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围绕中药毒性展开,探讨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中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中所含有的某些成分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肝、肾、胃肠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其中中药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
那么,为什么中药会有毒性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药成分复杂:中草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毒性成分。
2. 炮制方法不当: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如果炮制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3. 使用剂量过大:中药的使用剂量过大也可能导致毒性反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中药,避免毒性反应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2.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进行,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3.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4. 重视中药炮制: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应选择经验丰富的炮制师进行炮制。
总之,中药既有其独特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合理使用中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在不断进步。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出现,让消费者对药品信息有了更便捷的查询方式。那么,如何查验药品的“身份证”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药品电子监管码是什么?
药品电子监管码是药品生产企业印(贴)在药品最小销售包装上的20位一维条形码,包含药品名称、生产企业、规格、生产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等基本信息,相当于药品的“电子身份证”。
二、查验药品电子监管码的途径
1. 发短信:消费者可以将药品电子监管码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号码“106695001111”,即可收到药品详细信息。
2. 拨打电话:消费者可以拨打“95001111”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药品电子监管码,即可查询药品信息。
3. 登录网站:消费者可以登录“www.drugadmin.com”网站,输入药品电子监管码,即可查询药品信息。
4. 手机软件:消费者可以下载“药品管家”手机软件,扫描药品上的电子监管码,即可查询药品信息。
三、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作用
1. 实时掌握药品的生产、流通及库存情况。
2. 及时发现并召回问题药品。
3. 有效打击假药劣药。
四、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普及
自2007年10月开展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至今,国家药监局已将全国1/3的药品品种、2/3的药品生产企业和所有药品批发企业纳入药品电子监管。预计到2015年年底前,全国所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疗单位和零售药店将被纳入药品电子监管,实现药品制剂全品种覆盖。
五、总结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普及,让消费者对药品信息有了更便捷的查询方式,也提高了药品监管的效率。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验药品电子监管码,确保用药安全。
近年来,医疗领域药品购销腐败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部分药品价格虚高,其中50%的药价竟然被用于“公关”费用。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过程中,需要过N道关卡,才能将药品从生产者手中流入患者手中。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当地73家医院,包括全部22家二级以上医院,均涉嫌药品购销腐败。一名医药代表透露,药品从生产到患者手中的过程,需要经过4个环节:通过招投标进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目录,进入地市级卫生管理部门的药品目录,医院采购该药品,科室医生在诊疗时使用该药品。每个环节都需要“公关”,才能顺利通过。
据医药代表供述,药品生产企业给经销商的“营销”费用一般是药品中标价的50%左右,其中15%左右用于“公关”当地卫生、药监等部门相关人员,30%左右给予二级代理及下线业务员,这些下线人员负责“公关”各家医院,给医院负责人及科室医生的“好处费”占其中25%左右。
药品价格构成比例中,成本价往往不到20%。药品定价由药厂说了算,而药厂为了使自己生产的药品能较好地销售,往往给商家在药品流通环节留下较高的利润空间,导致药价虚高。
医疗购销领域腐败滋生于药品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医生诊疗用药各个环节。一些医务人员为了追求利益,开大处方、拿回扣,将“回扣”视为“隐形福利”。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要解决医疗购销领域腐败、破解药价虚高问题,亟待完善顶层设计,规范药品价格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机制。
今天是个晴朗的午后,我刚刚结束了一次愉快的旅行。然而,旅途的欢愉突然被一个意外的小插曲打断了。我注意到,我随身携带的韦立德替诺福韦药丸在旅途中已经用完了,而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
我有些焦虑,因为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能否找到同样的药物。于是,我决定通过网络寻求帮助。我打开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医院,填写了问诊信息,很快就有一位医生与我取得了联系。
医生非常友好和耐心,他首先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然后告诉我,他们的医院药房确实有韦立德替诺福韦。他告诉我,在医院院外药房也能买到,并且还推荐了附近的大型连锁药店,如桂中大药房和老百姓大药房。
当我询问药物颜色变化的问题时,医生解释说,不同批次的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包装或药片颜色的差别,但这不会影响药效。他还告诉我,病房里的病人也在使用这种药物,让我放心。
在医生的详细解答和温馨关怀下,我心中的焦虑逐渐消散。我感谢医生为我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俄罗斯伪造药品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莫斯科AIPM的Rosen透露,去年调查了48家外国公司和5家国内公司,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公司至少存在一种产品是伪劣药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据3月在伦敦召开的关于独联体医药市场的Marcus Evans会议上的发言者称,俄罗斯伪造药品占市场的比例在12%至7%之间。俄罗斯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司Toporkov表示,去年查处了62种品牌178批的伪药,但未透露实际检查了多少种品牌和批次。知识产权联盟(CIPR)主席Nacasulmer表示,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30%以上遇到过伪药问题。尽管药价高昂,但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真药。
俄罗斯伪造药品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不足、禁止措施及罚款不当、缺乏政治意愿、仲裁不合理、卫生投资不足、国内外公司遏制伪药资源有限以及相关团体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都导致了这一现象。在独联体其他国家,伪造药品问题同样严重,甚至市场份额更大。但质量管理系统比俄罗斯更差,因此更难以准确估计。
哈萨克斯坦卫生部药物委员会主席Serik Sultanov表示,该国有多达17%的药物仍然逃避国家管理。他计划明年从国家预算中增拨基金,以建立新的质量管理实验室。
针对俄罗斯伪造药品问题,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药品造假行为。同时,提高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意识,加强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统计,我国现有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但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却不足60种,90%的儿童用药为成人药物减量版。这种现状让儿科医生和家长们担忧不已。
为何儿童用药如此稀缺?一方面,儿童药物研发成本较高,市场回报率较低,制药企业缺乏研发动力。另一方面,儿童用药需求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认知不足,也加剧了儿童用药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儿童药物研发投入,鼓励制药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物;二是完善儿童用药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儿童专用药物;三是加强儿童用药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对儿童用药的认知。
