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家发现人类才是黑死病祸首 鼠类含冤数百年

科学家发现人类才是黑死病祸首 鼠类含冤数百年
发表人:老年健康守护者

  黑死病,这场曾经在欧洲肆虐的瘟疫,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恐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黑死病的传播途径是鼠类携带的跳蚤。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可能并不准确。

  据39健康网报道,英国两位教授通过对欧洲数百年来瘟疫的文献记录研究,得出新结论:传播黑死病的真正罪魁祸首,并非鼠类,而是人类自己。这些流浪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感染了这种病毒,却在旅途中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1348年,黑死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这场猖獗了3个世纪的瘟疫,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社会历史学家苏·斯考特与退休动物学教授克里斯·邓肯通过对英国黑死病流行时期的教区记录、遗嘱和日记的文献分析,整理出一套“英国黑死病史”。他们认为,黑死病并非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淋巴腺鼠疫传播,而是另一种高传染性的致命病毒——出血瘟疫。

  邓肯和斯考特在对这些疾病文字资料的整理中发现,在英格兰坎布里亚郡1538教区记录中,一位名叫安德鲁·霍格森的外乡人死后不久,该郡立刻有许多人死于黑死病,而在接下来的22天后却又没有任何死亡记录。这表明,黑死病的潜伏期大约为27天,而这样长的潜伏期足以让流浪者在旅途中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此外,他们还发现,发病者的症状首先是昏迷,然后呕吐,最后是痛苦不已的全身肿胀,这更符合出血瘟疫的症状,而不是淋巴腺鼠疫。

  邓肯认为,鼠类是“无辜”的。他指出,当时欧洲还没有灰鼠存在,而当地的黑鼠并没有在乡间活动,同时对这种病毒也没有任何免疫力,不足以造成传播。另外他还指出,冬季时的低温让鼠背上的病毒根本无法生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鼠疫疾病介绍: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又称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属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主要传染源为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主要传播方式为“鼠-鼠蚤-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炎症等。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需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鼠疫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了解鼠疫的发生原因,对于我们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鼠疫的发生与鼠疫杆菌密切相关。鼠疫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荚膜和多种抗原成分,如F-I抗原、V/W抗原等。这些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其次,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媒介昆虫、直接接触和呼吸道飞沫。鼠蚤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携带病菌的鼠类或人类,将病菌传播给其他宿主。此外,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媒介昆虫、患者及其尸体等也可能导致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则是肺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

      了解鼠疫的发生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首先,要控制鼠疫的传播媒介,如灭鼠、灭蚤等。其次,要加强对鼠疫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最后,要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预防措施,治疗鼠疫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抗生素是治疗鼠疫的主要药物,如链霉素、四环素等。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了解鼠疫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我们预防和控制鼠疫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科学防控,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鼠疫,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古时候被称为‘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被誉为“瘟疫之王”。鼠疫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鼠—蚤—人”的途径传播,即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人类,导致人类感染鼠疫。肺鼠疫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鼠疫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腺鼠疫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化脓等;肺鼠疫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败血症型鼠疫则表现为高热、寒战、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症状。

    鼠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主要是通过涂片镜检和培养发现鼠疫杆菌;血清学检查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鼠疫杆菌的抗体水平。

    鼠疫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隔离治疗,患者需要被隔离在单独的病房中,防止病原体传播;二是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等;三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镇痛、吸氧等;四是预防接种,如冻干鼠疫活菌苗等。

    预防鼠疫的关键在于做好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老鼠、跳蚤等传播媒介;同时,要积极参与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

  • 我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生活在湖北武汉市。每天忙碌于家务和照顾孩子,直到那一天,我发现厨房里有老鼠的踪迹。起初我并不在意,直到我听说老鼠可能携带各种病毒,包括鼠疫病毒。我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开始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不想冒险去医院,所以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通过图文问诊,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担忧和发现老鼠的具体情况。医生很快回复了我,告诉我可以将肉煮沸消毒,并且一般来说,家鼠携带病毒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鼠疫病毒。即使老鼠吃了肉,也不必过于担心,只需将肉多煮一会儿就行了。

    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医生的建议让我明白了,面对健康问题,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也意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就医方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且积极利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来管理和维护我的健康。

    鼠疫病毒防控指南 常见症状 鼠疫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传播。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随后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皮肤出血点等严重症状。 推荐科室 感染科 调理要点 1.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其排泄物; 2. 在处理食物时,注意清洁和消毒; 3. 如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4.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指示; 5. 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

  •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传染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流行性出血热会传染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动物接触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啮齿动物,如老鼠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引起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出血、充血等。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呼吸道传播:鼠类动物的排泄物会随着空气在空中飘浮,人体吸入后可能会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二、消化道传播:鼠类动物的排泄物可能污染食物,人体摄入后也可能感染病毒。

