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PET-CT能检查出什么心脏病?

PET-CT能检查出什么心脏病?
发表人:医联媒体

PET-CT 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扫描成像技术。可以检查出的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钙化病、限制性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1. 心肌梗死:PET-CT 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肌活性,鉴别存活心肌。当心肌细胞坏死后,其代谢活动停止,可以诊断为心肌梗死。

2. 冠状动脉钙化病:冠状动脉钙化病的钙化灶可以通过 PET-CT 识别,还可以通过显影剂的聚集判断钙化灶的性质。

3. 限制性心肌病:PET-CT 可以通过显像剂对β淀粉样蛋白显像检查出限制性心肌病。

4. 感染性心内膜炎:PET-CT 可以通过定位炎症的区域检查出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果患者需进行 PET-CT 检查,建议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防止误诊或漏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三高是常见的慢性病,心脏病也是比较多见的疾病之一。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如果患者心脏病合并三高,三高中那个又对我们威胁最大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三高合并心脏病,还可以是三高合并其他疾病,又或者是单纯的三高之间的比较,三高之间,那个对我们的危害最大呢?如果真的要排队,我个人认为糖尿病应该是危害最大、高血压次之、高血脂最后。我把我的理由分享下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们心中那个应该是最担心和危害最大的。

     

    一、高血糖

     

    我认为如果非要排个座次,那么糖尿病首当其冲的应该被认为第一杀手,也被称之为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从很多例子中得到佐证,最直接的一个就是糖尿病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都会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要求更严格。而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见糖尿病的患者往往要比非糖尿病的患者血管更为糟糕。

     

    二、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如果真的和糖尿病相比,我觉得还要排其后。但如果和高血脂相比,我觉得高血压应该比高血脂危害更大。高血压可以诱发和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等,而且血压升高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此。

     

    三、高血脂

     

    在三者中,我认为高血脂的危害排在最后,并不是因为高血脂没有危害。高血脂的危害我们也尽然皆知,但因为和高血压高血糖相比,其似乎稍微逊色那么一点。但这个逊色,并不是高血脂没有危害,高血脂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胰腺炎等一系列的疾病,给我们以颜色。

     

     

    但这个排名也仅仅是一个没有用的猜想而已,毕竟任何一个危害对于我们来说都可能是危险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无论你有哪一种情况,都需要认真对待,否则等并发症出来的那一天,后悔晚亦。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心脏病固然可怕,如果发现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度的紧张,这样不但对我们的身体没好处,还会加重病情。

     

    为了大家能更好地做好保健工作,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心脏病的保健误区。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

     

    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

     

    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

     

    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

     

    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

     

    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您对它的误区有所了解了吧,预防很重要,但是也不能自己吓自己,总的来说还是对心脏病了解的不透彻。

  • 有了心脏病吃药还能适量喝蛋白粉。蛋白粉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人体补充蛋白质,帮助增强体质。一般药物与蛋白粉不会形成冲突,没有排斥,不会影响药效。

    有了心脏病正在吃药期间,可以适量食用蛋白粉,但心脏病患者需要注意,不可过量食用蛋白粉,不然很容易出现体内蛋白质过剩的情况,届时可增加心血管压力,形成肿块,肝脏、肾脏负担也会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心衰、心悸等症状。心脏病患者服用药物、吃蛋白粉等都可以由专业医生指导,不建议自行滥用。

  •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经常摄入红肉会增加个体患心脏病的风险,同时研究人员还阐明了肠道菌群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研究者Stanley Hazen表示,基于此前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机体在消化过程中肠道菌群所产生的一种名为TMAO(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的副产物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当肠道菌群消化胆碱、卵磷脂和肉碱时就会产生TMAO,而这三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产品中含量较高,比如红肉、肝脏和其它动物产品等。

      近日,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的一篇膳食干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将白肉或非肉类作为蛋白质来源的饮食方式而言,将富含红肉的饮食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或会明显增加机体中循环TMAOs的水平;研究者还发现,长期摄入红肉会增加肠道菌群产生TMAO,并降低肾脏排出TMAO的效率,由摄入红肉所产生的产量增加及排出效率降低就会明显增加机体中TMAO的水平,从而增加个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此前研究者认为,血液中高水平的TMAO能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帮助预测个体未来心脏病发作、中风和死亡的风险;如今TMAO的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13名参与者进行研究,这些参与者随机完成饮食计划,即摄入红肉、白肉或非肉类饮食,这些饮食中的蛋白质占其日常热量的25%。

