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双手甲印可判断是否寒症,文章描述看手指甲印可以知道你的体质

双手甲印可判断是否寒症,文章描述看手指甲印可以知道你的体质
发表人:医疗数据守护者

中医认为,寒症是由于感受寒邪、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的证候。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寒症呢?以下介绍两种方法,通过身体冷热情况和双手甲印来判断。

一、身体冷热情况判断

中医强调女性的寒症,判断方法简单。观察四肢和身体末梢的温度,如果四肢温暖,表示人体内气血正常、旺盛。反之,身体里一定是寒冷的,会制造出瘀血块,需要不断生成冰块。

提示:中医诊断时,会首先怀疑体内可能产生了瘀血块,原因可能多种,但最主要的是心脏太弱,心阳不足。这时可以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利用炮附子的大热,使体内与双足的温度上升,利用白芍酸收之力,将所有静脉血液导流回身体内,炙甘草则辅助温和小肠与强心阳。

二、双手甲印判断

还可以通过双手甲印来印证。俗称月牙的半月形甲印在健康状态下应是红润饱满的,并且双手八个手指都应该有。手指头一段,上为甲,相当于骨,下为皮,里为血肉,就一个手指头五脏都会有显现。因为手为末梢,只要这地方都能气血充足旺盛,那就说明阳气足,血液循环好。甲印十分敏感,一晚不睡觉,第二天就可能褪去大半,或是只有大拇指还有了。

平常情况下,如果只有双手大拇指才有甲印,说明体内的寒已经很重了。如果大拇指的甲印都没了,那么小腹、后背、手脚就全都冰凉了,这就是所谓的大寒体质。此时要想再恢复阳气,再长出甲印,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大寒不会是单一的病,一般还会和湿连在一起,再然后就可能是肿瘤之类的大病了。

半月痕越少越寒,无半月痕为大寒型。这种人要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看,看是否容易疲劳,不易消化,如果面色苍白、手脚怕冷、心惊、嗜睡、容易感冒、反复感冒,就得考虑是否有痰湿停滞、气滞血瘀、痰湿结节,甚至有肿瘤的生成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连小指都有甲印的,这又太过了,属于热型。中医讲,不及与太过,都是病,所以也得注意。小指都有甲印,就要看是否面红上火、时时烦躁、经常便秘、总是吃不饱,如有这些类似脏腑亢奋的状况。

而当半月痕大于五分之一时,多为心肌肥大,易患心脑血管、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副伤寒疾病介绍:
副伤寒是一组由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本病总体上夏秋季比较多见,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即摄入被带菌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可引起爆发),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或通过苍蝇、蟑螂等传递致病菌而传播。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较为多样,如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还可伴有伤寒样症状(如玫瑰疹、相对脉缓、表情淡漠等)。病情严重时可能并发中毒性肝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一经确诊,应积极进行抗菌治疗、对症治疗等,患者预后情况大多良好[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乾隆皇帝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清晨的十件事保健法,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在现代社会,男性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如何保持健康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以下将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医疗保健等方面,对乾隆皇帝的清晨保健法进行解读和拓展。

    一、疾病预防篇

    1. 赖床:早上起床不宜过猛,应先在床上活动四肢和头部,避免血压突然变动引起头晕等症状。

    2. 喝水:清晨一杯水可以补充水分,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3. 掀开被子:起床后先将被子掀开透风,避免螨虫和细菌滋生。

    4. 排晨便:养成早起排泄的习惯,预防便秘和肠癌。

    二、生活习惯篇

    1. 清洁:早上起床后要洗脸、刷牙,保持口腔和面部卫生。

    2. 洗澡:早上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振精神。

    3. 按摩:早上按摩头部和面部,有助于延缓衰老,提神醒脑。

    4. 吃早餐:早餐是一天活力的来源,不吃早餐会影响健康。

    三、医疗保健篇

    1. 定期体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

    3. 心理健康: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4.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乾隆皇帝的清晨保健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医疗保健,才能健康长寿。

  • 伤风伤寒与风寒风热感冒:线上问诊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其中,伤风、伤寒以及风寒、风热感冒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这些疾病虽然普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问诊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就医方式。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疾病的区别和特点,并探讨如何通过线上问诊来有效地管理和治疗这些疾病。

