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警惕!14种药物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警惕!14种药物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发表人:健康管理专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忽视药物对血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某些药物可能会使他们的血糖水平升高。以下是14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1. 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左甲状腺素钠和碘塞罗宁钠可以降低胰岛素水平,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后应该适当增加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过量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的情况下才会引起血糖升高。

2. 异烟肼:异烟肼是一种强效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然而,如果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可能会出现糖尿和高血糖,甚至导致不可逆的糖尿病。

3. 皮质激素:皮质激素是一类甾体类化合物,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隆、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它们可以通过促进脂肪生成和异生、减少糖原合成等方式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4. 利尿剂:利尿剂通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然而,某些利尿剂可能会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导致血糖升高或尿糖阳性,例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和氢氯噻嗪等。

5. 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抗HIV病毒治疗。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在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后,高血糖症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因此,需要定期检测基础血糖水平,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6. 沙丁胺醇:与其他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在静滴沙丁胺醇时可能会出现更高的血糖、游离脂肪酸、酮体和甘油三酯水平。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或终止治疗来改善。

7. 苯妥英钠:苯妥英钠可能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高血糖。

8. 氨茶碱:过量使用氨茶碱可能会使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律不齐、高血糖症、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9. 性激素:口服避孕药中含有炔诺酮和炔诺孕酮,后者具有强烈的升血糖作用,可能会损害糖耐量。

10. 抗精神病药: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氯丙嗪、奋乃静和三氟拉嗪等,可能会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包括诱发糖尿病、加重原有糖尿病和导致糖尿病酸中毒。

11. 抗肿瘤药:曲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等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引起高血糖。

12.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治疗可能会使体内的脂质构成发生有益的变化,但同时也可能引起关节痛、腕管综合征和血糖升高。

13. 非甾体抗炎药: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阿西美辛等,偶尔可能会引起高血糖。

14. 氟喹诺酮类:加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或致死性低血糖或高血糖、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糖昏迷、低血糖昏迷等不良反应。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2型糖尿病疾病介绍: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分型之一,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引(即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起血糖水平升高而导致。由于本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因此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喝水多、吃饭多、尿多和体重减轻。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本病目前无法治愈,患者需终身治疗。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和周围区域的不适感,通常由心肌缺血引起。这种疼痛可能会在进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等情况下加剧。心绞痛最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或绝经期以后的女性,特别是那些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吸烟者。

    典型的心绞痛具有以下特点:1.诱因:劳动、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和寒冷等;2.部位:胸骨后和心前区常见,可放射到其他部位;3.疼痛性质: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4.发生时间:多于活动中发作,少数会在活动后;5.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较短,仅2-10分钟;6.发作频率: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天内多次;7.缓解方式:发作时被迫停下或含化硝心绞痛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时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而仅表现为胸闷或轻度不适。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也可能不局限于心前区,可能会向两侧放射到肩臂和手,向后放射到后背,向上发射到颈、咽、下颌、面颊部和牙齿,甚至可以向下放射到上腹部,引起腹痛。

    如果怀疑自己有心绞痛,应立即休息,避免走动或过度活动,并保持镇静。可以尝试深呼吸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心绞痛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没有发作时进行检查。因此,如果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症状,仍应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诊。

  •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公众对其预防和治疗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想就心理因素在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总结起来,糖尿病患者常常会陷入以下几种心理误区:

    1. 对病情的忽视:由于糖尿病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很健康,于是不主动就医,完全漠视病情。然而,糖尿病被称为“隐形杀手”,并发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发展,严重影响健康。

    2. 恐慌和焦虑: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病情可以得到长期有效控制。然而,部分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不够全面,认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

    3. 悲观和失望: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接近退休年龄,辛苦了大半辈子,希望在退休后好好享受生活。然而,当被告知需要控制饮食并每天打针吃药时,原本美好的退休生活就蒙上了灰尘。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自拔。

    4. 怨天尤人:有些患者了解到糖尿病与遗传的关系后,抱怨父母把糖尿病遗传给自己;患糖尿病的父母在得知子女确诊糖尿病后,感到自责。然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参与,但这并不是决定因素。

    5. 讳疾忌医:有些患者得病后,讳疾忌医,对治疗心理抗拒,不配合医嘱。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时间久了可能发展成与医护人员或家属的情绪对立,甚至拒绝治疗。

    6. 虎头蛇尾: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非常认真,100%坚持治疗,每天监测血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误以为糖尿病得到治愈,逐渐放松饮食控制,甚至自行停药。过不了多久,血糖再次急剧上升,病情反复又从头治疗,殊不知多次出现病情反复会加剧病情恶化。

