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内散在缺血灶的意思是出现了散在的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组织急性的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病因复杂,大多数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血栓形成动脉栓塞,从而导致相应的供血部位出现低灌注,从而导致缺氧、缺血,进而引起脑局部组织的坏死。所以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当然,脑梗死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心源性栓塞,当患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问题时,容易出现心源性栓塞,导致脑梗死。此外,由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等也可以引起小动脉闭塞,导致散在的脑梗死出现。
所以建议脑梗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原因,积极对应治疗,以避免脑梗死反复发作,改善预后。
情绪激动就全身发麻,可能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脑梗死等导致。
1.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出现异常的兴奋,导致功能紊乱会出现感觉异常,同时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一般需要积极的调整心态,心率较快者选择普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使用甲钴胺等营养周围神经。
2.糖尿病:会出现周围神经炎,而导致感觉异常。在情绪激动时,这种情况的更加明显,建议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进行控制,必要时可以注射胰岛素。
3.脑梗死:发作时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感觉异常。情绪激动时容易诱发脑缺血发作,此时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同时控使用阿托伐他汀等控制血脂,氨氯地平等控制血压。出现情绪激动就全身发麻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查找原因,积极治疗,以上用药遵医嘱。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
脑梗死的危害多了,比如常见的偏瘫、言语不利、昏迷、意识不清、感觉障碍等等,长期卧床,对身体会有哪些危害,所以,就脑梗死后长期卧床,对身体有哪些危害我们具体描述如下:
1.长期卧床,褥疮形成
褥疮是长期卧床的必然结果,许多老年人最终许多都会因为褥疮形成从而导致感染、长期不愈合等等,最终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2.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不能活动的另一个并发症就是坠积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多数都是不能活动导致的,患者如果舌后坠或者球麻痹的话,可能会更多的出现坠积性肺炎,而肺部感染可能是老年人长期卧床的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
3.下肢静脉血栓
不活动的另一并发症就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会出现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最终方法可能还是动起来。
4.情绪障碍
长期卧床势必会引起社会交往的减少,而社会交往的减少,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各种情绪障碍的出现,从而使得患者出现严重的躯体症状障碍。
5.其他
长期卧床还会出现其他诸多的并发症,比如肢体废用性萎缩等等。
预防这些并发症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动起来。
所以,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及早康复及下床活动,会减少许多并发症。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左侧额叶小缺血灶是指发生在左侧额叶的小的脑部缺血梗死病灶。左侧额叶小缺血灶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栓塞等因素等导致。此外,三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血管条件较差,也非常容易发生脑梗死,引起左侧叶小缺血梗死病灶。左侧额叶是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在中央沟以前,大脑外侧沟以上的部位。左侧额叶是皮质运动中枢,肢体运动纤维都由额叶发出,同时额叶负责运动以及肢体动作的协调、书写。
此外,额叶还参与某些精神运动。所以额叶的小缺血灶很可能影响以上功能,导致人体运动、精神方面出现异常,建议此类患者及时就医,遵医嘱展开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某医院住院部收了一名年纪仅为24岁的年轻小伙子,该患者长期在宿舍熬夜玩手机,在一天凌晨4点天快要亮之际突然感觉自己四肢不能动弹。之前也会偶尔出现这样的症状,但是过几分钟就缓解了,可是这一次却并没有任何的好转,反而越发的严重,于是赶紧叫醒其室友把他送去医院进行救治。经过一系列的查体和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表示幸好送来的及时,否则很有可能会猝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发展的越来越先进,其中有趣的东西越来越多,让人们目不暇接。在这些产品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但对身体有害的往往不是电子产品本身,而是不正确、不合理的使用方式。
有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熬夜玩已经是家常便饭。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新闻报道:某学校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在网吧熬夜玩游戏送医院,或者某个知名的网络主播熬夜做直播险猝死等,这些事件不胜枚举。
正常情况下,夜间全身的各个部分是需要休息的。全身的血管在此时是放松的,血流速度会减慢,血压也会下降,但是熬夜会兴奋交感神经,反而会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就随之升高。经常性的熬夜会使全身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停的运转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癌症等疾病也会趁虚而入。
另一方面,熬夜会造成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其中有一种名为褪黑素的物质就会减少。该物质的减少可抑制脂多糖的产生,脂多糖的主要作用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由于该物质的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经常熬夜的人还会习惯性吃夜宵和不吃早餐,这样做会不仅会增加胃肠的负担,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也会使肥胖和糖尿病应运而生。
很多疾病都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与熬夜是分不开的。目前国际上已经把熬夜列入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呼吁各位年轻人,不要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为所欲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要及时的改变,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手机好好休息,让自己的全身进行放松。
