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给孩子多点自主权

给孩子多点自主权
发表人:徐小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些家长仍然采用严厉的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小明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家长。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小明因为不听话而到处乱跑,父母哄劝无效后,最终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小明手臂上留下了两个青印。然而,这个小小的印子却引来了儿童保护局的调查,甚至被误认为虐待儿童。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亲子课程,小明的父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并开始反思和改变。

事实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建议: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

2. 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采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避免使用打骂、体罚等负面手段。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4.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5. 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应该不断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

总之,给孩子多点自主权,尊重孩子的个性,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虐待儿童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儿童健康的一大杀手。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崔民彦透露,每年约有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其中近半数发生在家中。这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儿童安全,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安全,刻不容缓。

    那么,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崔民彦指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家具边角锋利、窗户未安装防护栏等;二是监护不得力,如家长疏于看管、儿童独自玩耍等;三是儿童自身对危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足,特别是10到12岁以下的儿童。

    针对这些问题,崔民彦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1. 重视家庭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安装防护栏、锁好易拉门、收起小物件等。

    2. 加强对儿童的监护,避免孩子独自玩耍,尤其是在危险的环境中。

    3.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助孩子。

    此外,崔民彦还强调,借鉴发达国家在儿童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是提高我国儿童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关注儿童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众多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以期为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性格形成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依赖等不良性格;而严格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可能使孩子形成胆怯、压抑、自卑等性格。

    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溺爱型和严厉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而严格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可能使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

    二、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 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依赖等不良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

    2. 严厉型教养方式

    严厉型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胆怯、压抑、自卑等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3. 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负责任的性格,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家庭教养方式

    1.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

    2. 注重沟通与引导

    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保持耐心与爱心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爱心,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总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   在儿科门诊,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叛逆的孩子,他们不听话、不配合、甚至故意捣乱。家长们对此感到头疼不已,不禁要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么叛逆呢?

      事实上,孩子叛逆并非无因之由。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叛逆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而是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除了心理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叛逆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还有一些家长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窒息,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那么,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2. 改变教育方式,从命令式转变为引导式。

      3.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想法。

      4.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5. 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因材施教。

      除了以上建议,以下是一些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

      1. 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成长。

      2. 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 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决策。

      4. 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5.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总之,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离开父母独立面对世界的起点。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家庭早期教育是不够的,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孩子入园后,教师将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引导者。然而,许多孩子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在幼儿园的经历,觉得没有必要。因此,培养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习惯尤为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回家路上的时间,引导他们讲述幼儿园的“新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习惯,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个性化的指导。

    培养孩子的交流习惯并不困难。家长可以利用晚餐时间与孩子谈论学校的情况。内容可以包括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他们在学校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的事情。只要家长认真倾听,孩子很乐意与他们分享各种事情。

    在孩子需要指导时,家长可以适时给予建议。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指导,并愿意尝试用家长的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在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时,家长的帮助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心理创伤,避免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念或反社会倾向。

    为了避免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家长应该注重预防工作。通过持续的沟通交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是他们接触集体生活、学习社交规则的重要阶段。然而,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受到老师的惩罚,这往往会让家长感到焦虑和困惑。那么,面对孩子在幼儿园受罚的情况,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学会改正。

    其次,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家长应该尊重老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方式,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受罚的原因,并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惩罚。教育孩子要诚实、勇敢,勇于承认错误,并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学会改正。

    2. 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惩罚的必要性。

    3. 鼓励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 婴儿摇晃症候群,又称婴儿摇晃伤或婴儿虐待综合症,是一种由于外力剧烈摇晃婴儿头部或身体,导致脑部受损的严重疾病。在长沙春季,由于天气温暖,家长和看护者可能会更加频繁地携带婴儿外出,增加了摇晃症候群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以帮助家长和看护者更好地保护婴儿的安全。
    预防措施:
    1. 提高家长和看护者的意识,教育他们了解摇晃症候群的危害。
    2. 建议家长和看护者避免用力摇晃婴儿,尤其是在婴儿哭闹时。
    3. 提供适当的安抚方法,如抱在怀里轻轻摇晃、轻拍背部等。
    4. 为婴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将婴儿置于可能被摇晃的地方。
    5. 在长沙春季,尽量避免在户外长时间摇晃婴儿,以减少因天气温暖导致的疲劳和冲动。
    治疗策略:
    1. 一旦怀疑婴儿患有摇晃症候群,应立即就医。
    2. 医疗人员会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
    3.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4. 家长和看护者需要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为婴儿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 婴儿摇晃症候群,也称为婴儿虐待综合症,是一种由于外力导致婴儿头部或身体受到剧烈摇晃而引起的严重疾病。在呼和浩特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家长和照顾者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

