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预防格列奈类降糖药可能的不良反应?  

如何预防格列奈类降糖药可能的不良反应?  
发表人:京东健康

格列奈类药物是非磺脲类口服胰岛素促秘剂,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刺激胰岛在进餐后更快、更多地分泌胰岛素,从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也有一定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5%。在我国上市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钙片。本文为大家总结格列奈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

  • 低血糖风险预防

低血糖是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神志改变、抽搐等,如果出现上述表现,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

应对策略:立即监测血糖,如果血糖≤3.9mmol/L,及时补充葡萄糖、蔗糖或含有葡萄糖的饮料,可以缓解低血糖。如果不能及时测血糖,同样需要补充含糖食物。同时患者需要及时测量血糖值并记录,方便医生根据血糖值调整治疗方案。服药后,立即用餐,有助于预防低血糖。

  • 肝功能异常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多为轻度和暂时性,很少导致停药。

应对策略:如果对药物的安全性有顾虑,建议咨询医生。 服药后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

  •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格列奈类药物的少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头痛、皮疹、恶心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呕吐、腹痛、腹泻等)。

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的症状,医生通常会对症处理,调整药物剂量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4):261-265.
  • 知名药师解答"三高"用药[J].首都医药,2011(5):52-53.
  • 郭立新,胡欣.求医问药找专家:糖尿病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详细了解格列奈类降糖药内容请点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认识真相,走出误区

     

     

    如何科学健康的管理糖尿病?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预防糖尿病,即刻开始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治疗和个人健康管理。因此,定期复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及时了解自身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多久复诊一次呢?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复诊的频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身体状况、年龄等。然而,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该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当然如有病情变化或任何不适,请及时就诊。

    如果你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者你的血糖控制不佳,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三个月复诊一次,以便密切监测你的血糖水平,调整你的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方案。

    如果你的血糖控制良好,没有并发症,你可能可以每六个月到一年复诊一次。但是,你仍然需要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此外,如果你有任何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或视网膜病变,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和管理。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的复诊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决定。你应该与你的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你的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 在进行血糖测试前一天,需注意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管理、身体状况等。

    1.饮食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尽量遵循正常的饮食习惯,避免大量摄入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尽量避免饮酒或饮用含糖饮料。
    • 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时间和进食间隔,过长或过短的进食间隔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2.运动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避免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然而,也不要完全停止运动,适度的运动对血糖控制是有益的。

    3.药物管理:

    • 如果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确保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管理。
    • 在测试前一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身体状况:

    • 如果在测试前一天出现了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这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推迟测试。

    测血糖前一天注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状况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可以确保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试结果,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   糖尿病友不适合怀孕?多数糖友认为第一型糖尿病会有遗传的风险,特别育龄女性更担心孕期血糖失控,影响母体和宝宝的健康,吓得不敢谈论婚嫁甚至怀孕生子,但意外在18岁感染病毒导致第一型糖尿病的康婉玲,却打破这项迷思,积极控制血糖,目前已生下两个可爱女孩,且腹中尚有一个宝宝等待出生。

      每天验血糖8次 康婉玲为爱而孕不嫌苦

      前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糖尿病卫教师康婉玲出席糖尿病专书《8颗糖》发表会时表示,第一型糖尿病不一定会遗传,自己就是因18岁感染肠病毒而成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体内缺乏胰岛素的激素,终身都离不开扎针检验血糖和注射胰岛素,甚至在和男友(现在的丈夫)交往期间,不敢吐露生病的事实,每次吃饭前一定先到厕所检验血糖,且因担心怀孕影响孩子发育和健康,打算一辈子维持单身。

      不过,第一型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生活与平常人没有差别,也能怀孕生子,男友和其家人深入瞭解这个问题后,欣然接纳康婉玲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而康婉玲因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小孩,怀孕前半年积极将糖化血色素值控制在6%(正常人为4至6%),且为避免怀孕期间血糖飙升,每天验血糖8次,且配戴胰岛素帮浦随时稳定血糖,终于顺利生下两名健康女孩,目前分别为7岁和5岁,都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糖尿病。

      目前正怀著第三胎的康婉玲表示,只要积极面对,做好血糖控制,第一型糖尿病妇女也能怀孕生小孩。此外,她也分享怀孕期间的控血糖方法,除了避开高油脂的焗烤和酱料多的义大利麵之外,也会多摄取高纤蔬菜和水果,若遇到高GI值的芒果等水果,则适度减量。

      第一型糖尿病 全台粗估9000人

      根据统计,台湾的糖尿病总人数高达172万1千人,每9.8人就有一名糖尿病患,几乎每4.5人有一人血糖代谢异常。

      第一型糖尿病部分,台湾儿童糖尿病关怀协会创办人、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内分泌暨遗传科主任罗福松表示,由于这类病友可申请重大伤病证明卡,而根据健保署2009年统计约有8500名第一型糖友领有重大伤病卡,且每年每10万人平均新增3至4名第一型糖友的速度估算,目前国内约有9000名第一型糖尿病患。

      不同于第二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和肥胖者,第一型糖尿病属于多因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各佔一半,虽然肠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B群也常被认为是诱发原因,但实证研究尚不明确。许多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因从小验血糖、打胰岛素,饱受异样和歧视眼光,自暴自弃而不愿积极控制血糖,增加日后视网膜病变、失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然而,罗福松医师表示,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家长对病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不需要打折,一样可以像正常人怀孕生子,正常生活。而孩子出生后哺喂母乳持续6个月,6月大后再喂食副食品如麦粉,饮食补充维生素D,都有助于调整自体免疫系统,降低第一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