    伤风、伤寒与风寒、风热感冒的区别

    伤风和伤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但它们有不同的症状和特点。伤风主要表现为喉咙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和轻微发热;而伤寒则通常伴随着高烧、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中医的分类方式,前者多见于秋冬季节,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后者则多见于春夏季节,症状主要是发热、咽喉肿痛、口渴、汗出等。

    线上问诊的优势

    对于这四种疾病,线上问诊有以下几个优势:

    1. 方便快捷:无需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咨询。
    2. 节省时间和成本:避免了交通和等待的时间和费用。
    3. 专业医生指导:可以获得经验丰富的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4. 隐私保护:线上问诊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隐私。

    如何通过线上问诊管理和治疗这些疾病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利用线上问诊来管理和治疗伤风、伤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1. 描述症状清晰:在与医生交流时,尽量详细地描述你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2. 遵循医嘱: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按时服药。
    3. 注意休息和饮食:多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4. 及时复诊: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及时与医生进行复诊。

    总之,线上问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就医方式。通过正确地使用线上问诊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治疗伤风、伤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常见疾病。

  • 副伤寒是一种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与伤寒相似,包括食欲不振、呕吐、高烧、表情淡漠等。由于副伤寒多由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引起,治愈后仍有复发的风险。以下将从疾病特点、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副伤寒的相关知识。

    一、副伤寒的特点

    1. 病原体:副伤寒主要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杆菌引起,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内。

    2. 传播途径:副伤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生水或接触患者排泄物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3. 易感人群:副伤寒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较差的山区或半山区。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更容易感染。

    二、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

    2. 注意食品卫生:加工、储存、烹饪食品时要保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3. 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防止蚊虫滋生。

    4. 注射疫苗:副伤寒疫苗可以预防感染,适用于高发地区的人群。

    三、副伤寒的治疗方法

    1. 抗菌药物治疗:副伤寒的治疗主要采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氨苄西林等。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吐、补液等。

    3.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四、副伤寒的预后

    副伤寒的治疗效果良好,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 甲型副伤寒,作为一种肠道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它是由副伤寒甲杆菌引起的急性病症,与伤寒相似,但症状相对较轻。然而,若不及时治疗,甲型副伤寒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患者感染甲型副伤寒后,常见症状包括高烧、腹痛、腹泻等。高烧持续时间较长,严重者体温可超过40℃,易引发抽搐和脱水。消化系统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部隐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神经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轻症患者出现反应迟钝、精神恍惚、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针对甲型副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症状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症状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预防甲型副伤寒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具体措施包括:

    1. 饮食卫生:食用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2. 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3. 饮用水卫生: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饮用生水。

    4. 避免接触患者:若身边有人患有甲型副伤寒,应尽量避免接触,以防传染。

    总之,甲型副伤寒虽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患者完全可以康复。

  • 冬季寒冷,女性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畏寒、痛经等症状。喝点热姜水,不仅能驱寒暖身,还能预防感冒、头痛等疾病,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热姜水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对于女性来说,经前和经期饮用热姜水,可以缓解痛经、暖宫;长期饮用,可以改善手脚冰凉、畏寒等症状。

    除了饮用热姜水,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1. 适量运动:冬季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3.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高。

    4.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

    5. 预防感冒:冬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暖、勤洗手、戴口罩等,预防感冒。

    热姜水虽然具有很多益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饮用。以下人群应谨慎饮用:

    1. 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

    2. 有皮肤过敏史的人群。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4. 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总之,冬季喝点热姜水,既能驱寒暖身,又能预防疾病,是女性冬季养生保健的不错选择。

  • 贫血,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在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对贫血的认识仅停留在面色苍白、乏力等方面,却不知道贫血还可能引起脾大的症状。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器官,正常情况下,脾脏体积较小,不易被触摸。但当出现贫血时,脾脏可能会出现肿大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大”。

    贫血引起脾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感染性脾肿大: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2. 血瘀脾肿大:如肝硬化、慢性心衰、心源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3. 增殖性脾肿大: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疾病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4. 脾脏恶性肿瘤:如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切氏病等。