      在进行长达1个月的红肉饮食后,大部分的参与者机体的血液和尿液中TMAO的水平都经历了升高的变化,平均而言,相比白肉或非肉类饮食而言,在红肉饮食期间,个体机体血液中TMAO的水平大约会增加3倍,有些参与者甚至会增加10倍,同时研究人员还在参与者的尿液中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然而,当这些参与者停掉红肉饮食后,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血液和尿液中TMAO的水平就会发生下降。

      此外,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意外地发现,参与者的长期饮食选择或会通过改变肾脏排出化合物的效率来影响机体肾脏的功能,比如,红肉饮食会降低机体中TMAO的排出效率,同时红肉饮食还会增加肉碱和其它肉碱衍生代谢物的排出效率。研究者Hazen博士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除了盐分和水分之外,取决于机体所摄入饮食的不同,肾脏还会改变其排泄不同化合物的效率,如今我们都知道,生活方式对于机体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基于此前研究结果,即TMAO与心脏病发生直接相关,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阐明了如何通过膳食干预来作为一种有效的疗法帮助降低个体机体中TMAO的水平,以及随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的另一篇研究中,研究者Hazen及其同事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抑制机体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新型靶点,即深入挖掘机体肠道微生物将肉碱转化称为TMAO的信号通路。研究者发现,在红肉和某些能量饮料及补充剂中富含的营养物质—肉碱在肠道中会被肠道菌群通过两步转化为TMAO,第一步与杂食者(肉食者)和素食者机体的过程类似,但在第二步中,杂食者机体中TMAO的产生就会明显增强;随后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膳食肉碱补充剂会诱导TMAO的形成,即使在那些正常饮食的纯素食者和素食者机体中也是如此。

      今年早些时候,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类潜在的新型药物,其或能通过阻断胆碱转化成为TMAO的微生物通路来有效预防机体心脏病和凝血的发生风险。随后研究者对比了杂食者和素食者口服肉碱补充剂对机体所带来的影响,在基线水平下,素食者机体中通过肉碱转化TMAO的能力有限,而杂食者机体则能够通过肉碱快速转化TMAO,在摄入补充剂一个月后,两组产生TMAO的能力均发生了增强。

      研究者Hazen说道,值得注意的是,素食者几乎不能通过膳食肉碱来制造TMAO,而基于对消化肉碱所诱导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即使只是摄入胶囊补充剂等),或能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线索来开发抑制TMAO产生的干预措施,这或许就能有效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最后研究者表示,通过揭开新的通路,我们或许就有望在个体出现心血管疾病或疾病进展之前开发出新型的干预疗法或措施。

  • 近些年,无糖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减肥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来说,无糖食品似乎成了他们的首选。然而,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无糖”就等同于“健康”,因此可以无限制地食用。

    那么,无糖食品真的可以随便吃吗?答案是:并不是。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无糖”并不等于“无卡路里”。虽然无糖食品不含糖,但它们可能含有其他高热量的成分,如脂肪。如果你过量食用这些食品,仍然可能会导致热量过剩,从而增加体重。因此,即使是无糖食品,也需要有节制地食用。

    其次,无糖食品通常会使用人工甜味剂来替代糖,以保持食品的甜味。虽然大部分人工甜味剂的热量低于糖,但它们可能会影响你的食欲和饮食习惯。有研究发现,长期食用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导致你在其他饮食中摄入更多的糖分。

    此外,一些人工甜味剂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部分人工甜味剂被研究发现可能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但我们仍需要对人工甜味剂保持警惕。

    最后,无糖食品可能不如含糖食品那么营养丰富。许多含糖食品,如水果和全谷物,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而无糖食品往往只是去除了糖,但并未增加其他营养成分。因此,过度依赖无糖食品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

    总的来说,无糖食品并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制食用的健康食品。在食用无糖食品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可能含有的高热量成分,以及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人工甜味剂。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无糖食品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被其潜在的风险所困扰。

  • 作者 | 王健

    文章首发于 | 骨科王健医生

     

    经历过股骨头坏死并且顺利完成手术的患者,在手术过后,是终于放下心头上那一把一直悬着的刀。尽管手术已经完全结束,但对于股骨头坏死康复期,却不能掉以轻心。

     

