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母乳性黄疸,这一现象在新生儿中并不罕见。它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也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通常情况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这种黄疸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肝脏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新生儿摄入母乳较少,排便量不足时,胆红素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从而出现黄疸。母乳中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这些酶类可以促使肠道中的胆红素重新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进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加重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在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症状会在4-12周内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颜色变浅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极少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还可能并发胆红素脑病,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针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通常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总胆红素浓度小于每升15毫克时,通常无需停喂母乳。如果总胆红素浓度大于每升15毫克,可以暂停母乳喂养三天,改为人工喂养,暂时使用配方奶粉。当总胆红素浓度大于每升20毫克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疗,即通过使用光疗箱、光疗灯、LED灯和光疗毯等设备照射皮肤,使皮肤黄疸消退。
在继续母乳喂养期间,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一旦出现特殊异常,应及时就医咨询。此外,还需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引起感染。母亲可以多与新生儿接触,增加其安全感,有助于减轻其不适。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