    5. 其他原因: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为了预防贫血引起脾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饮食:多吃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绿叶蔬菜、豆制品等。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 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贫血症状,并进行及时治疗。

    4. 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贫血。

    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 伤寒和副伤寒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们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病因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伤寒的临床表现

    1. 初期:病程的第一周,伤寒患者通常表现为缓慢起病,最早的症状是发热,可伴有寒战。随后,体温逐渐上升,有时可达39℃~40℃,并伴有全身乏力、头痛、干咳、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右下腹可有轻微压痛,部分患者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脾。

    2. 中期:病程的第二至第三周,可能出现伤寒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玫瑰疹、相对缓脉、脾肿大等。

    3. 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和消化系统症状缓解。但此时,小肠病变仍处于溃疡阶段,可能会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 恢复期:病程为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相对较轻。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患者肠道病变较浅表,范围较广,可累及结肠。丙型副伤寒临床表现复杂,可能出现游走性化脓性病变,如肺部、骨骼、关节的局限性化脓性病变。

    三、治疗方法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2.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等。

    3. 预防并发症:对于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四、预防措施

    1. 做好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2. 避免饮用生水、食用未煮熟的肉类,以及在进食前清洗或去皮的水果。

    3. 建议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4. 病人是伤寒和副伤寒的直接传染源,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与其接触。

  • 小儿发烧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了解发烧的原因对于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儿发烧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感染性发烧:这是最常见的发烧原因,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肾盂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膜炎、肝脓肿、慢性扁桃体炎等。此外,一些新型的传染病也可能导致发烧。对于这类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并接受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以免延误病情。

    2. 非感染性发烧:这类发烧常见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幼年特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川崎病等。此外,药物热、肿瘤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及各种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出血吸收、甲状腺功能亢进、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等都可能导致小儿发烧。

    在处理小儿发烧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温适宜。

    2. 给孩子多饮水,保持身体水分。

    3. 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穿着轻薄衣物等。

    4. 如孩子反复发热或高烧不退,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病因对症用药。

    5. 加强孩子的日常护理,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6. 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百病寒中起’、‘十病九寒’,这句老话提醒我们,体寒是许多疾病的根源。长期处于体寒状态,人体抵抗力会下降,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本期文章将介绍两个中医师推荐的驱寒保暖、温补阳气的方法,帮助大家远离体寒的困扰。

      一、针灸疗法:驱寒保暖,温补阳气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驱寒保暖、温补阳气的作用。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火针、温针和艾灸。

      1. 火针疗法:将针体烧红后快速刺入穴位,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扶正阳气,疏通经络,适用于气虚阳虚、湿邪寒邪致病的体质。

      2. 温针疗法:将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放艾炷,点燃后让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比火针温和,适用于阴寒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

      3. 艾灸疗法:将中药艾叶制成的艾绒点燃后,在特定穴位进行温热熏灼,通过经络的传导来治病和保健,适合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和吃凉的食物容易腹泻的体寒人群。艾灸简单易学,在家也可以操作。

      二、拔罐疗法: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拔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缓解疼痛的效果。拔罐疗法分为火罐和抽气罐两种。

      1. 火罐:将酒精棉球点燃后放入罐内,迅速扣在皮肤上,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罐内空气膨胀,形成负压,吸附于皮肤表面。

      2. 抽气罐:利用抽气泵将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负压,吸附于皮肤表面。

      拔罐疗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和水疱。

      三、日常保养:预防体寒,健康生活

      除了针灸和拔罐,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养,预防体寒。

      1. 保暖:穿着适当的衣物,避免受凉。

      2. 饮食:多吃温性食物,如生姜、大枣、羊肉等。

      3. 运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 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驱寒保暖、温补阳气,预防体寒,保持健康。

  • 高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指腋下温度在39.1~41℃之间。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全身反应。高热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感染性疾病是高热最常见的原因。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高热。例如,流感、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等都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高热。例如,夏季发热、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抽搐和癫痫大发作等。

    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高热。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都是可能导致高热的恶性肿瘤。

    除了上述原因,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高热,例如变态反应、过敏、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和结缔组织病等。

    对于高热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