    一、疾病介绍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主要症状包括意识丧失、呕吐、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导致脑部损伤、瘫痪甚至死亡。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婴儿头部受到剧烈摇晃后,由于婴儿头部比重较大,脑部血管和神经容易受到损伤。

    二、家庭预防策略
    1. 提高家长及照顾者的意识:家长和照顾者需要了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症状和预防措施,避免因无知而导致意外发生。
    2. 加强亲子互动:与婴儿进行适当的亲子互动,如抚摸、摇晃,但要避免剧烈摇晃。
    3. 使用婴儿推车、婴儿床等安全用品:在推婴儿外出或睡觉时,使用安全用品,确保婴儿的安全。
    4. 注意家庭教育:家长和照顾者要教育子女,避免对婴儿进行剧烈摇晃。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必要,及时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治疗策略
    一旦怀疑婴儿患有摇晃症候群,应立即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治疗措施包括:
    1. 急性期治疗:包括补液、抗感染、抗惊厥等。
    2. 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
    3. 长期随访:监测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呼和浩特冬季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家长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婴儿受凉。
    2. 注意婴儿保暖:给婴儿穿上保暖的衣物,避免因寒冷而导致的意外。
    3. 避免剧烈摇晃:在呼和浩特冬季,家长和照顾者应避免对婴儿进行剧烈摇晃,确保婴儿的安全。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性的表现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头疼。他们精力旺盛,似乎总是与父母唱反调,越是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要去做。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国外妈妈是如何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的。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家里又蹦又跳,一会儿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又爬上床,房间里一片狼藉,他们自己也累得大汗淋漓,满脸通红。还有些孩子看电视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让家里的人无法交谈、学习和休息。如果有人提醒他们,他们就会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还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还有一些孩子喜欢“人来疯”,客人来了,他们就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扔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根据国外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可以采取把他们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们脱离让他们兴奋的环境,冷静地审视自己,强制他们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喜欢在客人面前扔东西,可以在屋里门上挂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能满足孩子表现欲,又能让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调整电视音量,不要大声斥责,可以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调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子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们会学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会减弱了。通过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让孩子远离任性。

  •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缺乏自律、冲动、调皮捣蛋等特点,给家长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如何防止孩子成为“熊孩子”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自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1. 制定合理的规则: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基本的家庭规则,如按时作息、饭前便后洗手等,并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 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玩具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律意识。

      3. 增强责任感: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照顾弟弟妹妹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从而培养自律意识。

      二、加强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预防孩子成为“熊孩子”的关键。家长要注重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关爱。

      1. 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2. 积极引导: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支持:家长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1. 父母关系和谐: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亲子互动: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

      3. 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

      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1.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

      2. 积极寻求帮助: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3.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勇敢面对。

      总之,预防孩子成为“熊孩子”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带着满心的疑惑和焦虑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心理咨询室。

    “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

    我坐下,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向医生描述我儿子的种种行为异常。

    他喜欢穿两件衣服,大夏天还要穿毛衣;他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任何改变;他做事磨蹭,总是慢吞吞的;他在幼儿园里不合群,总是独自一人;他敏感多疑,容易受伤;他甚至说过要离家出走。

    医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然后耐心地为我分析。

    “关于穿衣服,5岁的小朋友没有冷热的概念,所以有一种说法叫'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说的就是这个年龄段。”

    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他自己也会觉得很热。两件衣服,但就是要穿两件衣服。这和我们觉得冷和热是不一样的。”

    医生接着说:“孩子有说过为什么穿两件衣服吗?”

    我摇了摇头:“没有,他只是坚持要穿。”

    医生说:“另外如果他在各方面尤其是上课方面与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也不听从老师的教导和父母的教育。长此以往也不利于他后面的学习与生活。”

    我听了医生的话,心里更加不安。

    “那孩子有说过为什么不听吗?”医生问。

    “比如说听不明白,或者说不喜欢老师。”医生接着说。

    我沉默了,心里五味杂陈。

    医生见状,安慰我说:“根据你的描述,孩子现在心理上是处在正常发展阶段。”

    我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感到一丝无奈。

    “新手爸妈都有育儿焦虑,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总想纠正,或者是助苗,这样反而会形成自己眼中的不适应。”

    医生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大热天吵着要穿两件衣服,要穿毛衣,还正常吗?”我问道。

    “关于穿衣服,直接告诉孩子毛衣是冬天的,只能下雪了穿。”医生建议。

    我试了几次,但孩子依然坚持要穿。

    医生说:“要温柔的坚持拒绝,不要严肃拒绝。”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终于孩子开始接受穿一件衣服的事实。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还尝试了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穿衣服、引导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等。

    虽然过程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好。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