在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应严格按照儿童生理特点选择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正确使用儿童药物,避免因用药不当而给儿童带来伤害。
此外,医院和药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监管,确保儿童用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用药难题,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药环境。
儿童药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尤其在2至4岁年龄段,发生率仅次于家庭意外伤害。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缺乏判断力,容易误食药物或毒物。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药物中毒急救的知识,帮助家长在孩子遇到意外时能够及时处理。
首先,家长要加强对有毒、有害物品的保管,避免孩子接触。在给孩子用药时,要仔细观察,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如嗜睡、神经症状、多系统损害等,应立即警惕,并收集现场物品,如呕吐物、食物、器具等,以便医生诊断。
如果怀疑孩子药物中毒,首先要将孩子移离毒物污染场地,脱掉污染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毒物的皮肤。对于口服摄入的毒物,在6小时内应进行催吐。误服强酸者可先服用蛋清水稀释酸浓度,误服强碱者可先服用醋中和,然后服用蛋清、牛奶或植物油。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孩子病情仍无好转,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在医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洗胃、输液、药物治疗等。
为了预防儿童药物中毒,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避免孩子接触危险物品。同时,要妥善保管药物,将药物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此外,家长要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孩子遇到意外时能够及时处理。
总之,儿童药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事件,家长要引起重视。通过加强安全意识、学习急救知识,可以有效预防儿童药物中毒的发生,保障孩子的健康。
维生素作为人体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过量补充维生素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本文将探讨维生素的补充原则,以及过量补充可能带来的危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要通过食物摄入。此外,维生素并非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提供能量,但其生理需要量极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大量补充维生素。例如,张小姐因为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便开始大量服用维生素。结果,她出现了恶心、头痛、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是过量摄入维生素所致。
事实上,过量补充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以下危害:
1. 损害器官: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过量摄入后无法通过尿液排出,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器官损害。
2. 影响药物吸收:维生素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过量补充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影响治疗效果。
3. 干扰营养平衡:过量补充维生素可能导致其他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影响营养平衡。
4. 增加疾病风险:某些维生素过量摄入与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那么,如何正确补充维生素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饮食均衡:保证膳食多样化,摄入充足的维生素。
2. 根据需求补充:在营养师或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补充维生素。
3. 注意剂量:遵循说明书或医生建议,避免过量补充。
4. 注意储存:维生素易受光、热、氧等因素影响,储存时应注意避光、低温、干燥。
总之,维生素的补充应遵循科学原则,避免盲目过量,以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过度追求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近日,一名少女因减肥心切,一次性吞下25片减肥药,导致急性中毒,险些丧命。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减肥需谨慎,切不可盲目跟风。
案例中的少女,为了追求苗条身材,在一家商店领取了大量免费减肥药。在服用药物时,她不顾医生的建议,擅自将药量增加至25倍。结果,在服用药物两个小时后,她出现急性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在临床上,类似因减肥过度导致急性中毒的案例并不少见。许多减肥药含有大量的刺激性成分,如利尿剂、泻药等,长期或过量服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减肥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那么,如何科学减肥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总之,减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坚持,科学进行。切不可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儿童用药的普及,药物致聋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据《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药物中毒导致耳聋,其中1~4岁儿童占比最大。
孩子生病,打针吃药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经之路。然而,许多家长对疫苗/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致聋等问题的认识不足,往往将其视为不幸的“概率性事件”,难以预防。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生张宏征指出,药物致聋是可以避免的。通过进行简单的耳聋基因检测,可以筛查出宝宝是否携带有对耳毒性药物敏感的突变基因,从而有效预防药物致聋的发生。
耳聋基因检测是目前避免药物致聋最有效的手段。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90%聋儿的父母听力正常,60%致聋原因是基因缺陷;而每100个听力正常人群中,就有6人存在耳聋突变基因。
目前,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有四种:mtDNA、GJB2、PDS和GJB3。其中,mtDNA基因突变是导致药物致聋的罪魁祸首。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大多发生在宝宝学习说话之前,且多会导致双耳中重度或极重度耳聋。PDS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而GJB3基因突变则可导致显性或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
哪些人适合做耳聋基因检测呢?主要包括新生儿、孕前、孕早期夫妇、耳聋患者及有家族史者、耳毒性药物使用者、有家族用药致聋历史者等。
耳聋基因检测简单易行,只需常规的指尖采血即可进行。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耳聋基因检测的准确率不断提高,检测费用也逐渐降低,为家庭带来了福音。
张宏征主任特别提醒,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父母在生育二胎时年龄偏大,基因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因此,耳聋基因检测对于二胎家庭的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脏骤停诱因:
1、心肺疾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哮喘、气胸、心包填塞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心脏骤停。
2、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海拔、空气稀薄或氧气浓度低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脏骤停。
3、药物中毒:滥用药物或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如过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4、意外情况:触电、溺水、窒息等意外情况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5、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酸中毒等电解质失衡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6、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诱发心脏骤停。
7、心理因素:极度恐慌、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心理因素也可能诱发心脏骤停。
了解心脏骤停的诱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