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一种由大肠埃希杆菌O157∶H7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病原因。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与其他大肠埃希杆菌相比,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它能够在30~42℃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37℃。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呈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此外,该菌种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和耐低温性,能够在pH2.5~3.5、温度37℃的环境中生存5小时。然而,它不耐热,75℃ 1min即可被杀死。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病机制。EHEC从口腔进入人体后,会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并进入细胞内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此外,O157∶H7还可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导致HUS。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
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康饮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生奶、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4.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5.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防控: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感染防控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