     

    股骨头坏死手术后康复期,患者需要注意的四个原则:

     

    一是,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者需要做到均衡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这样能使身体维持正常的运作。如果营养缺乏,会让骨质代谢受到影响。

     

    二是,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者在短期内还是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因此,不能食用一些刺激类食品,如辣椒这类辛辣食物。因为这其中含有辣椒素会加重炎症,使疼痛感会明显加剧,甚至还会出现局部水肿。

     

    三是,股骨头坏死术后的患者不能饮酒,因为酒精已经在医学上被确认是导致股骨头坏死最为直接得相关因素之一。同时,若饮用酒,那么酒精会对血管的刺激进一步加剧,就会造成整个血管的不良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进一步的血管的闭塞,从而影响整个髋关节的血液供氧,让整个髋关节不能很好的保存,进而加重股骨头坏死,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四是,股骨头坏死术后的患者不能多吃垃圾食品,如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因为这类食物本身会给人体带来大量的代谢废物。而这些代谢废物在血液中会对于脆弱的股骨头进行“攻击”,特别是对于股骨胫周围的毛细血管而言。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恢复身体,股骨头坏死术后的患者还是要密切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以更加快速度过术后康复期,迎接健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一旦上身就无法根除,而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当中,除了需要对饮食做严格的控制、按时服用药物以外,血糖的自我监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对于这项每日进行,看似已经“熟能生巧”的操作,你的“打开方式”真的对了吗?

     

    或许是对于长期重复操作的倦怠,有些患者在日常的血糖监测中总是“能省一步是一步”,如:只在餐后或是吃了含糖的食物时才测一下血糖,甚至有些人到了身体不适时才测,其实这已经失去了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意义。

     

    那我们究竟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血糖,才更科学、有效呢?

     

    科学测量血糖的方法

     

    1、空腹测血糖

     

    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第二天早餐前所测的血糖。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早晨,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2、餐前、后2小时测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

     

    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胰岛素的用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岛素用量不足。

     

    餐后血糖是指从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它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关注。 

     

    3、睡前测血糖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加餐、用药和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需要避免的误区

     

    除了正确的时间测量,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实家用的血糖测量仪操作方法并不复杂,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我们来看看哪些错误需要避免吧。

     

    1、消毒不能用碘伏、碘酒

     

    因为含碘消毒剂中的碘可以与血糖试纸中的酶发生反应,而且碘本身的色泽会干扰试纸颜色的变化,从而导致测试出现误差。可以用75%的酒精消毒手指,一定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采血。因为酒精能与试纸条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导致血糖值不准确,并且,在酒精没有完全挥发时进针,还会增加患者的痛感。

     

    2、挤血会让血糖变低

     

    有些患者因为害怕疼痛,采血针扎得不深,导致检测血糖时的血液不够,于是采取挤压的方式让血流出。这个操作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反复挤压手指会把一部分组织液挤出来,“污染”血糖,血液被稀释而导致监测血糖过低。

     

    3、抽血化验前停用降糖药

     

    很多患者误认为停用药物后进行血糖检查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实际上,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因为只有检测用药后的血糖值才能知道是否有调节效果。

     

     

    疾病的预防总是大于治疗的,所以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的判断非常有意义。如果把控制糖尿病当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监测血糖就是打赢战争必不可少的敌情侦查环节。正确的监测血糖,矫正血糖仪,得到准确的血糖数据,才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病情,调节药物,从而更加稳定的控制血糖。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癫痫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癫痫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家族中的癫痫患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这意味着他们患病的风险较高。

    2.脑损伤:脑部的创伤或损伤,如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损伤可能干扰到脑部神经元的正常活动,导致电信号异常。

    3.先天性发育异常: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早期,脑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异常可能是由基因突变、胎儿时期的缺氧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导致癫痫的原因比较多,且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旦出现癫痫的现象,如抽搐、昏迷、呕吐白沫等,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的一种损伤性疾病,它是一种微小血管炎病变,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过于辛辣,或者营养不够均衡,或者情绪原因也会偶尔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这种情况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在生活方式调整之后,或者服用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之后可在一周之内痊愈。

     

    但有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个月超过三次甚至更多,经久不愈,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因为很有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免疫因素。

     

    首先,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最常见于白塞病,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其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

