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陇德院士在“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王陇德院士在“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发表人:曹琦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一大杀手。王陇德院士在2012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对我国脑卒中的现状、防控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院士指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王院士提出了以下防控策略:

1. 加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建立健全脑卒中防治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和规范。

3. 推广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 加强多学科合作,形成防治合力。

5. 加强脑卒中防治的科学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 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风病疾病介绍: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导致的急性脑损伤,并引起损伤或坏死脑组织所支配的躯体功能异常表现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因素、原发疾病因素等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面瘫偏盲、麻木、意识障碍等。临床上有药物和手术疗法,及早治疗非常关键。预后情况总体而言不容乐观,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卒中面积的增大,继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后部分轻症患者可治愈且无后遗症。重症患者不能完全治愈,且可能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完全康复有一定的难度。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疗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其次,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压。

    接下来,我们谈谈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呢?首先,要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其次,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此外,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糖。

    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还有一些常见的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这些疾病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有硝苯地平、洛汀新等;对于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在用药过程中,患者要遵医嘱,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医院和科室。医院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场所,科室则是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分类的。例如,心血管内科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科主要治疗内分泌疾病等。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作为心血管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其心血管问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2019年,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赵冬教授指出中国心血管问题存在八大特征。

    首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负担大幅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显著上升。其次,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老龄化导致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也在增加。此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以下是针对中国心血管病问题的八大特点的详细解析: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负担大幅增加:ASCVD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比例在过去几十年有所下降,但地区差异明显。

    3. 老龄化导致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是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

    4. 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轻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在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5.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需要加强院前急救和心肺复苏。

    6. 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指标的改善与指南推荐差距较大,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7. 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未诊断、未治疗、未控制住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需要加强筛查和治疗。

    8. 心血管病防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中国心血管病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   ‘血压管理,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强调了从小开始关注血压的重要性。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有900万人因高血压相关疾病死亡。

      血压管理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儿童和青少年也应关注自己的血压。儿童高血压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但很多孩子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

      儿童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家长应定期为孩子测量血压,并关注孩子的饮食、运动和睡眠习惯,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血压偏高的儿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改善饮食习惯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ARBs、钙通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血压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可能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血压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长、医生和孩子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远离高血压的困扰,拥有健康的生活。

  • 脑卒中,也称为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了解脑卒中的预防方法、危害以及饮食调理对于降低发病风险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会导致大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危害包括:

    • 肢体瘫痪:中风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如偏瘫、截瘫等。
    • 言语障碍:中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言语不清、失语等症状。
    • 认知功能障碍:中风后,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
    •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中风可能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进食、穿衣、洗漱等。

    二、脑卒中的预防方法

    1.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3.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需积极控制。

    4. 戒烟限酒:吸烟、酗酒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应尽量避免。

    5. 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因素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三、脑卒中的饮食调理

    1.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大白菜、橙子、柠檬等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心脑血管。

    2.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燕麦、糙米、芹菜、梨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降低动脉硬化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3. 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为人体提供钾、镁、叶酸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浓度,减少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四、脑卒中的治疗

    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手术治疗适用于脑出血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康复治疗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了解脑卒中的危害、预防方法、饮食调理以及治疗措施,对于降低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与线上问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问诊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医疗信息和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类型,并探讨线上问诊在这些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
    • 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长期不加控制会损害心脏、肾脏等器官。
    •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 心律失常:心脏节律异常,如房颤、室颤等。

    线上问诊的优势

    1. 节省时间:无需排队等候,随时随地咨询医生。
    2. 隐私保护:避免了面对面就诊时的尴尬和不适。
    3. 专业指导:通过线上平台,患者可以得到专业的医学建议。

    总结

    线上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同时也需要谨慎对待,确保其作为辅助手段而非替代传统医疗方式。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这种疾病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当遇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首先应保持冷静,让患者平躺,并安慰患者保持镇静。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在患者躺下前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防止误吸。