    7. 顾此失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好的药物固然重要,但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肯定是不行的。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整心理、戒烟戒酒,这些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任凭服用再好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8. 过犹不及:有的患者为了追求快速降糖,选择一些过激的干预措施,过度节食,过度运动,甚至过量过频服用降糖药物,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以上情况,建议你勤学习健康知识,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及时调整心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

  •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处于糖尿病的高风险群体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纪立农教授团队已经为你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他们基于2007-2008年对全国14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四万余名2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创建了一个专门的评分系统,并在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该评分系统也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用于普通人群评估糖尿病患病风险。

    请注意,这个评分系统只适用于无糖尿病病史的20-74岁普通人群的糖尿病风险筛查,并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进行风险评分之前,你需要测量以下三个指标:血压(mmHg)、腰围(cm)和身高(米)、体重(公斤)。然后,计算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

    现在,你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进行风险评分了。这个简单的测试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血压计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医疗机构。然而,人们常常质疑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与传统的水银柱血压计相比。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血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由收缩压和舒张压组成。国际上通常采用听诊法或有创法测量血压,并将听诊法作为参考标准,有创法作为金标准。电子血压计和水银柱血压计都是常见的测量工具,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人群有所不同。

    电子血压计分为半自动式和全自动式两种,根据袖带充气加压部位,分为上臂式、手腕式和指套式。其中,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的可靠性较高,推荐使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可能不够准确,不适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

    影响电子血压计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包括适用人群、血压自身变化、白大衣高血压、袖带尺寸和位置、测量范围、环境影响等。正确使用电子血压计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例如休息15分钟、安静舒适地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脱去上臂衣袖、气囊袋紧缚于上臂、上臂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等。

    总的来说,正确使用电子血压计可以获得准确的血压测量结果,并且相比于水银柱血压计,具有更多的优点。例如,可以避免相当一部分的白大衣效应引起的血压值偏高,能提高病人坚持服药和积极治疗的依从性,仪器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直观,绿色环保,杜绝汞污染等。

  • 在进行眼袋手术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首先,必须排除凝血异常、心功能不全、急性或中、重度感染等情况。
    •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需要在手术前用药控制到正常水平,否则可能需要取消手术。
    • 对于糖尿病患者,必须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患者应告知医生其眼部(包括泪道)疾病、异常及手术史,特别是有青光眼、高度近视、或近期近视矫正史者不宜进行手术。
    • 在手术前一周,患者应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如阿斯匹林、华法林等,及含活血化瘀成分的补品、中成药。
    • 如果患者在手术当日遇到经期或其他意外情况,应及时取消手术。

    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般来说,下眼睑淤青、肿胀不需要特别处理,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结膜充血,也无需特别处理。
    • 如果出现异常出血、肿胀、视物异常等情况,患者应立即联系手术医师,及时处理,可能需要手术探查。
    • 患者应避免用力揉按术区、骤然改变体位。
    • 术后应注意休息,减少用眼。
    • 可以按照医嘱使用眼药水缓解术后不适。

  • 在新的一年里,肥胖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两名年轻人因肥胖导致的并发症而不幸去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其中,一位名叫Sean Milliken的美国男子,体重高达600磅,年仅29岁便离开了人世。另一位则是中国吉林省的胖友小勇,37岁的他在春节前通过轻松筹平台发起求救,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减肥治疗。然而,遗憾的是,小勇最终也未能等到春节后的救治日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悲剧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肥胖不仅影响我们的外貌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肥胖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等,甚至可能缩短寿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肥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肥胖。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在与肥胖作斗争,不要等到出现并发症才后悔莫及。现在就开始行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肥胖的威胁,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 我怀孕时的血糖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高高在上。每次去医院,医生都会用担忧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你得好好控制血糖,否则后果自负。”我努力地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但血糖依然顽固地高着。生完孩子后,我本以为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然而空腹血糖依旧高得吓人,有时候六点多,有时候七点多。餐后也是一样,吃面食之类的东西,血糖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我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患上了糖尿病。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测血糖,看到那高高的数字,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偶尔还会出现头晕的情况,仿佛世界在我眼前旋转。我害怕极了,害怕自己会失去健康,害怕不能好好照顾孩子,害怕……

    我决定去医院检查一下。医生问我有没有查过糖化血红蛋白,我摇了摇头,心中充满了愧疚。医生建议我注意饮食,等出月子再进一步检查。可我等不及了,每天都在家自己监测血糖,结果依然不理想。空腹血糖已经七点多了,前两天还是六点多。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测量方法,是否有误差?

