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周厚福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
 
1. 病原体: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中的部分亚型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10型、16型、22型等,也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 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容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

2. 传播途径:

- 两者较为相似,都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还可通过污染物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碗筷、奶具、玩具、门把手、桌椅表面等被传染。

3. 发病人群:

-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成人也可发病,但相对较少。
-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更为常见。
4. 发病部位: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变部位在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通常出现在咽峡部位,如咽后壁、扁桃体附近等,有时也可能出现在舌部,但一般不会出现在手足、臀部等部位。

 

- 手足口病:除了口腔黏膜有疱疹或溃疡外,手部、足部、臀部等身体部位也可能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部分患儿躯干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皮疹。

 

5. 症状表现:
- 发热:
-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1℃,发热一般会持续2-4天。

-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也会发热,但部分患儿可能为低热,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 口腔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咽痛明显,患儿吞咽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进食。

 

口腔内的疱疹起初为充血性红点,之后发展为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

-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疼痛相对较轻,有些患儿可能因年龄小表述不清,仅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等。

- 其他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腹泻、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但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症状。
- 手足口病:部分患儿除了发热和皮疹外,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等。

6. 并发症:

-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一般可在1周左右自愈。但个别患儿可能会合并腮腺炎等疾病。
- 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

7. 治疗方法:

- 两者目前都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发热时给予退烧药或物理降温;

口腔疼痛使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口腔清洁。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舌尖上长小肉疙瘩

舌尖上长小肉疙瘩可能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一、局部刺激 1. 物理刺激: - 食用过烫、过硬的食物,可能会损伤舌尖部位的黏膜,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出现小肉疙瘩。 - 牙齿边缘尖锐、口腔内有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摩擦舌尖也可能引起小肉疙瘩。 2. 化学刺激: - 长期吸烟、饮酒,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刺激舌尖黏膜,引发小肉疙瘩、血泡。 二、感染因素 1. 病毒感染: -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舌尖部出现疣状肿物,表现为小肉疙瘩。 2. 细菌感染: - 口腔卫生不良,细菌滋生,可能引发舌尖部位的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疼痛,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小肉疙瘩。 三、其他原因 1. 黏液腺囊肿: - 舌尖部位的小唾液腺受损,黏液外渗可形成黏液腺囊肿,表现为半透明的小肉疙瘩。 2. 肿瘤: - 虽然较为少见,但舌尖部也可能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如乳头状瘤、血管瘤等,表现为小肉疙瘩,且可能逐渐增大。 如果舌尖上的小肉疙瘩长时间不消退、伴有疼痛、出血、增大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周厚福

主治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 1. 病原体: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中的部分亚型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10型、16型、22型等,也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 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容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 2. 传播途径: - 两者较为相似,都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还可通过污染物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碗筷、奶具、玩具、门把手、桌椅表面等被传染。 3. 发病人群: -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成人也可发病,但相对较少。 -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更为常见。 4. 发病部位: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变部位在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通常出现在咽峡部位,如咽后壁、扁桃体附近等,有时也可能出现在舌部,但一般不会出现在手足、臀部等部位。 - 手足口病:除了口腔黏膜有疱疹或溃疡外,手部、足部、臀部等身体部位也可能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部分患儿躯干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皮疹。 5. 症状表现: - 发热: -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1℃,发热一般会持续2-4天。 -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也会发热,但部分患儿可能为低热,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 口腔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咽痛明显,患儿吞咽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进食。 口腔内的疱疹起初为充血性红点,之后发展为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 -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疼痛相对较轻,有些患儿可能因年龄小表述不清,仅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等。 - 其他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腹泻、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但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症状。 - 手足口病:部分患儿除了发热和皮疹外,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等。 6. 并发症: -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一般可在1周左右自愈。但个别患儿可能会合并腮腺炎等疾病。 - 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 7. 治疗方法: - 两者目前都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发热时给予退烧药或物理降温; 口腔疼痛使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口腔清洁。

周厚福

主治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