    在等待120急救车到达之前,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体温、心率、血压等。不要轻易移动或搬动患者,尽量保持患者在原地不动。同时,清理患者周围的尖锐物体,防止患者在癫痫发作时受到伤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当脑部血管发生阻塞时,可能会导致头痛、肢体麻木、异常、行走困难、耳鸣、复视、眩晕、口眼歪斜、口齿不清、失语、行动迟缓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单侧瘫痪,多由脑水肿引起,并伴有出血、感染和心力衰竭。梗死复发率高达50%至6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吸氧,保持安静。

    2. 发病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3. 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或两者兼有。

    4.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

    5. 血管扩张剂治疗,如奥扎格雷等。

    6. 营养脑细胞疗法,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

    7. 中医治疗,活血类药物改善脑供血。

    8. 中医康复理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日常保养非常重要。首先,鼓励患者多运动,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预防卒中后抑郁。其次,在饮食上给予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少吃盐、辛辣或刺激性食物。最后,进行康复专业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肢体活动。

  • 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的气候对人体产生诸多影响,其中之一便是血压的升高。冬季严寒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一个需要特别警惕的季节。

    日本大学医学系综合门诊中心循环内科久代登志男所长指出,冬季血压容易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冷空气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 冬季运动量减少,体重增加,血压升高。

    3. 年底聚会、聚餐增多,饮酒量增加,血压升高。

    4. 高血压容易促进动脉硬化,血管变硬后血压进一步上升。

    那么,冬季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预防血压升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注意保暖,避免温差过大。

    2.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3. 限制饮酒,避免暴饮暴食。

    4. 控制食盐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5. 定期测量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医嘱按时服药。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当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于5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并正式发布了由脑防委专家编订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等9本手册在内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为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国家脑防委自2009年起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并致力于制定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诊疗指导规范。2013年,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2年编写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对外公布,为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发布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包括9个指导规范,涵盖了脑卒中不同病种、诊疗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指导。

    以下为9本指导规范的具体内容:

    1.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3.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4. 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

    5.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6.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7.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8. 中国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导规范

    9. 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

    这9本指导规范的发布,将为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 2024年9月5日,08:07:21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王先生(化名)在家中突然感到一阵头晕,随后失去了知觉。他的家人立即将他送往了当地的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诊断出王先生患有脑卒中,并且情况相当严重。经过紧急治疗,王先生的生命得以挽救,但他却失去了部分肢体的控制力,特别是左侧下肢。为了恢复功能,王先生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在康复的过程中,王先生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当地的医疗资源有限,他无法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直到有一天,他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视频连线,王先生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康复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生不仅详细地解释了王先生的病情,还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康复方案。这些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王先生的康复进程逐渐加快。他的左侧下肢的功能也在逐步恢复。最重要的是,王先生感受到了医生的关心和支持,这让他在康复的道路上不再孤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先生的康复效果越来越明显。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行走,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王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就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的医疗服务,避免了传统就医方式中的许多不便。同时,医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服务更多的患者。总的来说,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是未来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

  •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血压的波动常常让患者感到困扰。事实上,血压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与人体的生物钟和昼夜节律性密切相关。

    在一天之中,人体的血压会随着时间、生理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例如,在兴奋、恐惧和运动时血压会升高,而在睡眠时血压则会降低。此外,环境温度、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影响血压的波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医学界根据血压昼夜波动不同,将血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杓型血压:白天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觉醒前后血压迅速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至深夜最低。

    2. 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无明显下降,即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

    3. 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比白天还要高5%。

    4. 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明显降低,比白天下降超过20%。

    血压波动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甚至比白天高,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血压波动,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在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以减少晨峰高血压的发生。对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在晚餐后服用降压药,以控制夜间血压升高。对于深杓型或超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早上服用降压药,避免夜间血压过度降低。

    总之,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并定期监测血压,以控制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