脑梗死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神经科常见无传染性疾病[1],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为患者脑动脉硬化后出现血流受阻现象,导致患者脑组织供氧、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缺氧、缺血问题[2],随着近几年临床医疗技术提升,脑梗死病死率得到一定控制,但脑梗死再发风险仍较高,对患者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高脂血症、基础心脏病、精神压力、过量饮酒、糖尿病、运动不足、饮食不当、高血压等有关。该病前驱症状不显,常表现为无力、一时肢体麻木、头昏等症状[3],患者容易忽视,病情进展后致残、致死风险极大,易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医生对于如何降低首发脑梗患者复发率较为关注,再发脑梗死病因主要包括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4]。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偏高不但会造成患者血小板聚集、血浆黏度增高,还会致使患者脑血管内膜粥样斑块形成[5]。故实际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病因难度较大,有研究表示在干预该病高危因素情况下对患者做阻碍动脉斑块形成、逆转脑动脉粥样硬化、调整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较为关键[6]。
临床预防脑梗死再发问题常应用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作相应治疗,拜阿司匹林是一种可长期服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患者血流指标有一定良性作用,不良反应较少,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可抑制患者血栓形成的化学药物[7],可有效控制患者炎症因子,调节患者血脂水平。
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使肝脏中的胆固醇的合成明显减少。还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使斑块更加稳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血栓与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小动脉斑块面积,对心脏梗死也有相同作用,此类药物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仍有一些副作用需要重视,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引发大问题。张医生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为您总结出常见的副作用及相关应对办法。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
血糖升高:用药后血糖升高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副反应。,一般发生在长期大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但他汀类药物带来的血管方面的益处要远大于血糖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口长期大量口服他汀类药物,需要严密监测血糖,必要时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血糖升高,需密切监测,如只是轻微升高,可以暂时观察,如果升高特别明显,需要到医院进行调整药物,或者加用降糖药物。
头痛,头晕:多较轻微,还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多非严重性,为可逆性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
便秘,恶心,腹泻:极少数患者服药后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均为可逆性反应,停药后即可恢复。
横纹肌溶解症: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是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发生率很低。在服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肌肉酸痛,则可能为横纹肌溶解症。严重患者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只要出现了肌肉不适的症状,就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以免加重病情。
尿蛋白升高:在少数服用他汀类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尿蛋白升高。尿蛋白大多数是来源于肾小管。一般多发生于大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正常剂量的患者中,尿蛋白可以从无到轻度升高。一般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蛋白尿会自动减少或消失。
肝功能异常:所有他汀类药物均有可能引起肝脏的转氨酶升高,但发生率很低。单纯的转氨酶升高,并不代表肝脏损害,由于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导致的肝脏衰竭病例特别罕见,如果没有肝肿大,黄疸和直接胆红素升高等器质性肝脏损害。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只要患者的转氨酶无进行性升高。并且不大于正常值的三倍,可继续服药。
二什么样的患者禁用他汀类药物
过敏:少数患者会对他汀类药物过敏,对于过敏患者禁止服用。
活动性肝病:由于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对于活动期的肝病患者会加重病情,所以禁止服用。
肾功损害:他汀类药物会导致尿蛋白升高,加重肾功能损害,故禁止使用。
使用某些药物:使用环孢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的患者加用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患者血药浓度产生波动,增加了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服药期间不要大量食用西柚。
怀孕或哺乳:由于胆固醇和其他胆固醇生成物对胚胎的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很重要,所以对于孕妇或打算怀孕的妇女,哺乳期妇女他汀类药物是禁用的。
不建议儿童使用:对于8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何服用
大部分他汀类药适合在晚餐后或临睡前服用,这是因为药物主要作用于胆固醇。而肝脏合成胆固醇往往在夜间,睡前用药能使药物作用在午夜达到高峰,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胆固醇效果,食物可以促进部分他汀类药物的吸收,故晚餐后服用效果较好。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控制心脑血管病复发的重要药物,适合在晚餐后或临睡前服用,由于需要长时间服用,所以必须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我是神外医生张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点赞,留言加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 曹娟,李平,陈方,等.依达拉奉联用阿托伐他汀片干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相关性研究[J]. 当代医学,2016,22(29):129-130.[2] 廖伟数,严国山,陈华,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对脑血栓临床效果、血小板参数及预后分析[J]. 当代医学,2018,24(2):87-88.
[2] 廖伟数,严国山,陈华,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对脑血栓临床效果、血小板参数及预后分析[J]. 当代医学,
[3]2018,24(2):87-88.[3] 梁文华,王跃慧.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47-2150.
