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皮肤颌口虫病是由颌口线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侵犯人类皮肤和皮下组织。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引起皮肤颌口虫病的原因。
一、病原体
皮肤颌口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和猪颌口虫,其中以有棘颌口虫最为常见。有棘颌口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略透明,具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
二、感染途径
皮肤颌口虫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二是通过接触以上肉类等可能被感染。感染后的幼虫会侵入人体,在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
三、流行病学特点
皮肤颌口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亦有本病。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区流行的生食,其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四、发病机制
感染后的幼虫侵入人体后,无法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五、病理变化
皮肤颌口虫病的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