    我向医生求助,医生安慰我说:“你自己测的不一定准,可能是仪器问题,也可能是操作不当。”我松了一口气,但心中的疑虑依然存在。医生建议我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检查,确定是否真的患上了糖尿病。我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恐惧。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日子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是不是我平时的饮食太不规律?是不是我缺乏运动?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同时,我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信息,了解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我发现,很多人都有和我相似的经历,他们也曾经担心、害怕,但最终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了血糖。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共同战胜这个病魔。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与调理 常见症状 妊娠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口渴、多尿、视力模糊、疲劳、头晕等。易感人群主要是孕妇,尤其是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或年龄较大的孕妇。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或妇产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2. 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3. 定期监测血糖:使用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4. 药物治疗:如果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 5. 定期复查:出月子后,应定期复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确保血糖水平稳定。

  •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虽然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肺结核,但以下六类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首先,老年人是肺结核的高风险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结核菌并发病。特别是在60-69岁之间,肺结核的发病率达到高峰。

    其次,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容易感染肺结核。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由于肺部弹性差、支气管粘膜纤毛数量减少等原因,肺的净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结核菌更容易在肺泡中生长繁殖。

    第三,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据统计,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5倍。高糖环境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而糖尿病人常伴有维生素A缺乏,削弱了呼吸道的抵抗力;晚期病人由于消瘦、营养不良、抵抗能力降低,故易发生结核病。

    第四,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也需要警惕肺结核的风险。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会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削弱抗感染能力,使得结核菌感染的机会增加。

    第五,不接种卡介菌的人也更容易感染肺结核。接种卡介菌是预防结核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否则体内缺乏抵抗力。

    最后,家中有肺结核患者的人也需要注意。特别是痰菌阳性者,如果不注意隔离,易传染给同居室共饮食的亲人。

  • 在中国,五十年代的平均寿命约为57岁,而现在已提高到77岁。这一变化与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密切相关。上海和北京的医疗水平居全国前列,显示出经济水平对此的直接影响。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基因、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基因和生存环境,但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延长寿命。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生活方式建议,旨在帮助人们延缓衰老并提高健康水平:

    1. 远离烟酒: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平均寿命短10年。同时,适量饮酒对健康的益处并不存在。
    2. 健康饮食:建议采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并适当补充奶制品、鱼类和坚果等食物。
    3. 有氧运动: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血压控制。
    4.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愉悦心情:规律作息可以减少疾病,降低猝死风险;保持心情愉悦可以预防许多疾病,自然延缓衰老。每晚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而不足4小时的人寿命最短。
    5. 控制体重:肥胖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控制体重对于延缓衰老至关重要。
    6. 婚姻与性:已婚、夫妻恩爱者寿命长;而未婚、离婚独居者寿命相应要短。正常的有节制的性生活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健康长寿。
    7. 社交:社会交往广泛的人寿命长;而性情孤僻、不喜社交的人,寿命相应要短。
    8. 体检习惯:早发现并干预不致命的疾病可以避免它们发展成影响寿命的严重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

    总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延缓衰老并提高健康水平,从而延年益寿。

  •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我的小屋,照亮了我那张被病魔折磨得苍白的脸。糖尿病,这个词在我心中就像一把利刃,时刻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每当我想起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美食时,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那天,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联系到了医生**。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内分泌科医生,专门研究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我们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视频咨询,期间我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和疑虑。

    “医生,我听说糖尿病人不能吃太多甜食,但我也听说有些食物可以帮助补肾。请问,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我能不能吃这些食物?”我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自己的问题太过愚蠢。

    医生**温和地笑了笑,解释道:“糖尿病人可以适量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来补肾,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量。例如,乳清蛋白粉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感到一丝希望,心中充满了感激。然而,我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那我该怎么服用呢?”我再次询问,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指导。

    医生**耐心地回答:“每次服用一勺就可以了。记住,任何食物都不能过量,否则可能会对你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点了点头,心中默默地记下了医生的建议。随后,我又问道:“那我该买哪种乳清蛋白粉呢?”

    医生**推荐了斯维诗的产品,并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品牌的产品更适合糖尿病患者。他的专业知识和亲切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在结束咨询之前,我向医生**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他鼓励我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合理饮食,定期检查血糖,才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希望。虽然糖尿病仍然是我的挑战,但我知道,只要我坚持下去,遵循医生的建议,我就能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共同战胜疾病。糖尿病人饮食指南 常见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中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等。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帮助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如果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定期体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