[4] 杨保华,叶晓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6):1201-1204.
[5] 夏永梅,于玲,李兰君,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3):337-339.
[6] 毕峰,杨明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他汀类药物作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变化[J].当代医学,2017,23(35):103-104.
[7] 王红,龚平.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5):441-443,446.
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头痛、感觉减退、肢体瘫痪、失语以及意识障碍等,可从饮食、生活等方面来进行护理,同时还要注意病情监测以及随诊复查等。
1.饮食管理: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保证身体需要的营养以及适宜的体重。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要少油、少盐,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戒烟戒酒。可适当多吃些新鲜水果以及蔬菜和全谷类等食物。如果有吞咽困难的情况,一般以泥状或糊状食物为主。
2.生活管理: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能劳累,也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凝血等,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做一些运动,有益于恢复。
3.病情监测:每天还需要监测意识状态以及肌肉无力和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同时要观察有没有腹痛以及大便发黑等问题。
4.随诊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存在有多发性脑梗死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平时也要遵医嘱做好各项护理,有利于恢复。
手足癣通常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建议治疗前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才能针对病因给予治疗,所以通常需要进行真菌化验检查。手癣通常累及手指间、手掌,严重时可能累及手背或腕部。而足癣容易好发于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等处。
出现手足部皮肤损害,建议不要盲目用药,避免用药不对症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建议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必要时会建议进行真菌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检查等,如果显微镜下有菌丝或孢子,通常考虑与真菌感染有关,会建议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口服药物包括盐酸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治疗。
出现手足部位的皮肤损害,建议注意患处护理减少不良的刺激,必要时到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断,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查明原因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每年3月21日为国际睡眠日,可是当今有多少人被睡眠所困扰,“失眠”“熬夜”“睡不着”“早醒”……这些词汇基本成了我们朋友圈的话题Top 1。
每个人都想要有“说睡就睡”“想睡就睡”的这种本领,可殊不知,这可是一种“病”!!!困扰了很多青年人,伴随着不可抑制的睡眠同时出现的现象可能还有——在大笑中突然跌倒在地、睡觉时出现“鬼压床”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幻觉等,那究竟是什么病这么神奇??
没错。这种病的名字就叫“发作性睡病”。病如其名,它最核心的症状就是白天突发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可以发生在静息时,也可以发生在运动中,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与正常人的疲劳不同,它不能被充足的睡眠所缓解。
患者要注意避免从事危险的体育活动或工作,如登山、驾车、机械操作等。如果去医院做检查,发作性睡病患者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通常是大于15分的。
一、发作性睡病是什么呢?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病理性的睡眠,属于睡眠障碍,是一组以为病理性睡眠(也称白天过度嗜睡症)为核心症状或伴有猝倒、睡眠幻觉以及睡眠瘫痪的临床综合征。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发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包括发作性睡病1型(发作性睡病伴有猝倒),发作性睡病2型(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
二、发作性睡病病因
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也有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还与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对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元的破坏有关。
发作性睡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具有高度相关性,这导致了许多猜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作性睡病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疫苗接种、链球菌感染均可增加发作性睡病的风险。有研究报道杀虫剂和除草剂与发作性睡病有关,亦有报道头部肿瘤、卒中与发作性睡病有关,可能是影响了下丘脑分泌素水平。
二、发作性睡病如何诊断呢?
1.诊断1型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伴猝倒):
①每天均出现难以抑制的嗜睡,持续≥3 个月。
②以下一项或两项:MSLT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出现2次或以上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睡眠起始15分钟内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可以替代MSLT 试验中的1 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脑脊液Hcrt⁃1/Orexin⁃1水平≤ 110 pg/mL或低于正常对照者平均值的1/3。
2.诊断2型发作性睡病(发作性嗜睡不伴猝倒):
①每天均出现难以抑制的嗜睡,持续≥3 个月;
②MSLT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出现≥2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睡眠起始15分钟内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可以替代MSLT 试验中的1 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
③无猝倒发作;
④未测定脑脊液Hcrt⁃1/Orexin⁃1,或测定的脑脊液Hcrt⁃1/Orexin⁃1 水平> 110 pg/ml,或超过以同一标准检验的正常对照者平均值的1/3;
⑤嗜睡和(或)MSLT试验结果不能以其他原因更好地解释,如睡眠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睡眠时相延迟、应用药物或毒品。
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1.一般治疗:首先,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减轻压力等也有助于控制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和预防复发。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抗炎药,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头地塞米松等),常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可减轻免疫系统对肠道的攻击。抗生素可以用于控制病情中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发作。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慢性结肠炎患者或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可考虑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分或整个结肠,进而缓解炎症和不适。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