    三、接触传播:被鼠类动物咬伤或伤口接触到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都可能导致感染。

    四、母婴传播: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母亲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

    五、虫媒传播:一些寄生在鼠类动物身上的螨虫也可能感染病毒,接触人体皮肤后可能导致疾病。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远离传染源,尽量不接触鼠类动物及其排泄物。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

    3. 饮食要卫生,避免食用被鼠类动物污染的食物。

    4. 如有伤口,要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5. 孕妇要注意孕期保健,减少感染风险。

    总之,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我是一名年轻的妈妈,在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仓鼠。不久前,我不小心被仓鼠咬伤了手指,当时出血不止,我赶紧进行了清洁处理并涂抹了碘伏。担心可能会感染,我立刻带着宝宝去附近的医院急诊。

    医生仔细询问了情况,经过检查后告诉我,由于仓鼠是家养的,一般不会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所以不需要注射疫苗。医生还询问了宝宝之前的疫苗接种情况,并根据化验结果给出了积极的治疗建议。

    经过医生的治疗,宝宝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我也感到放心了许多。在医生的耐心解答和细心治疗下,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非常好。

  • 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也可由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呼吸道感染引起。为了有效预防出血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防鼠灭鼠: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鼠类,因此,我们应采取防鼠灭鼠措施,如清理食物残渣、封堵鼠洞、设置捕鼠器等,减少鼠类进入我们的生活环境。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避免接触被鼠类污染的物品。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避免感染病毒。

    3.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4. 接种疫苗: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手段,适用于高风险人群。接种后,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5.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总之,预防出血热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 2010年10月,我国全国范围内(不含台港澳)共报告法定传染病509523例,死亡1254人。其中,甲类传染病报告鼠疫1例,霍乱9例,无死亡。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83701例,死亡1222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淋病发病数居前五,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丙类传染病发病225812例,死亡32人,其中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数居前三。

  • 鼠疫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历史上曾多次造成大规模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了解鼠疫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鼠疫变得尤为重要。

    要预防鼠疫,首先要了解鼠疫的传染源。鼠疫的传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体传播

    鼠疫的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主要通过跳蚤传播。当跳蚤叮咬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的啮齿类动物后,病原体会在跳蚤体内大量繁殖,并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2. 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等方式进行。其中,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3. 鼠间鼠疫

    鼠间鼠疫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鼠疫耶尔森菌在啮齿类动物之间传播,如鼠、兔、狐狸等。当啮齿类动物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病原体会通过跳蚤传播给其他啮齿类动物,从而形成鼠间鼠疫。

    为了有效管理鼠疫传染源,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鼠疫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2. 灭鼠、灭蚤

    定期开展灭鼠、灭蚤工作,降低鼠疫耶尔森菌的传播风险。

    3. 加强个人防护

    在疫区或可能接触鼠疫耶尔森菌的环境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感染。

    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鼠疫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总之,了解鼠疫传染源,加强鼠疫防控,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 鼠疫,这种听起来令人恐惧的疾病,其实是由一种名为耶尔森菌的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主要通过跳蚤传播,而跳蚤则寄生于啮齿动物身上。鼠疫不仅对啮齿动物构成威胁,更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鼠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腺鼠疫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主要症状为淋巴结肿大、疼痛。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则更为严重,败血性鼠疫会导致败血症,肺鼠疫则会导致肺炎,两者都可能导致死亡。

    尽管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幸运的是,目前已有多种有效药物可以治疗鼠疫。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在早期使用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为了预防鼠疫,我们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灭鼠、灭蚊、保持环境卫生等。此外,对于鼠疫疫区的人员,应及时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鼠疫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就能有效地控制这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 鼠疫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严重毒血等症状。

    鼠疫肺炎的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如鼠、旱獭等传播,鼠蚤作为传播媒介。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战、剧烈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心跳加速、呼吸衰竭等败血症表现。

    鼠疫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接触史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治疗上,应尽早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并进行严密隔离治疗。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此外,灭鼠、灭蚤活动以及疫苗接种也是预防鼠疫肺炎的重要措施。

    在鼠疫肺炎的治疗过程中,除了抗菌药物,以下措施也至关重要:

    1. 严密隔离:确诊或疑似患者应尽快进行严密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2. 营养支持:患者应加强营养摄入,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鱼、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3. 水分补充:患者应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毒素排泄。

    4. 休息: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心理支持:鼠疫肺炎患者心理压力大,医护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鼠疫肺炎的预防措施包括:

    1. 灭鼠、灭蚤:定期进行灭鼠、灭蚤活动,减少鼠蚤的传播。

    2. 避免接触鼠疫患者:尽量避免接触鼠疫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3. 疫苗接种:接种鼠疫疫苗,提高免疫力。

    4. 加强个人防护:在鼠疫疫区,应穿戴专业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5. 健康教育:普及鼠疫肺炎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