     

    白塞病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病变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白塞病还可能累及消化道,形成消化道各部位的溃疡表现,消化道溃疡并发出血、穿孔是白塞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其次,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有口腔溃疡的表现,尤其是轻症狼疮的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口腔溃疡、光过敏、轻微皮疹等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会其他器官及系统累及,这是需要及时就诊,进行自身抗体等一系列检查,看是否存在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异常以明确诊断。还要做其他相关检查评估活动度,以指导治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会导致反复溃疡的发生,比如癌性溃疡,长时间处于放射线的环境中等原因也会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总的来说,偶尔发生的口腔溃疡不必过度紧张。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定要查明原因,对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锌儿童生长发育很重要,但孩子缺锌在这个年代已经相对比较少见了,因为正常的饮食已经足够补充身体发育所需的锌,除非孩子挑食和自身存在一些疾病,导致吸收和代谢出现问题,否则一般不会缺锌。所以儿科医生提醒,在出现以下症状时,还是要警惕的。

     

    1.多汗的孩子

     

    人体中多种微量元素都是通过汗液排泄的,锌元素便是其中之一。有些宝宝爱出汗,大量出汗,导致锌流失过多造成缺锌。因此,夏天往往也是宝宝缺锌的高发季节。

     

    2.肠胃感染的孩子

     

    宝宝患肠胃炎时,胃肠道吸收锌的能力减弱,伴随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还会导致锌元素流失,而缺锌又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感染反复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5岁以下急性或慢性婴幼儿腹泻每天口服10~20μg(微克)锌,持续10-14天。

     

    3.挑食的孩子

     

    挑食宝宝每天不能摄入足够的锌,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锌元素缺乏症。而缺锌又会引发食欲下降,造成锌元素摄入的进一步减少,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您家宝宝有以上锌缺乏症状,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微量元素锌(虽然现在已经不提倡查微量元素了)。如果孩子缺锌,家长也不要着急,遵医嘱的情况下,还可以食物补充,以下推荐两个补锌的辅食谱。

     

    紫甘蓝牛肉面条

     

    红肉是补锌的食材,可以替换成其他红肉。

     

    所需食材:紫甘蓝(20克)、中筋面粉(50克)、西红柿(一个,大约50克)、牛肉(20克)、清水(500毫升)

     

    推荐月龄:11月龄+

     

    烹饪方法步骤:

     

    (1)西红柿洗净,画十字,开水烫,去皮切丁。

     

    (2)牛肉切薄片入冷水锅,加姜片,焯水10分钟。捞出来放入凉白开中洗净,切小丁。

     

    (3)紫甘蓝焯水2分钟,放入料理机里,加入150毫升的清水,搅打。过筛取汁50克。

     

    (4)向紫甘蓝汁中加入中筋面粉,搅拌均匀至不易滑落状态。装入裱花袋中,顶端剪小口,口的大小决定面条的粗细。

     

    (5)锅中加入食用油中火加热,倒入西红柿丁,炒出汁,倒入牛肉丁和剩下的清水。

     

    (6)水开后,在水面上方挤入面糊成面条状,继续煮5分钟。

     

    牡蛎蛋卷

     

    牡蛎是公认的补锌食物,锌元素含量高达71.2mg/100g。

     

    所需食材:牡蛎,鸡蛋,包心菜,胡萝卜

     

    推荐月龄:12月龄+

     

    烹饪方法:

     

    (1)20克胡萝卜与10克包心菜焯水后切碎。

     

    (2)10个牡蛎洗干净后放入冷水锅中,大火烧开,焯水5分钟捞出,切除内脏扔掉。留下的肉切碎。

     

    (3)取大碗,打入2个鸡蛋、牡蛎肉、胡萝卜、包心菜搅拌均匀。

     

    (4)不粘锅中放入食用油,加热后改小火,倒入蛋糊糊,煎至凝固后翻面再煎几分钟至两面都熟了,卷起来切成小卷即可。

     

     

    注意事项:

     

    (1)1岁以前的小宝宝辅食中严禁添加盐,1岁以后的宝宝少盐,在辅食制作过程中,宝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添加食用盐。

     

    (2)所有食材的初次添加均要少量添加,判断宝宝不过敏了才能继续添加。

     

    【不药博士】:和不药不药博士一起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手把手调养出一个健康的你!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