变星形细胞瘤(AA)是WHO3级的肿瘤,具有细胞成份增多、核不典型性和分裂像,但无坏死和微血管增殖。WHO2级的星形细胞瘤通常由相当一致的星形胶质细胞组成,细胞多形性和有丝分裂少见,无血管增生和坏死。
CNS肿瘤的预后和治疗也受到肿瘤的分子特征的影响。例如,伴有IDH突变的2-3级胶质瘤预后更好。同时,CNS肿瘤的异质性也给诊断带来了挑战,同一肿瘤可能有不同的病理级别,甚至在同一肿瘤中出现不同类型的组织学特征。因此,获得足够的病理标本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被诊断为脑肿瘤可能会令人感到恐惧和无助。以下是关于脑胶质瘤的基本信息和治疗选择的指南,旨在帮助您理解所有现有的信息,并使您有信心做出明智的决定。
脑胶质瘤是一种在大脑中生长的癌症,源自一种名为胶质细胞的特定脑细胞。这些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支持神经元的功能。由于胶质瘤会侵入并融合到大脑的正常结构中,因此治疗起来非常复杂。
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能会快速生长并失控,破坏大脑正常运作的能力。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肿瘤,意味着它在开始生长的大脑区域发展。虽然胶质瘤很少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但在中国每年仍有约9万人新诊断为胶质瘤。
目前还不清楚导致大多数脑肿瘤的原因,包括胶质瘤。然而,已知脑癌通常始于细胞的异常基因突变(癌变)。这种类型的突变会自行发生,不会在家庭中遗传(遗传性突变),但如果其他家庭成员患有胶质瘤,您患胶质瘤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胶质瘤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每类胶质瘤都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级别,表明其增长速度和严重程度。尽管每个胶质瘤都有各自的分子特征和行为,但将胶质瘤分类在很多方面是有帮助的。
胶质瘤常因其引起的症状而被发现,例如不寻常或频繁的头痛、惊厥发作、行走或平衡困难、性格或情绪变化等。在诊断胶质瘤之前,可能需要进行多种不同的检测、体检和外科手术。
大多数胶质瘤无法治愈,但通常可以治疗。现在,新的治疗方法使得胶质瘤的长期存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治疗通过三种疗法进行: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潜在新疗法的临床试验是胶质瘤患者可以考虑的另一种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胶质瘤可能会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的某个时候复发。因此,胶质瘤通常需要密切的随访和额外的治疗周期。
胶质瘤是一种需要规范化治疗的疾病,各国都有相应的治疗指南。然而,作为一名专门从事胶质瘤治疗的医生,必须根据指南为每位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个体化治疗案例。
这位39岁的男性患者在2009年因癫痫大发作而就诊,初次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星形细胞瘤。然而,复查MR显示肿瘤未完全切除,随后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间变星形细胞瘤,按照指南,患者需要接受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考虑到患者年轻,肿瘤直径小于4cm,且术前病变没有强化的迹象,医生建议患者观察或接受替莫唑胺化疗。患者选择了化疗方案,并在每3-6个月复查一次MR。然而,术后9个月,肿瘤复发,患者癫痫控制良好。27个月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繁,复查MR显示肿瘤复发并提示高级别转变。虽然医生建议再次手术,但患者不同意,错失了一个打击肿瘤的机会。最终,患者在2012年9月接受了第三次手术,最大安全切除肿瘤,并接受了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患者无进展生存3.5年,远高于间变星形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这证明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据了46%的比例。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脑胶质瘤的四大临床特点。
首先,星形细胞瘤在CT平扫中通常表现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后多数肿瘤周围会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脑组织水肿和占位征象。其次,室管膜瘤在CT平扫中常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内含小区域低密度囊变区和小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后扫描多数肿瘤呈均匀一致的增强。再者,少支胶质瘤在CT平扫中多表现为一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特征性变化为病灶内出现明显钙化,发生率达70%。最后,髓母细胞瘤在CT平扫中多显示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略高密度病灶,密度多较均匀,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增强,半数病例可见周围水肿所致的不增强低密度区。
了解这些临床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大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
大约80%的儿童脑干胶质瘤源自脑桥,剩余20%则起源于延髓、中脑或颈髓延髓交界处。脑桥肿瘤通常为弥漫性内生性脑干胶质瘤,恶性级别高,局部浸润性强,预后不佳。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或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然而,即使活检结果显示为WHO Ⅱ级肿瘤,患者的预后也没有明显改善。
脊髓脊柱肿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涉及脊髓、脊神经、硬脊膜、椎体及附件等部位。早期症状可能与其他骨科疾病相似,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因此,及时的全面检查至关重要。
常见的脊髓脊柱肿瘤包括椎管内肿瘤、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和脊柱肿瘤。每种类型的肿瘤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例如,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可能是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或脊膜瘤,而髓内肿瘤可能是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或脂肪瘤。
症状通常包括疼痛、麻木、软弱乏力感和瘫痪。疼痛可能固定在颈肩部、腰腿痛或躯干呈束带状疼痛。麻木感可能伴随蚁行感、烧灼针刺感或胸腹部束带感。软弱乏力感可能导致持物不稳、行走费力、大小便无力感甚至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瘫痪是肿瘤晚期的严重症状,可能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和高位截瘫。
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MRI扫描和ECT/PETCT等。这些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转移病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尤其对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可能需要综合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减轻神经压迫症状、预防病理性骨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基因时间的分享中,我们聚焦于cIMPACT-NOW的更新要点,探讨了自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以来的各项更新建议。这些更新涵盖了从NOS及NEC的使用说明到弥漫中线胶质瘤的诊断标准、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特征、IDH野生型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以及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物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详细解读了弥漫中线胶质瘤的诊断标准,包括弥漫性生长、中线位置、胶质瘤和H3 K27M突变四个特征。同时,对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我们强调了不需要检测1p19q共缺失状态即可诊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探讨了IDH野生型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包括EGFR基因扩增、7号染色体扩增和10号染色体缺失、TERT启动子的突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建议。
此外,我们还介绍了IDH野生/H3野生型弥漫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例如BRAFV600E、FGFR1变异、MYB/MYBL1重排等,并指出这类患者预后较好,肿瘤较为惰性,很少向高级别进展。
最后,我们讨论了若干与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物,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